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耳穴研究及动态(4)
日本:日本最初应用耳针见于1965年5月号《医道与日本》杂志所介绍的和田秀的《针刺耳垂治疗泪囊炎》一文。 1960年,长友次男介绍法国和我国耳针的情况,在临床上验证并成立耳针研究会。 1970年台湾青年医生张谦赴日,介绍中国耳针疗法和针麻资料。1972年在大阪参加小林研究会,与小林良英一起研究耳针。 1975年10月在东京港区北里研究所召开日本第一次耳针会议。 日本在耳针的应用和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
①应用耳针治疗病种较广,并用于减肥和戒烟,刺激方法也较多,如毫针、电针、皮内针、耳捏法、点刺法、耳穴离子透入法。在针具上推行M·P针和昭和针。 M·P针,又称阴阳针。根据耳针深度约5毫米为适应点,为了增强金针、银针的补泻作用而设计的长7毫米,并且用锌和铜的合金针M针代替银针,用铜和钢的合金针P针代替金针。由于 M·P针比银针、金针间的电位差大, M·P针的补泻作用也较强,急性痛症留针5-10分钟,慢性虚症留针30~60分钟。 昭和针是将 M·P针浅刺,起针后再在拔针痕上用胶布贴敷金属粒( M粒和P粒),此法对腰痛、肩凝症效果好。
, 百拇医药
②用中医理论来指导耳针的应用,在选穴上,按脏象学说取穴,针对疾病的虚实分别采用 M针或P针,并注意耳针的手法,针感及耳与十二经络的关系等。
③提出新的耳穴
耳肝点:因按压神门稍后的对耳轮隆起处能使胸部肝经期门部位的压痛消失而将此点为耳肝点。
疲劳恢复点:太田氏因发现外出步行较多,处于劳累状态下的同时,耳廓相当于我国耳穴口区处压痛明显,针刺后疲劳很快恢复,而定其为疲劳恢复点,又称太田氏第一点。
腰痛区: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后一片定为腰痛区。 腮腺点:在耳垂相当我国眼区附近定为腮腺点,原称阿多福。 速听点及速听经:1971年日本三谷颖根据按压耳舟中部"速听点"引起的感传及把耳廓上能引起听力增加的点连接起来,绘出了一条线,从耳轮背部上行,绕耳轮向前达耳屏,从耳屏下缘,经耳屏内侧反回耳门,并称其为"速听经"。
, 百拇医药
④对作用原理进行了研究 日本长友次男,认为应从胚胎发育过程来认识耳穴。日本并注意耳和经络的关系。1972年,石川县岸勤曾报道他和藤田六郎一起进行家兔经络主线的实验,认为耳上也存在十二经络,但未见具体实验方法。后来又发现刺激人体各经络原穴一分钟后,针感经听营入耳,从听宫开始用触诊法能检查出阴经反应在耳廓前面,阳经反应在耳廓背面。
1974年,小林良英等从耳针的针感来分析经络与耳针的关系,看到针刺耳穴有时能在体内相应的经络上出现针感,如针刺肺穴,有人引起上肢内侧酸重感,针刺坐骨穴,有人有一股暖气从耳廓向下传向患肢,其疼痛立即消失;针刺胃穴胃经的冲阳穴电阻变低……此外,间中喜雄在1954年曾在赤羽氏现象的实验中观察过39例一侧耳廓少量放血前后胆经足窍阴穴的赤羽氏指数变化。结果赤羽氏指数显著增加者25例,显著减者8例,影响少或不变者仅6例。说明加于耳廓的刺激能使远隔部位的胆经经穴知觉感度出现规律的影响。本实验提示耳与胆经的联系。
日本大阪医大的北出利胜也进行了电针不同耳穴,对人体、头颈、胸腹、上下肢代表点上耐痛阈变化的观察,证明耳穴电针能提高痛阈,并在实验中看到耳针镇痛有一定的后作用。,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药网)
①应用耳针治疗病种较广,并用于减肥和戒烟,刺激方法也较多,如毫针、电针、皮内针、耳捏法、点刺法、耳穴离子透入法。在针具上推行M·P针和昭和针。 M·P针,又称阴阳针。根据耳针深度约5毫米为适应点,为了增强金针、银针的补泻作用而设计的长7毫米,并且用锌和铜的合金针M针代替银针,用铜和钢的合金针P针代替金针。由于 M·P针比银针、金针间的电位差大, M·P针的补泻作用也较强,急性痛症留针5-10分钟,慢性虚症留针30~60分钟。 昭和针是将 M·P针浅刺,起针后再在拔针痕上用胶布贴敷金属粒( M粒和P粒),此法对腰痛、肩凝症效果好。
, 百拇医药
②用中医理论来指导耳针的应用,在选穴上,按脏象学说取穴,针对疾病的虚实分别采用 M针或P针,并注意耳针的手法,针感及耳与十二经络的关系等。
③提出新的耳穴
耳肝点:因按压神门稍后的对耳轮隆起处能使胸部肝经期门部位的压痛消失而将此点为耳肝点。
疲劳恢复点:太田氏因发现外出步行较多,处于劳累状态下的同时,耳廓相当于我国耳穴口区处压痛明显,针刺后疲劳很快恢复,而定其为疲劳恢复点,又称太田氏第一点。
腰痛区: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后一片定为腰痛区。 腮腺点:在耳垂相当我国眼区附近定为腮腺点,原称阿多福。 速听点及速听经:1971年日本三谷颖根据按压耳舟中部"速听点"引起的感传及把耳廓上能引起听力增加的点连接起来,绘出了一条线,从耳轮背部上行,绕耳轮向前达耳屏,从耳屏下缘,经耳屏内侧反回耳门,并称其为"速听经"。
, 百拇医药
④对作用原理进行了研究 日本长友次男,认为应从胚胎发育过程来认识耳穴。日本并注意耳和经络的关系。1972年,石川县岸勤曾报道他和藤田六郎一起进行家兔经络主线的实验,认为耳上也存在十二经络,但未见具体实验方法。后来又发现刺激人体各经络原穴一分钟后,针感经听营入耳,从听宫开始用触诊法能检查出阴经反应在耳廓前面,阳经反应在耳廓背面。
1974年,小林良英等从耳针的针感来分析经络与耳针的关系,看到针刺耳穴有时能在体内相应的经络上出现针感,如针刺肺穴,有人引起上肢内侧酸重感,针刺坐骨穴,有人有一股暖气从耳廓向下传向患肢,其疼痛立即消失;针刺胃穴胃经的冲阳穴电阻变低……此外,间中喜雄在1954年曾在赤羽氏现象的实验中观察过39例一侧耳廓少量放血前后胆经足窍阴穴的赤羽氏指数变化。结果赤羽氏指数显著增加者25例,显著减者8例,影响少或不变者仅6例。说明加于耳廓的刺激能使远隔部位的胆经经穴知觉感度出现规律的影响。本实验提示耳与胆经的联系。
日本大阪医大的北出利胜也进行了电针不同耳穴,对人体、头颈、胸腹、上下肢代表点上耐痛阈变化的观察,证明耳穴电针能提高痛阈,并在实验中看到耳针镇痛有一定的后作用。,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