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复治疗骶髂关节下部单侧前错动35例
笔者以手法整复治疗骶髂关节下部单侧前错动35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46.5岁;病程3天~6个月;左侧19例,右侧16例,其中12例有中风偏瘫病史;均为突然发病。
1.2 诊断要点 有明显外伤史,突然发病,以下臀部疼痛为主,并可伴患侧坐骨神经放射痛,站立位及坐位均觉疼痛加重,患侧下肢功能受限。患侧髂后下棘和坐骨结节部可触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骨结构较健侧低凹,局部肌张力低。“4”字试验及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耻骨联合处可有压痛。X线摄骨盆片有间距(分别由双侧耻骨上缘向中轴线作垂线,所得2个交点的距离)或耻骨联合分离。
2 治疗方法
在阿是穴及秩边、环跳、八髎穴予电磁疗并加TDP照射30分钟,再施以推拿手法以放松局部筋肉。
, http://www.100md.com
2.1 屈膝屈髋冲压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向胸腹部屈膝屈髋位,健侧下肢自然伸直。医者站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踝关节,另一手屈肘,以肘关节用力向下冲压患者膝关节2~3次,使膝关节和髋关节过度屈曲,膝部抵胸腹为度,以听到弹响或患者疼痛减轻为佳。
2.2 双手正骶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立于患侧,双手叠加放于骶骨下部偏患侧压痛处或其下突隆处,用手掌根部轻巧而有节奏、弹性地按压2~3次。术毕,检查其骶骨或其周围阳性体征消失或征象模糊,触痛减轻或消失者为手法成功。术毕后,在病变部位及腰臀腿部行理筋、分筋和弹拔手法,使变硬之肌束松解,粘连分离,恢复其原舒缩功能。同时可配合行气化瘀,舒筋活络之中药内服外洗,亦可给予药物局封及针灸理疗等辅助治疗。手法复位每天1次。
3 治疗结果
本组35例,均经1~3次手法复位成功,其中21例行手法复位1次,9例行手法复位2次,5例行手法复位3次。再配合上述其他疗法1~3周,症状体征均消失,复查骨盆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无1例复发。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骶髂关节下部单侧前错动多发生于中老年体弱、韧带松弛者,多于跌倒挫伤或负重登高时失足致一侧骶髂部突受暴力作用时发生,中风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时,亦易产生此病。发病时臀部双侧坐骨受力不均衡,极易使一侧受到强大的向前向外的冲击力,而韧带松弛薄弱,不足以抵消其冲击力,使骶髂关节下部髂骨受外力冲击向前外旋动,发生移位。髂骨下部向前外移动,除造成局部疼痛和相应体征外,还可使梨状肌等肌肉的紧张度增高,压迫坐骨神经,而且坐骨神经因髂骨移位,本身亦受到牵拉,二者叠加产生下肢放射痛。
手法整复前,应先用理疗、推拿放松局部筋肉,以减少整复时自身产生的抵抗力。整复时,采用屈膝屈髋冲压法,医者所施向下冲压力可通过膝部作用于腹部传至髂骨,通过内压传于外以促其后移。与此同时,过屈髋关节驱动股部牵拉臀肌作用于髂骨以助其向后复位。双手正骶法通过对骶骨向前之巧力,促进患侧髂骨下部后移复位,并能同时矫治该病所致的腰骶部小关节位置失常,有正骨治筋之功。必要时配合局封、针灸理疗和中药内服外洗,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复位后要求病人卧硬板床休息数天,以免复发。, http://www.100md.com(黄柳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46.5岁;病程3天~6个月;左侧19例,右侧16例,其中12例有中风偏瘫病史;均为突然发病。
1.2 诊断要点 有明显外伤史,突然发病,以下臀部疼痛为主,并可伴患侧坐骨神经放射痛,站立位及坐位均觉疼痛加重,患侧下肢功能受限。患侧髂后下棘和坐骨结节部可触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骨结构较健侧低凹,局部肌张力低。“4”字试验及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耻骨联合处可有压痛。X线摄骨盆片有间距(分别由双侧耻骨上缘向中轴线作垂线,所得2个交点的距离)或耻骨联合分离。
2 治疗方法
在阿是穴及秩边、环跳、八髎穴予电磁疗并加TDP照射30分钟,再施以推拿手法以放松局部筋肉。
, http://www.100md.com
2.1 屈膝屈髋冲压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向胸腹部屈膝屈髋位,健侧下肢自然伸直。医者站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踝关节,另一手屈肘,以肘关节用力向下冲压患者膝关节2~3次,使膝关节和髋关节过度屈曲,膝部抵胸腹为度,以听到弹响或患者疼痛减轻为佳。
2.2 双手正骶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立于患侧,双手叠加放于骶骨下部偏患侧压痛处或其下突隆处,用手掌根部轻巧而有节奏、弹性地按压2~3次。术毕,检查其骶骨或其周围阳性体征消失或征象模糊,触痛减轻或消失者为手法成功。术毕后,在病变部位及腰臀腿部行理筋、分筋和弹拔手法,使变硬之肌束松解,粘连分离,恢复其原舒缩功能。同时可配合行气化瘀,舒筋活络之中药内服外洗,亦可给予药物局封及针灸理疗等辅助治疗。手法复位每天1次。
3 治疗结果
本组35例,均经1~3次手法复位成功,其中21例行手法复位1次,9例行手法复位2次,5例行手法复位3次。再配合上述其他疗法1~3周,症状体征均消失,复查骨盆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无1例复发。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骶髂关节下部单侧前错动多发生于中老年体弱、韧带松弛者,多于跌倒挫伤或负重登高时失足致一侧骶髂部突受暴力作用时发生,中风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时,亦易产生此病。发病时臀部双侧坐骨受力不均衡,极易使一侧受到强大的向前向外的冲击力,而韧带松弛薄弱,不足以抵消其冲击力,使骶髂关节下部髂骨受外力冲击向前外旋动,发生移位。髂骨下部向前外移动,除造成局部疼痛和相应体征外,还可使梨状肌等肌肉的紧张度增高,压迫坐骨神经,而且坐骨神经因髂骨移位,本身亦受到牵拉,二者叠加产生下肢放射痛。
手法整复前,应先用理疗、推拿放松局部筋肉,以减少整复时自身产生的抵抗力。整复时,采用屈膝屈髋冲压法,医者所施向下冲压力可通过膝部作用于腹部传至髂骨,通过内压传于外以促其后移。与此同时,过屈髋关节驱动股部牵拉臀肌作用于髂骨以助其向后复位。双手正骶法通过对骶骨向前之巧力,促进患侧髂骨下部后移复位,并能同时矫治该病所致的腰骶部小关节位置失常,有正骨治筋之功。必要时配合局封、针灸理疗和中药内服外洗,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复位后要求病人卧硬板床休息数天,以免复发。, http://www.100md.com(黄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