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统给药途径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药物反应,其原因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给药途径。在美国,每年有近15%的住院病人受到药物反应的困扰,而且这个数字仍在攀升。因此医学工作者们正在分工协作,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在给药途径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办法来绕过身体的自然屏障,如血脑屏障和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因为它们能够阻断药物的输送或者直接把药物吞噬。
而另外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是药物的副作用。我们知道,药物输送入人体后,其浓度并非一直不变。典型的情况是,开始时药物浓度较低,然后迅速升高到峰值浓度,随后缓慢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当药物处于峰值浓度时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而在浓度低谷水平时,药物又完全不起作用。例如胰岛素和安眠药即是如此。太多的胰岛素可以使人昏迷,然而胰岛素不足也会对人体有致命的损害。
, 百拇医药
美国俄亥俄州的科学家们设计了多种巧妙的装置来代替皮下针头注射。其中之一是一种叫作“蚊子”的小装置,这是一个带有非常细小的针头的小盘,针头仅仅可以穿透皮肤约7微米深,这还没达到神经末梢,因此人体不会有痛觉。这个小盘可以贴在患者皮肤上,即使患者在运动时也一点儿不会影响药物的输送,因此可以24小时不间断给药。
另一种装置是改头换面的雾化器。尽管雾化器已经在治疗哮喘中使用了很多年,而且最近也被用于治疗囊肿性纤维化,但是,只有10%的药物能够到达肺部深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使用压缩空气和药物粉末的雾化器,它能够把药物推送到肺部足够深的地方,从而使药物可以被有效吸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用这种新的雾化器输送抗生素、胰岛素和干扰素。
传统的口服药物不但其中大部分损失在消化过程中或经肝脏排出体外,而且残留的药物还会刺激肠胃。为了避免发生这些情况,贴皮给药就成为人们考虑的替代方法。这种给药方法以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药贴中的药物可以缓慢渗透释放到皮肤深处。现在这种方法已经逐渐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可是,用这种方法给药药物的分子量都必须小,这样药物才能渗透进皮肤。不过,已有几个研究小组正在试验利用电或超声装置把大分子量的药物推压进皮肤,或者在皮肤上产生瞬时微孔以利于大分子量药物的通过。有一些新的给药系统设计得非常优秀,技术却一点儿也不复杂。比如针对那些服用药丸有困难的患者,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吸管,这种吸管中预装有一定剂量的干燥药物,患者在用它喝水、吸软饮料时,药物也就随之被送入人体了。还有可以快速发挥药效的栓剂,对于那些不愿吃药或担心在吃药时堵住喉咙的小孩,这也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点儿方便。
, http://www.100md.com
另外一些给药系统的设计,却向人们充分展示了高科技的魅力。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微型“潜水艇”——一种药物微胶囊。这种微胶囊能够利用细菌作为动力在血液中潜行,进攻病灶。为了改进这种微胶囊的动力系统,他还在考虑制造一种生物发动机,这种生物发动机只有100纳米大小,利用细菌的动力鞭毛推动微胶囊前进。
还有同样令人称奇的“微芯片”。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制作了一种同时携带1000多种药物的微芯片。当对芯片施加一个较低的电压时,药物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数量从芯片上的储池中释放出来。也许有一天,这种微芯片可以被人吞入体内或植入人体,作为一个可以用程序控制的“药房”。
长期以来,脑瘤的治疗一直是给药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因为脑血管壁的非通透性使得很难对这一部位实施化学药物疗法。携药薄膜的出现可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当实施手术尽可能切除脑瘤后,一些小的携药薄膜被填充在原病变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薄膜持续缓慢地释放化学药物,防止肿瘤的复发。这种方法似乎行得通,因为1997年的临床试验表明,经过两年治疗后,植入了携药薄膜的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为31%,而对照组的生存率只有6%。
尽管上述所有这些给药系统似乎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科学家们仍然在期望着一种被认为是终极目标的方法:这是一种“魔弹”,放入血液中后,它直接游到你希望的靶位置,然后按照你的命令行动。尽管我们还没达到这一地步,但研究人员正在接近这一目标。, 百拇医药(朱明昭)
在给药途径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办法来绕过身体的自然屏障,如血脑屏障和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因为它们能够阻断药物的输送或者直接把药物吞噬。
而另外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是药物的副作用。我们知道,药物输送入人体后,其浓度并非一直不变。典型的情况是,开始时药物浓度较低,然后迅速升高到峰值浓度,随后缓慢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当药物处于峰值浓度时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而在浓度低谷水平时,药物又完全不起作用。例如胰岛素和安眠药即是如此。太多的胰岛素可以使人昏迷,然而胰岛素不足也会对人体有致命的损害。
, 百拇医药
美国俄亥俄州的科学家们设计了多种巧妙的装置来代替皮下针头注射。其中之一是一种叫作“蚊子”的小装置,这是一个带有非常细小的针头的小盘,针头仅仅可以穿透皮肤约7微米深,这还没达到神经末梢,因此人体不会有痛觉。这个小盘可以贴在患者皮肤上,即使患者在运动时也一点儿不会影响药物的输送,因此可以24小时不间断给药。
另一种装置是改头换面的雾化器。尽管雾化器已经在治疗哮喘中使用了很多年,而且最近也被用于治疗囊肿性纤维化,但是,只有10%的药物能够到达肺部深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使用压缩空气和药物粉末的雾化器,它能够把药物推送到肺部足够深的地方,从而使药物可以被有效吸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用这种新的雾化器输送抗生素、胰岛素和干扰素。
传统的口服药物不但其中大部分损失在消化过程中或经肝脏排出体外,而且残留的药物还会刺激肠胃。为了避免发生这些情况,贴皮给药就成为人们考虑的替代方法。这种给药方法以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药贴中的药物可以缓慢渗透释放到皮肤深处。现在这种方法已经逐渐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可是,用这种方法给药药物的分子量都必须小,这样药物才能渗透进皮肤。不过,已有几个研究小组正在试验利用电或超声装置把大分子量的药物推压进皮肤,或者在皮肤上产生瞬时微孔以利于大分子量药物的通过。有一些新的给药系统设计得非常优秀,技术却一点儿也不复杂。比如针对那些服用药丸有困难的患者,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吸管,这种吸管中预装有一定剂量的干燥药物,患者在用它喝水、吸软饮料时,药物也就随之被送入人体了。还有可以快速发挥药效的栓剂,对于那些不愿吃药或担心在吃药时堵住喉咙的小孩,这也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点儿方便。
, http://www.100md.com
另外一些给药系统的设计,却向人们充分展示了高科技的魅力。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微型“潜水艇”——一种药物微胶囊。这种微胶囊能够利用细菌作为动力在血液中潜行,进攻病灶。为了改进这种微胶囊的动力系统,他还在考虑制造一种生物发动机,这种生物发动机只有100纳米大小,利用细菌的动力鞭毛推动微胶囊前进。
还有同样令人称奇的“微芯片”。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制作了一种同时携带1000多种药物的微芯片。当对芯片施加一个较低的电压时,药物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数量从芯片上的储池中释放出来。也许有一天,这种微芯片可以被人吞入体内或植入人体,作为一个可以用程序控制的“药房”。
长期以来,脑瘤的治疗一直是给药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因为脑血管壁的非通透性使得很难对这一部位实施化学药物疗法。携药薄膜的出现可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当实施手术尽可能切除脑瘤后,一些小的携药薄膜被填充在原病变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薄膜持续缓慢地释放化学药物,防止肿瘤的复发。这种方法似乎行得通,因为1997年的临床试验表明,经过两年治疗后,植入了携药薄膜的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为31%,而对照组的生存率只有6%。
尽管上述所有这些给药系统似乎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科学家们仍然在期望着一种被认为是终极目标的方法:这是一种“魔弹”,放入血液中后,它直接游到你希望的靶位置,然后按照你的命令行动。尽管我们还没达到这一地步,但研究人员正在接近这一目标。, 百拇医药(朱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