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育人类现代文明的乳汁 ——橡胶(Hevea Brasiliensis(H.B.K.) Muell.-Arg)
http://www.100md.com
中国科普博览
1951年,叶剑英元帅写诗道:
四十年前橡胶园,将来发展大无边。
橡胶好比人中脚,结合机床齐向前。
橡胶林
1951年11月-1953年4月,叶剑英元帅、王震将军先后亲自领导建立中国“华南垦殖局”和“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顶住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在我国热带北缘地区开发和研究巴西橡胶树,中国人民解放军两个师转业到海南岛和广东雷州半岛,解甲归田,铸剑为犁,浴血奋战,大规模垦荒植胶。
1958年4月,何康率领“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及其家属,从广州迁至海南儋县宝岛新村,建立华南热带作物科学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简称热作两院),揭开了新中国橡胶研究的新篇章。
后来,海南省建成中国第一个橡胶基地,共建有近40万公顷橡胶园,年产干胶25万多吨。至1997年,海南省累计生产干胶300多万吨,为国家替代进口节约外汇40多亿美元!
, 百拇医药
1951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云南建立我国第二个橡胶基地,对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开始了橡胶宜林地的勘察工作。
1951年-1952年,新中国农业部林业公司司长何康和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骑马考察云南,提出发展我国橡胶业的大胆设想和可行性方案,周恩来总理和陈云副总理亲自听取何康汇报,果断地拍板决策。
1952年,中央发出指示,开辟云南橡胶垦殖区。1953年2月建立云南垦殖局,由原西南农业部副部长屈健出任局长。
1953年初,中苏专家联合考察云南橡胶宜林地结束,在最佳宜林地的论证会上,苏联和中国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德宏州是最佳的橡胶种植区,但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坚持真理,据理力争,力排众议,认为西双版纳才是最佳的橡胶种植区。多年以后,事实证明蔡老的观点是正确的。
195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37师、39师和军直单位的1697名官兵转业,并携带部分轻武器,在勐海县建立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国营橡胶农场--黎明农场。
, 百拇医药
1956年3月、12月和1957年1月,在叶剑英元帅的部署下,华南垦殖区的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抽调到云南边疆,随后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国营橡胶农场建设工作,先后共建立了10个县级国营橡胶农场。
1987年,西双版纳州的民营橡胶有了较大的发展,总面积达40.4万亩。
1994年,西双版纳州垦区橡胶单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年共76万亩橡胶林开割,总产干胶76624.5吨,平均亩产突破110公斤大关,达到113.16公斤,与世界干胶亩产量最高国——赤道非洲的科特迪瓦并驾齐驱。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垦区橡胶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9年,全州橡胶园面积达214.77万亩,年产干胶达13.5783万吨,不愧为中国的第二个橡胶基地。
1981年2月8日至4月16日,包括我国专家郑学勤在内的世界上11个国家的橡胶专家的橡胶专家组成探险队,考察巴西亚马逊河腹地,采集高产橡胶芽条和种子,这是一次人类为发展橡胶事业,在100年后重返亚马逊原始森林的壮举。
, 百拇医药
1982年,我国北纬8-24度地区大面积植胶成功,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
1986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制成功的胶茶人工群落混农林模式在我国热区大面积推广,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此混农林模式是科研人员在对热带雨林植物群落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采用乔木橡胶和灌木大叶茶,这两种习性有较大差异的经济植物组成较协调的人工群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群落生产力,降低了橡胶寒害、风害,减少了茶叶的主要害虫(小绿叶蝉)的危害,降低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群落小气候,增强了群落稳定性。
1987年3月何康、黄宗道等主编的《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出版,中国在橡胶的组织培养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与橡胶的关系更是日益密切,甚至“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橡胶,这大自然的绿色精灵;橡胶,这人类的绿色神话。整个人类将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记住它白色乳汁里流淌的传奇故事;以无比感激的心情记住它对人类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橡胶树为大戟科多年生乔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因其每一小根叶柄上总是着生三个叶片,所以又有三叶橡胶树之称。原产于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南纬0-5度7000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和热带雨林中。其生态习性:喜高温、高湿、静风。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橡胶收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