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的整脊技术
以牵引、旋转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整脊技术,在美国十分盛行。20世纪初,美国加州就成立了整脊学会。随着我国中医骨伤科技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发现中医的整脊疗法与美国加州整脊学会的疗法十分相似。因此,国际上对整脊技术的发明引起了争议。然而,了解中国传统医学骨伤科技术史的人都清楚,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五十二病方》及稍后的《黄帝内经》,此二册古籍描述了类似今称之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并介绍了按摩、针灸、内外用药的治疗方法,至于以旋转、牵引为主的治疗方法,则始于公元7世纪,成熟于公元14世纪,到18世纪开始传入日本。以下作简要介绍。
巢元方,孙思邈发明旋转牵引法
公元610年,隋朝巢元方组编《诸病源候论》,书中“养生方导引法”介绍用牵引、屈伸、摇振、压努挽(即旋转)的方法治疗颈腰疾病。该书卷1特别详细描述类似今天临床应用的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公元640年,孙思邈著《备急千急要方》,该书介绍用压膝抱头肩牵引、过伸复位治疗腰椎急性扭伤。书中还特别介绍“老子按摩法”的“推、捺、抱、挽细(旋转)、振摇、伸(牵引)”等手法治疗腰脊病痛。
, 百拇医药
李仲南发明颈椎布兜牵引和脊椎过伸牵引复位法,危亦林发明脊椎悬吊复位法
公元1331年,李仲南著《永类钤方》,首次报道应用布兜悬吊快速牵引复位颈椎骨折脱位(兜颈坐罂法),同时,介绍牵引过伸复位脊椎骨折(攀门拽伸法),而法国人Glisson氏应用布兜牵引治疗颈椎损伤是在17世纪,较李仲南晚400年,美国外科医生Watson-Jones报道应用过伸法复位脊椎骨折,是20世纪40年代,较李仲南晚600多年。
公元1337年,危亦林编《世医得效方》,又报道用悬吊过伸法复位脊椎骨折,并主张复位后用腰围夹板固定,稍后成书的《回回药方》还介绍用腰背垫枕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到19世纪中叶,英国外科医生Thomas才应用类似方法治疗脊椎损伤。公元1815年,胡廷光《伤科汇纂》又报道用腹部枕缸法的屈曲法治疗脊椎过伸型骨折脱位。至此,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椎损伤已形成牵引、旋转、过伸、屈曲等系统的整脊疗法。在明朝,整脊疗法相当盛行,民间称这些整脊医为“铃医”,明朝的画家还专门为“铃医”作画,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整
, 百拇医药
脊医生为病人做腰椎整脊治疗。
中国整脊技术的传播
公元1746年,中国学者高志凤将中国的整骨技术传到日本,编成《骨继疗法重宝记》将李仲南的颈椎悬吊牵引法绘图介绍,19世纪初,日本著名柔道整骨大师吉原元栋派他的学生二宫彦可到中国学习整骨术。二宫氏回国后,编成《中国接骨图说》(又名《正骨范》),该书图文并茂系统介绍中国的整脊技术。日文版的《骨继疗法重宝记》和《正骨范》是中国骨伤科传播到海外的重要文献,其中的诊疗技术,均源自中国传统医学。
目前,美国的整脊技术已将牵引、旋转、屈、伸等具体手法机械化和计算机化。我国近年来虽有类似的整脊牵引床问世,但与美国的整脊仪器还有距离。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整脊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提高,使之更规范化、科学化是当前骨伤科界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 百拇医药(韦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