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氟中毒
有机氟主要是指氟代烃类化合物,包括饱和和不饱和的单氟烃、多氟烃、卤氟烃以及它们的聚合物等。工业上用作氟塑料及氟橡胶的单体、氟化剂、氧化剂及萃取剂;农业上用作杀虫剂、杀菌剂;医药上用作麻醉剂、利尿剂、显影剂及制造输液胶管、人工麻醉膜、人造红细胞等;宇航中用作高能燃料、高温润滑油和“携氧剂”;其他还用作致冷剂、灭火剂等。在制造和使用有机氟单体、加工氟聚合物材料,以及处理氟烃裂解反应残液时,均可接触到有关毒物。
一般认为氟烷烃毒性较其他卤代烃小,多氟烷烃又较单氟烷烃毒性小,且分子结构中随氟原子增加而降低其毒性,如八氟环丁烷还可安全地作为食品发泡剂。但氟烯烃、氟卤烃多数属高毒性且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八氟异丁烯在体内才多能氧化生成氟光气(COF2)和氟化情(HF)其对呼吸系统的毒性更高。本类物质的毒性可各不相同,急性吸入中毒常表现为对某个器官或系统的特异提高为主,同时伴有其他方面的中毒症状,如氟烷麻醉剂麻醉作用、三氟溴甲烷可引起发作、“氟里昂”、三氯乙烯等可诱发心律紊乱,麻醉剂“氟烷”等对肝脏的特异性毒作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三氟氯乙烯等对肾脏特异毒性等。所以严重中毒者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等的全身毒作用都不容忽视。
, http://www.100md.com
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设备的比迷和局部通风排气以及做好严密的个体防护。对某些氟烃单体及聚合物裂解产物还可采用隔离式烧结炉、拉制裂解温度等技术措施,如四氟乙烯材料随着加工温度升高,其热裂解产物品种毒性越大,危险性有越大。
实例1 上海某化学研究所开发公司原磺酸膜车间旁有一“三废”处理池。该池建于1988年,池口面积2.5m×2.5m,深4m左右,池口敞开,专为磺酸膜车间处理工业废水、废渣,使用了5年,于1993年停用。在此期间磺酸膜车间曾生产过多种产品,大部分为有机氟产品,如全氟磺酸树酯、F40等。至事故发生前,该池一直未进行清理。因该所工艺设备进行大修,决定对该池进行清理,1998年9月1日先用水冲洗了1天,9月2日上午8名操作工开始清除池中沉淀的污泥,先用泵抽取泥浆,上午10时左右,因污泥较厚,无法再用泵抽取,现场8名操作工随即佩戴防毒面具,两人一组分批轮流下池清除污泥,每次下池操作时间约10分钟,至上午工作结束时,已清除污泥5桶(200L柴油桶)。下午2时30分左右,操作工钱某和汪某二人佩戴防毒面具相继下池。汪某下池后即感胸闷、头昏,马上爬出池外,钱某则倒在池内,在场的其他工人将钱某抢救上来。公司医务人员现场对钱某实施人工呼吸、给氧等措施后即将钱、汪送区中心医院,钱某入院时已死亡,汪某感头晕、胸闷和咽喉发苦,经治疗后,无异常体征。为防不测,将其余6名现场操作工收院观察。
, 百拇医药
现场采集空气样品,分析结果如下:硫化氢未检出;三氟三氯乙烷(F113)下午6时30分池口浓度为17456mg/m3,晚10时(距事故发生时间约8小时)距池底液面上1m处为4975mg/m3、氧含量为14%,距池底液面上10cm处为26435mg/m3、氧含量为15%。
根据测试结果和原磺酸膜车间生产F40军工产品时曾使用大量三氟三氯乙烷(F113)溶剂的情况,认定为高浓度三氟三氯乙烷(F113)中毒伴缺氧。公司在清洗废水池前未制订严密的防护措施和配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供氧式面具);在未查清池内为何种毒物时就盲目进入池内操作,才酿成此起三氟
三氯乙烷(F113)中毒伴缺氧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
实例2 1994年9月11日,上海某有机所化工厂单体车间虞某,操作中不慎吸入四氟乙烯单体,引起咳嗽、胸闷、喉痒,经劳研所诊断为四氟乙烯中毒。
, 百拇医药
这次事故是由于设备管道泄漏,引起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刺激症状,程度较轻。要求企业加强设备维修,定期作操作地带气体浓度检测,革新技术,实施密闭化、自动化或隔离仪表控制操作,平时对工人加强卫生宣教,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如在检修、采样分析,特别是在处理含氟残液时,均应佩带供氧式防毒面具。
实例3 1983年11月10日上午11时,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电焊工孙某(男、25岁)在一车间烧割水汀片时,水汀片表面涂复的聚四氟乙烯保护层树脂受热裂解逸出聚四氟乙烯热裂解气而致中毒,引起吸入性肺水肿,急诊入职业病专业机构住院救治。
原因分析:操作者对水汀片原使用的是何种涂层根本不知而毫无意识,对聚四氟乙烯受高热裂解可产生毒性很高的有毒气体更缺乏应有的认识,烧割前未将聚四氟乙烯涂层清除干净,加之车间通风不良,又未佩戴必要的个人呼吸保护用品,这些均是造成此起事故的原因。
实例4 1984年8月30日上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六车间工人杨某(女)发现管型烧结炉发生生产故障,她就想从炉顶观察炉内烧结情况,刚一打开管型烧结炉盖后,炉内即有一股浓烟冒出,杨来不及关闭,吸入了约2分钟烟雾后,即感到咽喉疼痛、咳嗽等。
, 百拇医药
原因分析:聚四氟乙烯树脂热解产物会引起一种流感样的症状,类似于金属烟雾热症,被称为“聚合物烟雾热”。由于在不同的加热条件下,聚合物热解气的组成不同,因此无法具体确定是何种化学物质引起中毒。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在这些树脂可能受热裂解的场所,应提供适宜的局部排风设备,尽可能降低分解产物的浓度。本次事故的发生与操作者缺乏安全卫生知识,对聚合物特点不了解有关。
实例5 上海某铰链厂试制一种以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共聚物(简称F46)为原料的工程塑料零件。
其工艺流程为:F46→加热至33℃→热压成型。
1992年5月22日,该厂4名中班工人在试制该产品,晚上8时许,即感咳嗽、喉痛、胸闷、气急等,至晚11时,试制仍未成功,下班回家后,4人均感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乏力、肌肉酸痛等,当晚至次日早晨4名职工先后去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有机氟聚合物热裂解物中毒。经现场调查,车间内无防护措施,通风条件差,也未见有个体防护用品。
, 百拇医药
事故发生原因,由于是试制的新产品,厂方和职工不了解F46热裂解物的毒性,生产现场又无任何防护措施和机械通风设施;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在作业过程中已感到不适仍继续作业。因此在试制任何一种新材料前,要认真了解生产过程会产生何种职业危害,加强对领导和职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增设相应的通风排毒设施及个体防护措施等,并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
实例6 1998年10月30日下午6时左右,上海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某化工厂一车间四氟乙烯裂解岗位袁某发现八氟环丁烷缓冲器仪表无指示,请仪表值班人员应某来岗位检修。在检查中发现位于压力变送器上方的八氟环丁烷缓冲器气动阀有泄漏现象。应某从岗位操作室取来活性炭口罩,戴好后进行检修气动阀,在检修过程中有气体喷出,当气动阀修好后,应某感觉吸入气体后有咳嗽症状,但无其它异常感觉。此时夜班工人赵某等3人于次日(10月31日)凌晨1时左右分别在八氟环丁烷缓冲器房间和相邻的八氟环丁烷贮槽房间也相继吸入有毒气体。当时由于症状较轻,四人在医务室简单处理后回家。11月1日在医务室医生的要求下各自到医院急诊治疗,均被诊断为急性有机氟轻度中毒。
, 百拇医药
原因分析:应某由于没有佩戴供氧面具,而只戴了一般活性碳吸附口罩检修漏气的气动阀导致吸入有机氟气体中毒。另外,10月30日当日未及时报告和处理残留的八氟环丁烷气体,由于该气体无色无嗅,赵某等3人对车间中存在八氟环丁烷气体无法知晓,故在工段巡视中没有佩戴防毒面具也相继导致吸入气体而中毒。
实例7 1987年1月7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上海某研究所一车间分馏工段甲班的几位职工,准备对车间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先将清洗5号分馏塔的酒精,灌入钢瓶去焚烧,以解除毒害。该工段负责人宣某为此领用114号残液钢瓶,想对钢瓶进行抽空处理。他见车间楼下隔离室中分馏塔旁边的一台专用真空泵已被其他班组人员使用,为抢进度,宣某即想动用车间二楼的一台2X-4A型真空泵(泵的出气口插在吸风管中)。刚巧,在隔离室中有一根通往二楼的临时橡皮管,宣某布置了他人工作后,自己开动了真空泵,但没有按操作规程开启排风机,就下楼来,把橡皮管的一端接在114号残液钢瓶的气相阀门上,随即打开钢瓶的气相阀门和液相阀门。
, 百拇医药
114号钢瓶原是用来盛放六氟丙烯的,钢瓶中曾灌入95.1Kg此液,焚烧除液88kg,尚剩7.1kg残液。按常规,六氟丙烯残液中剧毒物八氟异丁烯的含量为40%左右,在焚烧处理时,低沸组份首先气化,所以焚烧结束后,钢瓶剩留物中,剧毒物八氟异丁烯的含量高达70%以上。
由于宣某开启了真空泵,未开启排风机,使114号钢瓶中剩留的剧毒残液,有相当部分通过真空泵而直接排放在车间二楼的工作场所,加上门窗紧闭,自然通风不良,造成了在车间作业的其他职工山某等5人因八氟异丁烯吸入而中毒,其中有1人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所忽视剧毒物品处理,本次对八氟异丁烯的处理过程,所领导和车间其它作业工人均一无所知,且在检修过程中,当班工段长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开启排风机,从而毒物通过排风管道逸入二楼检修现场,导致检修现场操作人员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1起1死、4伤的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氟烷烃毒性较其他卤代烃小,多氟烷烃又较单氟烷烃毒性小,且分子结构中随氟原子增加而降低其毒性,如八氟环丁烷还可安全地作为食品发泡剂。但氟烯烃、氟卤烃多数属高毒性且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八氟异丁烯在体内才多能氧化生成氟光气(COF2)和氟化情(HF)其对呼吸系统的毒性更高。本类物质的毒性可各不相同,急性吸入中毒常表现为对某个器官或系统的特异提高为主,同时伴有其他方面的中毒症状,如氟烷麻醉剂麻醉作用、三氟溴甲烷可引起发作、“氟里昂”、三氯乙烯等可诱发心律紊乱,麻醉剂“氟烷”等对肝脏的特异性毒作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三氟氯乙烯等对肾脏特异毒性等。所以严重中毒者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等的全身毒作用都不容忽视。
, http://www.100md.com
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设备的比迷和局部通风排气以及做好严密的个体防护。对某些氟烃单体及聚合物裂解产物还可采用隔离式烧结炉、拉制裂解温度等技术措施,如四氟乙烯材料随着加工温度升高,其热裂解产物品种毒性越大,危险性有越大。
实例1 上海某化学研究所开发公司原磺酸膜车间旁有一“三废”处理池。该池建于1988年,池口面积2.5m×2.5m,深4m左右,池口敞开,专为磺酸膜车间处理工业废水、废渣,使用了5年,于1993年停用。在此期间磺酸膜车间曾生产过多种产品,大部分为有机氟产品,如全氟磺酸树酯、F40等。至事故发生前,该池一直未进行清理。因该所工艺设备进行大修,决定对该池进行清理,1998年9月1日先用水冲洗了1天,9月2日上午8名操作工开始清除池中沉淀的污泥,先用泵抽取泥浆,上午10时左右,因污泥较厚,无法再用泵抽取,现场8名操作工随即佩戴防毒面具,两人一组分批轮流下池清除污泥,每次下池操作时间约10分钟,至上午工作结束时,已清除污泥5桶(200L柴油桶)。下午2时30分左右,操作工钱某和汪某二人佩戴防毒面具相继下池。汪某下池后即感胸闷、头昏,马上爬出池外,钱某则倒在池内,在场的其他工人将钱某抢救上来。公司医务人员现场对钱某实施人工呼吸、给氧等措施后即将钱、汪送区中心医院,钱某入院时已死亡,汪某感头晕、胸闷和咽喉发苦,经治疗后,无异常体征。为防不测,将其余6名现场操作工收院观察。
, 百拇医药
现场采集空气样品,分析结果如下:硫化氢未检出;三氟三氯乙烷(F113)下午6时30分池口浓度为17456mg/m3,晚10时(距事故发生时间约8小时)距池底液面上1m处为4975mg/m3、氧含量为14%,距池底液面上10cm处为26435mg/m3、氧含量为15%。
根据测试结果和原磺酸膜车间生产F40军工产品时曾使用大量三氟三氯乙烷(F113)溶剂的情况,认定为高浓度三氟三氯乙烷(F113)中毒伴缺氧。公司在清洗废水池前未制订严密的防护措施和配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供氧式面具);在未查清池内为何种毒物时就盲目进入池内操作,才酿成此起三氟
三氯乙烷(F113)中毒伴缺氧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
实例2 1994年9月11日,上海某有机所化工厂单体车间虞某,操作中不慎吸入四氟乙烯单体,引起咳嗽、胸闷、喉痒,经劳研所诊断为四氟乙烯中毒。
, 百拇医药
这次事故是由于设备管道泄漏,引起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刺激症状,程度较轻。要求企业加强设备维修,定期作操作地带气体浓度检测,革新技术,实施密闭化、自动化或隔离仪表控制操作,平时对工人加强卫生宣教,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如在检修、采样分析,特别是在处理含氟残液时,均应佩带供氧式防毒面具。
实例3 1983年11月10日上午11时,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电焊工孙某(男、25岁)在一车间烧割水汀片时,水汀片表面涂复的聚四氟乙烯保护层树脂受热裂解逸出聚四氟乙烯热裂解气而致中毒,引起吸入性肺水肿,急诊入职业病专业机构住院救治。
原因分析:操作者对水汀片原使用的是何种涂层根本不知而毫无意识,对聚四氟乙烯受高热裂解可产生毒性很高的有毒气体更缺乏应有的认识,烧割前未将聚四氟乙烯涂层清除干净,加之车间通风不良,又未佩戴必要的个人呼吸保护用品,这些均是造成此起事故的原因。
实例4 1984年8月30日上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六车间工人杨某(女)发现管型烧结炉发生生产故障,她就想从炉顶观察炉内烧结情况,刚一打开管型烧结炉盖后,炉内即有一股浓烟冒出,杨来不及关闭,吸入了约2分钟烟雾后,即感到咽喉疼痛、咳嗽等。
, 百拇医药
原因分析:聚四氟乙烯树脂热解产物会引起一种流感样的症状,类似于金属烟雾热症,被称为“聚合物烟雾热”。由于在不同的加热条件下,聚合物热解气的组成不同,因此无法具体确定是何种化学物质引起中毒。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在这些树脂可能受热裂解的场所,应提供适宜的局部排风设备,尽可能降低分解产物的浓度。本次事故的发生与操作者缺乏安全卫生知识,对聚合物特点不了解有关。
实例5 上海某铰链厂试制一种以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共聚物(简称F46)为原料的工程塑料零件。
其工艺流程为:F46→加热至33℃→热压成型。
1992年5月22日,该厂4名中班工人在试制该产品,晚上8时许,即感咳嗽、喉痛、胸闷、气急等,至晚11时,试制仍未成功,下班回家后,4人均感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乏力、肌肉酸痛等,当晚至次日早晨4名职工先后去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有机氟聚合物热裂解物中毒。经现场调查,车间内无防护措施,通风条件差,也未见有个体防护用品。
, 百拇医药
事故发生原因,由于是试制的新产品,厂方和职工不了解F46热裂解物的毒性,生产现场又无任何防护措施和机械通风设施;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在作业过程中已感到不适仍继续作业。因此在试制任何一种新材料前,要认真了解生产过程会产生何种职业危害,加强对领导和职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增设相应的通风排毒设施及个体防护措施等,并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
实例6 1998年10月30日下午6时左右,上海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某化工厂一车间四氟乙烯裂解岗位袁某发现八氟环丁烷缓冲器仪表无指示,请仪表值班人员应某来岗位检修。在检查中发现位于压力变送器上方的八氟环丁烷缓冲器气动阀有泄漏现象。应某从岗位操作室取来活性炭口罩,戴好后进行检修气动阀,在检修过程中有气体喷出,当气动阀修好后,应某感觉吸入气体后有咳嗽症状,但无其它异常感觉。此时夜班工人赵某等3人于次日(10月31日)凌晨1时左右分别在八氟环丁烷缓冲器房间和相邻的八氟环丁烷贮槽房间也相继吸入有毒气体。当时由于症状较轻,四人在医务室简单处理后回家。11月1日在医务室医生的要求下各自到医院急诊治疗,均被诊断为急性有机氟轻度中毒。
, 百拇医药
原因分析:应某由于没有佩戴供氧面具,而只戴了一般活性碳吸附口罩检修漏气的气动阀导致吸入有机氟气体中毒。另外,10月30日当日未及时报告和处理残留的八氟环丁烷气体,由于该气体无色无嗅,赵某等3人对车间中存在八氟环丁烷气体无法知晓,故在工段巡视中没有佩戴防毒面具也相继导致吸入气体而中毒。
实例7 1987年1月7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上海某研究所一车间分馏工段甲班的几位职工,准备对车间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先将清洗5号分馏塔的酒精,灌入钢瓶去焚烧,以解除毒害。该工段负责人宣某为此领用114号残液钢瓶,想对钢瓶进行抽空处理。他见车间楼下隔离室中分馏塔旁边的一台专用真空泵已被其他班组人员使用,为抢进度,宣某即想动用车间二楼的一台2X-4A型真空泵(泵的出气口插在吸风管中)。刚巧,在隔离室中有一根通往二楼的临时橡皮管,宣某布置了他人工作后,自己开动了真空泵,但没有按操作规程开启排风机,就下楼来,把橡皮管的一端接在114号残液钢瓶的气相阀门上,随即打开钢瓶的气相阀门和液相阀门。
, 百拇医药
114号钢瓶原是用来盛放六氟丙烯的,钢瓶中曾灌入95.1Kg此液,焚烧除液88kg,尚剩7.1kg残液。按常规,六氟丙烯残液中剧毒物八氟异丁烯的含量为40%左右,在焚烧处理时,低沸组份首先气化,所以焚烧结束后,钢瓶剩留物中,剧毒物八氟异丁烯的含量高达70%以上。
由于宣某开启了真空泵,未开启排风机,使114号钢瓶中剩留的剧毒残液,有相当部分通过真空泵而直接排放在车间二楼的工作场所,加上门窗紧闭,自然通风不良,造成了在车间作业的其他职工山某等5人因八氟异丁烯吸入而中毒,其中有1人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所忽视剧毒物品处理,本次对八氟异丁烯的处理过程,所领导和车间其它作业工人均一无所知,且在检修过程中,当班工段长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开启排风机,从而毒物通过排风管道逸入二楼检修现场,导致检修现场操作人员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1起1死、4伤的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