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虐待的定义扩大
● 蔡宝卿(文)邝启聪(摄影)
孩子无法以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家庭的问题。从孩子如何摆玩家庭模型屋的娃娃,辅导员可以观察孩子对家庭成员的看法,协助解开心结。右为新加坡儿童辅导员萧志杰。(搬演照片)
社会发展及体育部上个月底公布保护儿童的指导原则,列出儿童在情绪和心理上受虐待的定义。随着修订后的儿童与青少年法令去年10月正式实施,对孩子施予精神虐待的家长可能被控上法庭。
你知道精神虐待是怎么一回事吗?本期《大小事》邀请到临床心理学博士林国光、李玉云律师及新加坡儿童会的辅导员,从多个角度探讨虐待儿童定义范围扩大的影响、精神虐待可能对儿童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以及造成儿童受虐的因素。
, 百拇医药
6岁的小明很喜欢咬指甲。他的母亲看了很生气,用尽了各种方法来纠正小明,小明还是改不掉坏习惯。小明的母亲暴跳如雷,每次一看到小明咬指甲,她就大声骂道:“如果你再咬指甲,妈妈就离开这个家,不要你了。”小明吓得哭了,很怕妈妈真的离开他。他每天做恶梦,梦见妈妈丢下他。
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是精神虐待,在以上的个案中,小明就是一个精神受到虐待的受害者。他身上没有任何伤痕,但心灵已受到创伤。
情绪虐待造成孩子日后心理有障碍
新加坡儿童会辅导员萧志杰在受访时说,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情感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尤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虐待是隐性的,不像肉体虐待这么容易证明,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 百拇医药
父母蓄意和非蓄意虐待亲生儿
父母虐待亲生骨肉的情况,可分为蓄意和非蓄意两种。酿成这种家庭悲剧的因素很多,因人而异,涉及非蓄意虐待案件者,一般都是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控制情绪,而对亲生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而在情急之下伤害了亲生骨肉。
儿童会辅导员凯瑟琳说,在她处理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个案中,“一名10岁女孩的父亲执意认为,女儿非常不听话,经常喜欢看电视。实际上是这名父亲在妻子去世后,一直不愿跟女儿提起母亲。平时忙着工作的他没有太多时间和女儿沟通,而且女儿经常是一个人在家。她扭开电视机,是为了驱走内心的恐惧与孤寂,而不是因为喜欢看电视。”
至于蓄意虐待亲生孩子的父母,情况比较复杂,通常牵涉一些特殊的感情因素。
父母常忽略了检讨本身的管教方式
, 百拇医药
在辅导问题家庭的过程中,她时常发现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认定是孩子有问题,忽略了检讨本身的管教方式及对待孩子的态度。一些家长也对孩子期望过高,什么都要求立竿见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局限。
萧志杰劝请家长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他指出,许多家长是运用自己父母的管教方式来管教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同一套管教方法未必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两名辅导员认为,随着儿童权利法律的迅速发展,家长应该与时并进,对本身的管教方法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孩子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家长应从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出发,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并注意子女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与孩子交流。
“虐待”的定义取决于文化因素
心理学家指出,精神虐待会对儿童的自尊心造成破坏,而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人,可能会出现很多心理与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甚至走上犯罪。
, 百拇医药
曾在多个志愿团体服务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林国光指出,“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因素,同样的举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说法。
他说:“从心理学的临床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家长应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搬演照片)
小孩自尊心受创会影响其“自我形象”
谈到精神虐待对孩子的影响时,林国光博士说,一个小孩的自尊心如果经常受到打击,或者需求一直被忽略,他的“自我形象”就会受到影响,自我评价偏低,进而产生逃避、反社会、歇斯底里、偏执或依赖型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 百拇医药
他说,虐待对儿童造成的创伤有立刻显现的,也有到了成人期才显现的长期创伤。一个小孩在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长大后可能会认为整个社会“充满危险”,如果他不要受到攻击或剥削,就必须先攻击或剥削别人,最终加入私会党或从事非法活动;他也可能在长大后变得十分胆怯,不断逃避外界,不敢跟别人沟通,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
然而,家长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假如骂孩子可能变成精神上的虐待,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管教孩子,合理的管教和精神虐待又该如何区别?
林国光指出,在家庭构造和亲子沟通良好的健全环境里,偶尔的打骂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其实并不难区别。
政府可考虑开办产前育儿辅导课
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 百拇医药
至于如何让家长认识到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林国光建议,现有的婚前辅导大部分讲的是婚姻生活及姻亲关系,比较少谈到如何管教孩子,政府可以考虑开办一些产前育儿辅导课程,鼓励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已婚夫妇参与,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
提控虐待儿童的父母是最后的选择
儿童和青少年法令修订后,有助于提醒家长不要以压迫、威胁式的方法管教孩子,促进亲子关系,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始终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难在法庭上证明儿童受精神虐待
从事社区义务工作近20年的李玉云律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发表上述看法。她指出,保护儿童指导原则虽然列出儿童情绪和心理受虐的定义,但要在法庭证明儿童受到精神虐待,仍然是相当困难的事。
, 百拇医药
李玉云说:“法庭讲的是直接的证据。除非是受虐儿童把父母亲的话录起来,或是找到独立的证人证明自己被长期羞辱或歧视,否则很难向法庭证明受虐。”
她相信修订儿童和青少年法令的用意是拉近亲子的距离。即使法令现在包含了精神虐待,在碰上儿童疑遭精神虐待的个案时,社会工作者和儿童的亲属也应该耐心聆听各方的说法,从客观和全面的角度作出判断,不要轻易断定是虐待案件,也不要一开始就认为是小孩子在撒谎。
她说:“如果虐待案件闹上法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肯定会闹僵。父亲或母亲受罚后,孩子与父母一般上很难修补彼此感情上的裂痕。”
至于儿童和青少年法令会不会造成青少年不听管教、动不动就威胁提控父母,李玉云笑答:“我相信不会。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的程序,我们可以探测得出孩子是否在说谎。比如,社工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询问疑遭虐待的孩子,除非这个孩子是个撒谎专家,身体语言和言词的不一致都能揭穿谎言的破绽。”
, 百拇医药
她指出,即使家长因虐待孩子被控上法庭,法庭也会给予家长解释和辩护的机会。法庭将根据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学校的报告及呈堂证据等多方面的资料,判断家长的行为是否存有“恶意”,不会轻率裁决家长虐待罪名成立。
受虐待的孩子怕失去父母不敢讲真话
李玉云感慨地说,从接触过的个案中,她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担心儿童撒谎诬告家长,而是孩子在受虐后不敢讲真话。这些孩子害怕家长会坐牢,失去父母,或者父母不再爱他。
她认为,把父母控上法庭可能破坏亲子关系,造成家庭破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终究是情非得已的最后选择。, 百拇医药
孩子无法以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家庭的问题。从孩子如何摆玩家庭模型屋的娃娃,辅导员可以观察孩子对家庭成员的看法,协助解开心结。右为新加坡儿童辅导员萧志杰。(搬演照片)
社会发展及体育部上个月底公布保护儿童的指导原则,列出儿童在情绪和心理上受虐待的定义。随着修订后的儿童与青少年法令去年10月正式实施,对孩子施予精神虐待的家长可能被控上法庭。
你知道精神虐待是怎么一回事吗?本期《大小事》邀请到临床心理学博士林国光、李玉云律师及新加坡儿童会的辅导员,从多个角度探讨虐待儿童定义范围扩大的影响、精神虐待可能对儿童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以及造成儿童受虐的因素。
, 百拇医药
6岁的小明很喜欢咬指甲。他的母亲看了很生气,用尽了各种方法来纠正小明,小明还是改不掉坏习惯。小明的母亲暴跳如雷,每次一看到小明咬指甲,她就大声骂道:“如果你再咬指甲,妈妈就离开这个家,不要你了。”小明吓得哭了,很怕妈妈真的离开他。他每天做恶梦,梦见妈妈丢下他。
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是精神虐待,在以上的个案中,小明就是一个精神受到虐待的受害者。他身上没有任何伤痕,但心灵已受到创伤。
情绪虐待造成孩子日后心理有障碍
新加坡儿童会辅导员萧志杰在受访时说,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情感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尤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虐待是隐性的,不像肉体虐待这么容易证明,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 百拇医药
父母蓄意和非蓄意虐待亲生儿
父母虐待亲生骨肉的情况,可分为蓄意和非蓄意两种。酿成这种家庭悲剧的因素很多,因人而异,涉及非蓄意虐待案件者,一般都是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控制情绪,而对亲生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而在情急之下伤害了亲生骨肉。
儿童会辅导员凯瑟琳说,在她处理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个案中,“一名10岁女孩的父亲执意认为,女儿非常不听话,经常喜欢看电视。实际上是这名父亲在妻子去世后,一直不愿跟女儿提起母亲。平时忙着工作的他没有太多时间和女儿沟通,而且女儿经常是一个人在家。她扭开电视机,是为了驱走内心的恐惧与孤寂,而不是因为喜欢看电视。”
至于蓄意虐待亲生孩子的父母,情况比较复杂,通常牵涉一些特殊的感情因素。
父母常忽略了检讨本身的管教方式
, 百拇医药
在辅导问题家庭的过程中,她时常发现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认定是孩子有问题,忽略了检讨本身的管教方式及对待孩子的态度。一些家长也对孩子期望过高,什么都要求立竿见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局限。
萧志杰劝请家长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他指出,许多家长是运用自己父母的管教方式来管教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同一套管教方法未必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两名辅导员认为,随着儿童权利法律的迅速发展,家长应该与时并进,对本身的管教方法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孩子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家长应从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出发,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并注意子女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与孩子交流。
“虐待”的定义取决于文化因素
心理学家指出,精神虐待会对儿童的自尊心造成破坏,而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人,可能会出现很多心理与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甚至走上犯罪。
, 百拇医药
曾在多个志愿团体服务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林国光指出,“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因素,同样的举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说法。
他说:“从心理学的临床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家长应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搬演照片)
小孩自尊心受创会影响其“自我形象”
谈到精神虐待对孩子的影响时,林国光博士说,一个小孩的自尊心如果经常受到打击,或者需求一直被忽略,他的“自我形象”就会受到影响,自我评价偏低,进而产生逃避、反社会、歇斯底里、偏执或依赖型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 百拇医药
他说,虐待对儿童造成的创伤有立刻显现的,也有到了成人期才显现的长期创伤。一个小孩在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长大后可能会认为整个社会“充满危险”,如果他不要受到攻击或剥削,就必须先攻击或剥削别人,最终加入私会党或从事非法活动;他也可能在长大后变得十分胆怯,不断逃避外界,不敢跟别人沟通,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
然而,家长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假如骂孩子可能变成精神上的虐待,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管教孩子,合理的管教和精神虐待又该如何区别?
林国光指出,在家庭构造和亲子沟通良好的健全环境里,偶尔的打骂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其实并不难区别。
政府可考虑开办产前育儿辅导课
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 百拇医药
至于如何让家长认识到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林国光建议,现有的婚前辅导大部分讲的是婚姻生活及姻亲关系,比较少谈到如何管教孩子,政府可以考虑开办一些产前育儿辅导课程,鼓励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已婚夫妇参与,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
提控虐待儿童的父母是最后的选择
儿童和青少年法令修订后,有助于提醒家长不要以压迫、威胁式的方法管教孩子,促进亲子关系,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始终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难在法庭上证明儿童受精神虐待
从事社区义务工作近20年的李玉云律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发表上述看法。她指出,保护儿童指导原则虽然列出儿童情绪和心理受虐的定义,但要在法庭证明儿童受到精神虐待,仍然是相当困难的事。
, 百拇医药
李玉云说:“法庭讲的是直接的证据。除非是受虐儿童把父母亲的话录起来,或是找到独立的证人证明自己被长期羞辱或歧视,否则很难向法庭证明受虐。”
她相信修订儿童和青少年法令的用意是拉近亲子的距离。即使法令现在包含了精神虐待,在碰上儿童疑遭精神虐待的个案时,社会工作者和儿童的亲属也应该耐心聆听各方的说法,从客观和全面的角度作出判断,不要轻易断定是虐待案件,也不要一开始就认为是小孩子在撒谎。
她说:“如果虐待案件闹上法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肯定会闹僵。父亲或母亲受罚后,孩子与父母一般上很难修补彼此感情上的裂痕。”
至于儿童和青少年法令会不会造成青少年不听管教、动不动就威胁提控父母,李玉云笑答:“我相信不会。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的程序,我们可以探测得出孩子是否在说谎。比如,社工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询问疑遭虐待的孩子,除非这个孩子是个撒谎专家,身体语言和言词的不一致都能揭穿谎言的破绽。”
, 百拇医药
她指出,即使家长因虐待孩子被控上法庭,法庭也会给予家长解释和辩护的机会。法庭将根据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学校的报告及呈堂证据等多方面的资料,判断家长的行为是否存有“恶意”,不会轻率裁决家长虐待罪名成立。
受虐待的孩子怕失去父母不敢讲真话
李玉云感慨地说,从接触过的个案中,她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担心儿童撒谎诬告家长,而是孩子在受虐后不敢讲真话。这些孩子害怕家长会坐牢,失去父母,或者父母不再爱他。
她认为,把父母控上法庭可能破坏亲子关系,造成家庭破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终究是情非得已的最后选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