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内科 > 呼吸内科
编号:195981
正确对待孩子的恋物行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21日 网易
     儿童对待定物品中的依恋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种现象从1岁前就发生,一般至7——8岁以后消失。1岁以前的儿童依恋毯子较多见,1岁半以后孩子多数是依恋长绒毛动物或软质玩具。

    科学家认为,儿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是其心理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婴儿在在身体离开母亲的同时需要紧靠着某些物体,作为母亲的象征而与其保持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儿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可能是源于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磨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进相应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自我抚慰能力的发展,促进自我抚慰能力的发展,并由于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所以容易重复而形成习惯性行为。

    大量调查证明,有依恋行为的儿童较少发生睡眠障碍,容易照管,独立性较强,自信,能与在愉友好相处,遇到压力不紧张,他们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强,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相反,那些早期没有这种依恋行为儿童,则显得孤独、不合群、拘泥、刻板而不灵活,活动也过多,侵犯性和过失性行为发生率增加。可见,早期对特定物品的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儿童对特定的物体的接触和抚摸不仅为孩子提供了肌体接触的机会,也很自然地促进了手触觉的发育和精细触觉的发展。

    然而,儿童对特定物品听依恋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性学研究认为,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到了青春期随着性兴趣与生理快感体验的增强,恋物在情感更为强裂,恋物的行为更为发展而形成恋物癖。

    因此,对于儿童对特定物的依恋行为应予以正确引导,注意以下几点:

    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物品,鼓励他们抓、握、捏、摸各种物品,引导他们对多种物品发生兴趣。

    适当增加母子间的接触,尤其是细小的孩子,他们对母亲的照料、肤体的接触和感情上的依恋是很需要的,应给予适当地满足。过分疏远孩子,会促使孩子以物来代替母亲的身体,从而强化其恋物情感。

    当孩子对特定物品表现依恋时,可以更富有吸收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适当分散孩子对特定物品的过分专注。

    引导孩子进行心理调整,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逐步淡化对特定物品的依恋,把思想、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中去。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现象仍然存在,必须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及时戒断恋物行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