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1
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对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预防、科研、实验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现就现代中医对该病的临床实践、实验和理论文献研究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实践
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红斑狼疮近二十年发展中可见到如下特点:从个案报道到大批量临床观察;从单纯的治疗,到诊断治疗一体化;从治病疗效向病机深入探讨。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在二、三十年前主要是一方一例的个案疗效的报道,以后渐有一定量观察,发展至今常见数百例,甚至上千病例的报道(1),进而形成专科研究。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开始总是个案报道,包括著名中医、老教授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也包括治愈个案。如成都王渭川老中医分别用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治疗“日晒疮”(热盛型红斑狼疮)(2),梁剑波老中医运用普济消毒饮治疗红斑狼疮(3),高濯风、朱仁康、赵炳南、陈湘君、汪履秋教授治疗红斑狼疮诸病例(4),张志礼主任医师治疗狼疮脑病、狼疮肾炎尿毒症等重症狼疮的个案经验(5)。
, http://www.100md.com
早期多见个案红斑狼疮治疗,如乔德甫(河南中医)、贺哲(四川中医)、陈德华(广西中医)。以后观察逐渐增多,如徐永正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沈丕安辨证治疗红斑狼疮22例、庄景再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25例(福建中医药),陈以平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1例(中医杂志),何为贵等人分型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安徽医药),王桂珍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江苏中医),戚聿勋等人辨证施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50例(中国急救学),周聪和辨证分型论治红斑狼疮51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张雪乔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2例(河北中医),祁连军等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红斑狼疮64例(临床荟萃),杜秀兰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73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陈湘君等人以滋阴解毒法为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者102例进行了观察(辽宁中医),熊人杰等人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258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秦万章等用三藤糖浆治疗各型红斑狼疮临床观察30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王仲英用狼疮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6例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张志礼等人则临床分型治疗观察了系统性红斑狼疮472例(中医杂志),最多者达1029例(1),可见中医临床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趋势。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上不仅大量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治疗一些危症、急症、重症的红斑狼疮。如黄萍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屠伯言报道了治疗阴竭阳脱、虚风内动危象狼疮10例,秦万章亦用中药治疗12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急性发热期属于中医的温毒斑疹、伤寒斑疹之类,钟嘉熙、温伟泉等人运用温病理论指导有效地治疗了31例红斑狼疮发热患者。在治疗慢性红斑狼疮中也重视中医药的长期疗效问题,徐宜厚就报道了32例,经中医治疗效果较好并连续追踪观察10年以上,发扬了中医治疗狼疮等慢性疑难病之长。
2 实验研究
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实验的进步,尤其是免疫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使当代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红斑狼疮也随之发展,而且就实验研究方面而言,可以说中医红斑狼疮实验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中除了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抗核抗体(ANA)、补体、狼疮带实验(LBT)等常规的检查外,也有一些新的方法和指标。但由于实验起步晚,发展的步伐不大,尤其是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尚待完善,如mRNA差示法、分子杂交、细胞凋亡等有关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科研上应紧跟现代医学的前沿。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医辨证中也探讨过一些理化指标的意义。如张家敬等人实验中设对照组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组53例、阳虚组16例,观察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为阴阳偏衰型。阳虚组B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于阴虚组,阴虚组低于健康人,而阴虚组活动期又低于非活动期。提示红斑狼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均低于健康人,其中阳虚型又低于阴虚型(6)。认为本指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中医辨证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此外,也有从微量元素方面讨论中医补肾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及预后指标的。
一般条件较好的大医院及红斑狼疮新药的科研院所都作了相当的实验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王仲英用狼疮宁(含连翘、双花、蒲公英、生地等18味药)浓缩剂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狼疮宁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炎症过程,包括Ⅰ、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致敏期及反应期均有作用。乌鲁木齐新疆西域红斑狼疮研究所丁丛礼、丁赢等人研究发现纯天然药物抗狼疮散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瘀、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之功,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20例,总有效率达85.8%;药理实验证明,该药可抑制Ⅲ型变态反应,降低TH/TS比值,提高TS细胞数,对狼疮鼠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炎、解热作用,药理毒性实验证明本品无毒副作用(7)。
, 百拇医药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实际有效处方不少,十多年来也作了一些方剂药理和临床的实验研究。为了促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等,其中都有红斑狼疮的具体规定,在“治疗红斑性狼疮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中主要药效研究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对Ⅲ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如对大鼠Arthus反应的局部免疫复合物的影响,或对大鼠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的影响,可酌情选做。②对其他超敏反应的抑制:如豚鼠被动皮肤过敏的Ⅰ型变态反应试验,或小鼠、大鼠迟发型皮肤过敏的Ⅳ型变态反应试验。③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如观察新药对辅助性、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④对B淋巴细胞的作用:如用溶血空斑试验等观察新药对B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抗炎作用 对致炎剂引起的渗出、肿胀的影响(可参见治疗痹证的主要药效学研究的有关内容)。
, http://www.100md.com
2.3 对症治疗 作用根据红斑狼疮累及的器官功能失调所出现的症状、体征的治疗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指标。如对关节炎、关节痛和肌肉酸痛,可作药物的抗炎镇痛试验;对发热,可作药物的解热试验;对肾功能不全,可作药物的利尿试验及改善肾功能试验;对精神、神经障碍,可作药物的镇静等有关试验。
2.4 注意事项 ①由于目前对红斑性狼疮尚无特异性的药效学研究指标,以上所列项目均为间接证实药效的辅助性试验,因此在项目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与红斑性狼疮的临床表现、病理现象、发病机理更接近的指标。②一、二类新药宜做对Ⅲ型超敏反应和其它超敏反应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影响,以及抗炎作用;三、五类新药宜做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和抗炎作用,并从其余指标中再选做1项;四类新药应根据原剂型的药效特点,从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指标中选做1项,再从抗炎等其它药效作用的指标中选做1项,并同原剂型进行比较。, 百拇医药(丁维俊 王米渠 杨显荣 黄岳顺)
1 临床实践
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红斑狼疮近二十年发展中可见到如下特点:从个案报道到大批量临床观察;从单纯的治疗,到诊断治疗一体化;从治病疗效向病机深入探讨。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在二、三十年前主要是一方一例的个案疗效的报道,以后渐有一定量观察,发展至今常见数百例,甚至上千病例的报道(1),进而形成专科研究。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开始总是个案报道,包括著名中医、老教授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也包括治愈个案。如成都王渭川老中医分别用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治疗“日晒疮”(热盛型红斑狼疮)(2),梁剑波老中医运用普济消毒饮治疗红斑狼疮(3),高濯风、朱仁康、赵炳南、陈湘君、汪履秋教授治疗红斑狼疮诸病例(4),张志礼主任医师治疗狼疮脑病、狼疮肾炎尿毒症等重症狼疮的个案经验(5)。
, http://www.100md.com
早期多见个案红斑狼疮治疗,如乔德甫(河南中医)、贺哲(四川中医)、陈德华(广西中医)。以后观察逐渐增多,如徐永正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沈丕安辨证治疗红斑狼疮22例、庄景再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25例(福建中医药),陈以平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1例(中医杂志),何为贵等人分型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安徽医药),王桂珍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江苏中医),戚聿勋等人辨证施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50例(中国急救学),周聪和辨证分型论治红斑狼疮51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张雪乔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2例(河北中医),祁连军等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红斑狼疮64例(临床荟萃),杜秀兰等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73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陈湘君等人以滋阴解毒法为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者102例进行了观察(辽宁中医),熊人杰等人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258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秦万章等用三藤糖浆治疗各型红斑狼疮临床观察30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王仲英用狼疮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6例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张志礼等人则临床分型治疗观察了系统性红斑狼疮472例(中医杂志),最多者达1029例(1),可见中医临床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趋势。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上不仅大量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治疗一些危症、急症、重症的红斑狼疮。如黄萍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屠伯言报道了治疗阴竭阳脱、虚风内动危象狼疮10例,秦万章亦用中药治疗12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急性发热期属于中医的温毒斑疹、伤寒斑疹之类,钟嘉熙、温伟泉等人运用温病理论指导有效地治疗了31例红斑狼疮发热患者。在治疗慢性红斑狼疮中也重视中医药的长期疗效问题,徐宜厚就报道了32例,经中医治疗效果较好并连续追踪观察10年以上,发扬了中医治疗狼疮等慢性疑难病之长。
2 实验研究
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实验的进步,尤其是免疫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使当代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红斑狼疮也随之发展,而且就实验研究方面而言,可以说中医红斑狼疮实验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中除了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抗核抗体(ANA)、补体、狼疮带实验(LBT)等常规的检查外,也有一些新的方法和指标。但由于实验起步晚,发展的步伐不大,尤其是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尚待完善,如mRNA差示法、分子杂交、细胞凋亡等有关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科研上应紧跟现代医学的前沿。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医辨证中也探讨过一些理化指标的意义。如张家敬等人实验中设对照组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组53例、阳虚组16例,观察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为阴阳偏衰型。阳虚组B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于阴虚组,阴虚组低于健康人,而阴虚组活动期又低于非活动期。提示红斑狼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均低于健康人,其中阳虚型又低于阴虚型(6)。认为本指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中医辨证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此外,也有从微量元素方面讨论中医补肾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及预后指标的。
一般条件较好的大医院及红斑狼疮新药的科研院所都作了相当的实验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王仲英用狼疮宁(含连翘、双花、蒲公英、生地等18味药)浓缩剂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狼疮宁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炎症过程,包括Ⅰ、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致敏期及反应期均有作用。乌鲁木齐新疆西域红斑狼疮研究所丁丛礼、丁赢等人研究发现纯天然药物抗狼疮散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瘀、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之功,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20例,总有效率达85.8%;药理实验证明,该药可抑制Ⅲ型变态反应,降低TH/TS比值,提高TS细胞数,对狼疮鼠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炎、解热作用,药理毒性实验证明本品无毒副作用(7)。
, 百拇医药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实际有效处方不少,十多年来也作了一些方剂药理和临床的实验研究。为了促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等,其中都有红斑狼疮的具体规定,在“治疗红斑性狼疮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中主要药效研究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对Ⅲ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如对大鼠Arthus反应的局部免疫复合物的影响,或对大鼠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的影响,可酌情选做。②对其他超敏反应的抑制:如豚鼠被动皮肤过敏的Ⅰ型变态反应试验,或小鼠、大鼠迟发型皮肤过敏的Ⅳ型变态反应试验。③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如观察新药对辅助性、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④对B淋巴细胞的作用:如用溶血空斑试验等观察新药对B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抗炎作用 对致炎剂引起的渗出、肿胀的影响(可参见治疗痹证的主要药效学研究的有关内容)。
, http://www.100md.com
2.3 对症治疗 作用根据红斑狼疮累及的器官功能失调所出现的症状、体征的治疗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指标。如对关节炎、关节痛和肌肉酸痛,可作药物的抗炎镇痛试验;对发热,可作药物的解热试验;对肾功能不全,可作药物的利尿试验及改善肾功能试验;对精神、神经障碍,可作药物的镇静等有关试验。
2.4 注意事项 ①由于目前对红斑性狼疮尚无特异性的药效学研究指标,以上所列项目均为间接证实药效的辅助性试验,因此在项目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与红斑性狼疮的临床表现、病理现象、发病机理更接近的指标。②一、二类新药宜做对Ⅲ型超敏反应和其它超敏反应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影响,以及抗炎作用;三、五类新药宜做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和抗炎作用,并从其余指标中再选做1项;四类新药应根据原剂型的药效特点,从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指标中选做1项,再从抗炎等其它药效作用的指标中选做1项,并同原剂型进行比较。, 百拇医药(丁维俊 王米渠 杨显荣 黄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