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680
浅述内伤发热的病机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14日 中文医网
     内伤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低热,热度多徘徊在37.4~38℃之间特别是慢性疾病的发热,由于长期低热不退,它不仅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而且阴、阳、虚、实错杂,给辨证诊断带采困难。但只要我们运用祖国医学的辨证原理,探求发热的病因病机,去伪存真,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现就内伤发热证型分述如下:

    血虚发热:血属阴,气属阳,血虚则气偏亢,血虚则气无所依,闭阻于外而致发热。临床上以心、肝两脏血虚较为多见。主症:除低热外,常伴有面色不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指甲干黄等症。治以益气补血。方用当归补血汤。

    气虚发热:因饮食、劳倦,药物等原因导致中焦脾胃受损,而致中气不足,亦可产生中气下陷。脾主运化,脾虚则清阳不升,输布无力,气血生化运行受阻,郁而发热。临床上以脾虚发热多见。主症:除低热外,常伴有头晕乏力、自汗易于感冒、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软弱等。治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自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以固表止汗;汗出恶风者,可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 http://www.100md.com
    阴虚发热:阴液亏耗。阴虚则不能制火,阳无所依,孤阳独亢于外而发热。临床上以肺、胃、肾阴虚发热较为多见。主症:午后或夜间潮热、五心烦热、两颧发赤、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鳖甲、知母、地骨皮、银柴胡、青蒿、黄连)。盗汗可加牡蛎、浮小麦;若气阴两虚,可加沙参、爽冬、五味子等。

    阳虚发热:即真寒假热证。因少阴阳衰,阴寒内盛,虚阳外越而发热。此证关系到损伤真阳的严重病变。主症:四肢厥逆、下利清谷、面赤、神疲蜷卧、舌苔白滑或黑滑、脉微欲绝。治以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用通脉四逆汤之类。取此大辛大热之剂,以速破在内之阴寒,并急回外越之阳气。若出现大汗,四肢拘急等症可加猪胆汁,以益阴和阳,同时加入人参大补元气而固虚脱。

    气郁发热:因七情所伤,致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属阳,郁久化火而致发热。主症:除低热外,常伴有心烦、胁痛、叹息、口苦、苔黄、脉弦数等症。治以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或丹溪越鞠丸加减。若热象较甚,加黄芩、龙胆草;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
, 百拇医药
    血瘀发热:因各种原因导致瘀血停滞,郁久化热,便可发热。临床上除常见下午或夜晚发热外,尚伴有疾血症状,如包块、下血、紫斑、瘀点、痛有定处、脉细涩等。治以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另可适当加入丹皮、大黄以清除血分之瘀热。

    食积发热:因饮食不节,食积中焦,郁久化热,热邪外透,便可发热。临床上除低热外,多有食积症状,如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纳差、舌苔厚腻而黄等。此类发热尤以小儿多见。治以消食导滞兼以清热。方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汤治疗。

    上述低热的病理病因,不是孤立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外感发热日久不解,耗伤人体正气,可以转化为虚热;同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偏盛偏衰,亦可产生虚热,如合并感染,亦可见到实热现象。就内伤发热而言,气虚与血虚、血虚与阴虚、阴虚与阳虚等均可互相影响,混合出现,临证时应审证求因,分辨虚实,掌握热型特点,做到正确诊断。, 百拇医药(中文医网)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M > 内伤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