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中医药在国外
编号:201168
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历史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31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在德国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十七世纪后半叶,中医学经荷兰、印尼、日本等国传入德国,但几乎没产生什么影响。19世纪初,西德的一些学者开始进行针灸的临床及基础试验,但规模极小,只是个别零散进行。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法国中医学研究的影响,以针灸为先导,中医学在德国才得到一些发展。1951年,巴赫曼(G.Bachmann)和施密特(Heribert Schmidt)创办了《德国针灸学会》,后改名为《德国针灸医师学会》,该学会出版物名为“针灸的理论与实践”。1956年,福尔(Reinhold Voll)创办《电针学习班》,现称《国际福尔电针医学学会》。上述两个学会的正式会员都是普通医生和牙科医生以及一些兽医外科医生。1971年,中美建交,伴随着尼克松总统访华,随行记者雷斯通(James Reston) 在《纽约时代》(New York Times)上报道了他在中国对针刺镇痛的亲身体验之后,针刺麻醉很快传入德国并迅速普及开来,莱比锡大学外科中心,慕尼黑大学心脏中心,慕尼黑马克西来兰大学外科医院,杜塞尔多夫大学及海德堡大学门诊部等医疗部门的学者;都纷纷尝试进行针刺麻醉并取得一定成功。关于针刺的作用机制,马尔扎克(Melzack)和瓦尔(Well)提出了“痛觉的闸门控制学说”,G·克利纳(G.Keliner)提出“人体控制论能量转移”,孟昭莱(G.L.A.Meng)提出“经络电磁网络说”,H·舒尔特(H.Schuldt)提出“人体力场的聚集”。R·乌姆劳夫(R.Umlauf)也提出“第四人体系统、生物血浆体、基利安照像、有丝分裂细胞的相关关系”等多种多样的见解和理论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 http://www.100md.com
    七十年代以来,中医和其它的传统疗法一样,尽管受到德国西医界的抵制,但由于公众对中医药兴趣的日益高涨而发展得很快。1974年,施诺伦贝格尔(C.Schnorrenberger)建立了“德国中医研究所”,这是在德国建立的第一个中医研究机构。1978年,德国汉学家满晰驳(Manfred Porkert)创办了“中医学会”。1984年,与中医有关的非医生人员组成一个联合组织“中国自然疗法学会”。1984年任国际亚洲传统医学研究协会主席的文树德教授,著有《中国古代的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药学史》、《中国医学:难经》等。同时,德国库莫尔先生与天津中医学院合作,联合创办了据称在德国是唯一的一家直接由来自中国的中医专家指导的“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近年来,德国社会上对于“自然疗法”看法的改变,对医生们产生了影响。氢统计,71%的医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承认病人更加欢迎自然疗法。有56%的医生认为,自然疗法将会在立法方面更受重视。因此,中医在德国医学界的形象必将不断改善。

    上述这些现象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医药在德国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是一个潜力很大、很有发展前景的市场。德国学者T·E海赛(Twomas E.Heise)提出,要想进一步发展德国的中医药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即:超越当前世界科学界所持观点的局限性,克服因中国语言障碍及其结构所产生的困难,深入了解中国民族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该学者希望通过“国际传统亚洲医学学会”(IASTAM)和“德中医学学会”,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医在德国的发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