旧书不厌百回读:读《医学源流论》有感
手头一本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是清光绪丁未年清和月医学社重校、上海章福记书局印行的线装书,跟随我已40个春秋了。40年来,究竟读了多少遍,记不起来,尤其是步入老年后,把它置诸床头,不时总要翻翻,书中那精湛的医理、丰富的经验、良苦的用心,伴着熠熠的文采,从字里行间闪射出来,常让我感叹不已。
初读《医学源流论》,并非老老实实地从第一篇读起,而是在目录上搜寻,挑感兴趣的文章读,因此,最先接触的篇目是《用药如用兵论》、《诊脉决死生论》、《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用药跟用兵有什么关系?诊脉果能决人生死吗?何以咳嗽会死而吐血竟然不死?什么人才可以学医呢?这完全是文题勾起我的兴趣的。当时因为自己刚学医,没有临床经验,读后只觉得前三篇莫测高深,倒是后一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徐氏提出中医不是人人都可学的,必须“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他还提出“非聪明敏哲、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中医”。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但也提得实在。头脑简单不能解透精妙入微的医理;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读不了文词典雅的医著;默守成规者难以应对病情的突变;不思不学者如何能在汗牛充栋的中医文献中取精用宏;缺乏鉴赏能力,那就良莠不分,难免误入歧途了。静夜扪心自问,在下非聪明敏哲之人,亦无过人之资、通人之识,但想到徐氏所述除首条“聪明敏哲”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好、人的素质高之外,其他都不是“挟泰山而超北海”的事,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达到的,何况我又拜在名师门下,自此也就坚定了学中医的信心。
, http://www.100md.com
在临证20年、已通读了徐氏其他著作后,我重读《医学源流论》,方感兴味甚浓,收获颇丰。一方面此书不仅教人从源及流打好中医基础,还紧扣临床进行论述。他教人正确认识经络脏腑,重视元气存亡;他还主张四诊合参,提倡辨病辨证;他洞烛病机,析方解药,无不丝丝入扣,让我常常联想到自己临证中的得与失。另一方面,他提出要做好医案工作,迫使你带“病”读书,带“病”思考,此“病”是何病?是何证?用方之意何在?疗效如何?是守方还是改弦易辙?让你不能不思而学、学而思,纠谬绳愆,心源默接。这样一来,日积月累,不知不觉竟留下了不少可供晚年总结临床经验的宝贵资料,乐何如之?再一方面是从读其他医著转到读此书,是换了种口味,只觉文章锦绣,光华流露,言皆短而意蕴深厚,极耐循环涵咏。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东坡语)。《医学源流论》虽历时二百多年,却不是明日黄花,我认为它至少在10个方面是很有价值的:一是提倡学中医当从源及流,方有根底,不致为一家之言所囿。二是劝人求医当求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使我们不能不加强自己的医德修养。三是强调临床是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察病是否真确,审药是否精当。四是告诉我们处理疾病的方法不仅仅是给汤药,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五是关于对“如何才能做到上工治未病”的论述。六是提倡临床医生每治一人应立一医案,并进行认真的分析。七是提出医生应自觉地“每月严课”,并指出如“学问荒疏,治法谬误者”要“撤牌读书”。八是所针砭的时弊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九是读《泅溪医案》你会惊奇叹服,而兼读《医学源流论》,便知“为有源头活水来”。十是医学文章写得那么文采飞扬,令读者不会不为之倾倒。, http://www.100md.com(朱炳林)
初读《医学源流论》,并非老老实实地从第一篇读起,而是在目录上搜寻,挑感兴趣的文章读,因此,最先接触的篇目是《用药如用兵论》、《诊脉决死生论》、《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用药跟用兵有什么关系?诊脉果能决人生死吗?何以咳嗽会死而吐血竟然不死?什么人才可以学医呢?这完全是文题勾起我的兴趣的。当时因为自己刚学医,没有临床经验,读后只觉得前三篇莫测高深,倒是后一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徐氏提出中医不是人人都可学的,必须“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他还提出“非聪明敏哲、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中医”。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但也提得实在。头脑简单不能解透精妙入微的医理;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读不了文词典雅的医著;默守成规者难以应对病情的突变;不思不学者如何能在汗牛充栋的中医文献中取精用宏;缺乏鉴赏能力,那就良莠不分,难免误入歧途了。静夜扪心自问,在下非聪明敏哲之人,亦无过人之资、通人之识,但想到徐氏所述除首条“聪明敏哲”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好、人的素质高之外,其他都不是“挟泰山而超北海”的事,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达到的,何况我又拜在名师门下,自此也就坚定了学中医的信心。
, http://www.100md.com
在临证20年、已通读了徐氏其他著作后,我重读《医学源流论》,方感兴味甚浓,收获颇丰。一方面此书不仅教人从源及流打好中医基础,还紧扣临床进行论述。他教人正确认识经络脏腑,重视元气存亡;他还主张四诊合参,提倡辨病辨证;他洞烛病机,析方解药,无不丝丝入扣,让我常常联想到自己临证中的得与失。另一方面,他提出要做好医案工作,迫使你带“病”读书,带“病”思考,此“病”是何病?是何证?用方之意何在?疗效如何?是守方还是改弦易辙?让你不能不思而学、学而思,纠谬绳愆,心源默接。这样一来,日积月累,不知不觉竟留下了不少可供晚年总结临床经验的宝贵资料,乐何如之?再一方面是从读其他医著转到读此书,是换了种口味,只觉文章锦绣,光华流露,言皆短而意蕴深厚,极耐循环涵咏。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东坡语)。《医学源流论》虽历时二百多年,却不是明日黄花,我认为它至少在10个方面是很有价值的:一是提倡学中医当从源及流,方有根底,不致为一家之言所囿。二是劝人求医当求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使我们不能不加强自己的医德修养。三是强调临床是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察病是否真确,审药是否精当。四是告诉我们处理疾病的方法不仅仅是给汤药,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五是关于对“如何才能做到上工治未病”的论述。六是提倡临床医生每治一人应立一医案,并进行认真的分析。七是提出医生应自觉地“每月严课”,并指出如“学问荒疏,治法谬误者”要“撤牌读书”。八是所针砭的时弊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九是读《泅溪医案》你会惊奇叹服,而兼读《医学源流论》,便知“为有源头活水来”。十是医学文章写得那么文采飞扬,令读者不会不为之倾倒。, http://www.100md.com(朱炳林)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手册 > 中成药 > 儿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