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痞”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如:《素问》中有“肝壅,两胁痛”,《金匮》中有“心下坚,大如旋……”,《古今医鉴》中有“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等,所述的证侯类似脂肪肝。
一、中医对肝脏的认识
中医学中的“肝”与肝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医学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部,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大的脏器,与胆相表里。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阴,又称厥阴。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其功能主疏泄(包括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调气血、通利水通等),主藏血(包括贮藏血蔽,调节血容量)主藏魂,司生殖的作用。其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与发。
二、中医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脂肪肝起因对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情志内伤、肝失条达;久病体虚、气血失和;好逸恶劳、痰瘀阻络等所致。常见可归纳以下三类:
1、饮食失宜
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痰湿蕴阻。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入络,随气运行,停滞于肝。
2、情志失调
多为情志过激、郁怒伤肝、思虑过脾,久则内伤气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络于肝。
3、劳逸偏颇
主要是过逸少劳、脾胃失和、肝血不畅、过度肥胖、气滞血瘀、湿痰交结、积聚于肝。
三、中医对脂肪肝病机的认识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症;当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水湿羁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肝胆而成本症。而某些胁痛(如肝炎患者),因病后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不能及时排除,羁留体内,痰浊血瘀形成脂肪肝。
因此,脂肪肝的中医治疗大多以疏利肝胆、健脾化湿、祛痰散结为主。治疗特别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并重视改善体质,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百拇医药(姚克裘)
一、中医对肝脏的认识
中医学中的“肝”与肝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医学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部,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大的脏器,与胆相表里。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阴,又称厥阴。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其功能主疏泄(包括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调气血、通利水通等),主藏血(包括贮藏血蔽,调节血容量)主藏魂,司生殖的作用。其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与发。
二、中医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脂肪肝起因对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情志内伤、肝失条达;久病体虚、气血失和;好逸恶劳、痰瘀阻络等所致。常见可归纳以下三类:
1、饮食失宜
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痰湿蕴阻。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入络,随气运行,停滞于肝。
2、情志失调
多为情志过激、郁怒伤肝、思虑过脾,久则内伤气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络于肝。
3、劳逸偏颇
主要是过逸少劳、脾胃失和、肝血不畅、过度肥胖、气滞血瘀、湿痰交结、积聚于肝。
三、中医对脂肪肝病机的认识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症;当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水湿羁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肝胆而成本症。而某些胁痛(如肝炎患者),因病后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不能及时排除,羁留体内,痰浊血瘀形成脂肪肝。
因此,脂肪肝的中医治疗大多以疏利肝胆、健脾化湿、祛痰散结为主。治疗特别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并重视改善体质,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百拇医药(姚克裘)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