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201777
莫把温病当伤寒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7日 姚光宸
     中医学狭义的外感,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感伤寒和外感温病。

    外感温病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这就是说,由于年份的不同,司天、在泉、主气、客气各异,二火相加或木火相加,都会使气温反常地升高,因而容易使人们罹患温病。

    然而,由于一些业医者太过尊崇《伤寒论》,以《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作为治疗百病的“法宝”,以致《温病条辨》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但目前某些中医仍不能比较准确地辨识伤寒与温病,而将温病误作伤寒医治。 其实,伤寒和温病,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温病条辨·上焦篇》很明确地阐述了伤寒和温病不同的致病机理:“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于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于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太阴阴腑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在诊断上,《温病条辨·上焦篇》对温病的脉症诊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太阳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笔者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还粗略地体会到温病除了上述的脉症以外,还表现为左右两脉基本上大小相等。而外感伤寒,即使是风热型、流感高热,或外感伤寒传经入里化热,哪怕体温高达40℃左右,脉象也是右大于左。当然,也有脉象右大于左的温病,那就是暑温和温热。但是暑温的证候特点是:“口渴甚,面赤,汗大出”;温热的证候特点是:“午后晡热,入夜热甚”。在治疗上,伤寒传经入里化热,尚可透表解表,然而,温病热入营血,如用透表解表之法,则属于不通医理的荒诞之举。当然,伤寒和温病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伤寒失治日久,可转为温病;伏暑多因感受风寒而激发等等。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较大,“南方多温病,北方多伤寒”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并不等于“北方无温病,南方无伤寒”。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全球气温普遍日益升高的情况下,人群中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我国北方地区温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地增高。 因而,我们必须再三地提醒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们,务必详辨伤寒和温病,以免造成误诊、误治。, 百拇医药(姚光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