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郁达之”-1
“木郁达之”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五郁”治则之一,是古人根据运气学说,结合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经验而确定的。这一治则,对于肝病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受到历代医家的注重。为了使之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古人称“木曰曲直”(《尚书·洪范》)。“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即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升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灵枢·热病》云:“木者,肝也。”
“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运六气,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说明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学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岁运正常之年,疾病很少流行,而当运气太过或不及之年,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运之气被胜制后,由于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所谓“五郁”,就是由这种郁发之气而产生的疾病。“木郁”是“五郁”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注云:“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由此可见,《内经》所谓的“木郁”,是指自然的风木之郁以及人体风木之脏肝胆之郁。
, 百拇医药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郁病,诸多文献专列郁证一门,对其病因、病机及证治加以阐述,如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指出:“或有天时之郁而成之者,或以五脏之郁而自成者。”其中尤以朱丹溪的“六郁”最为著名。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其弟子戴思恭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丹溪心法附余》)。由此可见,丹溪“六郁”的基本病理为气血怫郁,尤以气郁为关键。所以何梦瑶说:“丹溪分六郁……大要以理气为主,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也”(《医碥·郁》)。赵献可认为“五郁”之中又以“木郁”为先导,“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木郁即肝郁,肝为风木之脏,职司疏泄,性喜条达,一有抑郁,拂逆其性,便成肝郁之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临床所见,乃以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者居多。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所辑“郁”证医案凡38例,认为“七情之郁居多”,并大都是“悒郁动肝”、“气郁不舒,木不条达”所致。
“达之”之意是用升发之药轻而散之,发而散之,以恢复肝脏疏泄条达的功能。“木郁达之”是针对“肝郁”提出的具体治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仲景亦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百拇医药(张俊 朱霞 张煜)
古人称“木曰曲直”(《尚书·洪范》)。“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即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升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灵枢·热病》云:“木者,肝也。”
“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运六气,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说明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学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岁运正常之年,疾病很少流行,而当运气太过或不及之年,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运之气被胜制后,由于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所谓“五郁”,就是由这种郁发之气而产生的疾病。“木郁”是“五郁”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注云:“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由此可见,《内经》所谓的“木郁”,是指自然的风木之郁以及人体风木之脏肝胆之郁。
, 百拇医药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郁病,诸多文献专列郁证一门,对其病因、病机及证治加以阐述,如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指出:“或有天时之郁而成之者,或以五脏之郁而自成者。”其中尤以朱丹溪的“六郁”最为著名。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其弟子戴思恭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丹溪心法附余》)。由此可见,丹溪“六郁”的基本病理为气血怫郁,尤以气郁为关键。所以何梦瑶说:“丹溪分六郁……大要以理气为主,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也”(《医碥·郁》)。赵献可认为“五郁”之中又以“木郁”为先导,“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木郁即肝郁,肝为风木之脏,职司疏泄,性喜条达,一有抑郁,拂逆其性,便成肝郁之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临床所见,乃以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者居多。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所辑“郁”证医案凡38例,认为“七情之郁居多”,并大都是“悒郁动肝”、“气郁不舒,木不条达”所致。
“达之”之意是用升发之药轻而散之,发而散之,以恢复肝脏疏泄条达的功能。“木郁达之”是针对“肝郁”提出的具体治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仲景亦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百拇医药(张俊 朱霞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