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8
编号:199811
国外归来谈“入世”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18日 健康报
国外归来谈“入世”


     ———访原德国魁斯丁中医医院院长廖家桢

    在“入世”的大门已经向中国敞开的今天,各个行业都在思考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做好哪些准备?为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入世,记者最近专程采访了从德国魁斯丁中医院卸任回国的廖家桢教授。

    魁斯丁中医院是经德国政府特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与德国某企业家合资办的德国第一所中医院,也是我国在国外开办的第一所中医院。这家拥有80张病床的中医院开办10年来,已接诊各种疑难病人万余人次,所有的保险公司都给予认可。其红火程度可用两个事实来说明:一是电视台平均每个季度都要采访报道一次;二是长年病人需要提前1年以上预约才能住上院。

    “我在这家中医院当了10年院长,以我的亲身经历、外国人对中医药的看法以及需求来谈谈中医药行业应如何迎接“入世”,尤其是应如何在国外开办中医院,对同道们可能有些借鉴意义。”廖院长总结说:“国外对中医的态度可以这样概括:政府限制,西医反对,老百姓欢迎。”

    长期以来,国外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理论是否正确?药效是否可靠?对人体是否有害?而对种种怀疑,我国的中医药界又无法用充分的科学研究成果加以解释和说明。因此,目前真正承认中医药合法性的国家还不多。国外的西医除了不了解中医或难以接受中医理论以外,还存在医疗市场的竞争问题。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不管什么医,谁能治好病我就去找谁。“我统计了一下,来魁斯丁中医院找中医治疗的病种有102种,其中像腰腿痛、神经痛等痛症占70%。我是心血管方面的专家,但在德国10年来,没几个病人找我看心血管病,这说明西医在这种病上完全能解决问题,而痛症是他们的弱势,中医也应该扬长避短。这家医院里的西医师原来也不相信中医,后来看到中医确实治好了不少他们治不好的病,也相信了,主动向我们学习,还有10来位西医师后来开了中医诊所,生意很是兴隆。”

    廖院长介绍,国外对中药控制很严,像德国只允许魁斯丁中医院进口中药饮片,不允许进口中成药。德国对饮片质量检查主要有四部分:生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必须完全按我国《药典》要求,差一点也不行。含菌量,我院先后从国内包括著名的大药厂进饮片6批,但因含菌量超标而遭退货的占5%。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主要查汞、铝、镉三种,只要有一种不合格就不能进货,据查,每批重金属、“农残”不合格的占30%~35%。另外还有包装。国内中医药界还应该了解一个情况,即如果在国外上市一种中药,单味药要比复

    方药简便得多,也节省得多。廖院长曾有一个由5种中药组成的制剂疗效非常好,想开发成新药,德国药厂说费用太大,因每研制一种新药就需1亿马克,而含有5种中药的药物,就需5亿马克!

    廖院长还介绍了一些在德国已成为法律,而在国内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病人买不到某种药,医生介绍他到某家有这种药的药房去买,这就触犯法律。因为,这有借药牟利之嫌:医生和医院不能主动做广告或进行宣传,否则会被医师协会告上法庭,被认为是进行了不正当竞争。

    “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必须遵守国际统一的规则,了解国外的法律,更要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近年来,全世界的西方医学可以说是3~5年就会知识更新一次,相比之下,中医进展过于缓慢。”廖教授举例说,70年代,中医曾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15%,而现在西医早已超过了这一水平,死亡率仅为4%~5%。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能够被世界上大多数医务人员所接受的医疗技术,才是经得起考验的技术,比如中医的针灸、中药青蒿素,可惜的是这种技术还是太少了。面对“入世”后极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认真思考一下,中医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哪些病种是我们应大力研究的?我们又应怎样扬长避短?(刘燕玲)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