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儿科
编号:202102
曾世荣辨治小儿惊风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26日 邓理有 任现志
     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州(今衡阳)人,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小儿疾病。其著作有《活幼刍议》、《活幼心书》。他在四诊中强调望诊的重要性,用药主张攻邪,不偏重于补,注意辨证论治,用药精当,尤其对惊风的证治更有独到见解。

    惊风病名始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至钱乙将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并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曾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惊风的诊治提出了新的观点。

    惊风四证八候的提出 曾氏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惊风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概括,提出了“四证八候”的概念:“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似怒;视者睛露不活。”这对临床惊风的诊治有重要意义,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可,沿用至今。
, 百拇医药
    急惊风病变重在心肝 曾氏认为急惊风之病由外感风热、暴受惊恐等致“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而发病,把病变主要归于心、肝二脏。他说:“……气促痰喘,忽而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急日急惊”。

    急惊风治疗当先清热 既然急惊风乃由“热积于心传于肝”所致,治疗当以清热为主,曾氏说:“急惊当先定搐,搐由风也,风由热也,搐既已作,方可下热退惊,热若不退,惊亦不散,不移其时,抽搦又作”。其治疗急惊风善用五苓散,认为:“五苓散内有泽泻导小便,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流利,心气得通,其惊自减;内有桂,木得桂则枯,是以有抑肝之气,其风自停”。曾氏用五苓散有其独到之处,灵活运用于“惊风、痰搐、疮疹等疾”,且“能四时而用之”。曾氏用五苓散治疗小儿惊风实为首创,且多获奇效,可供临床医生参考。同时,曾氏对惊风的治疗注意调理,主张急惊风平稳后,服化痰之药,以防成为顽疾,其曰:“惊风既除之后,轻者投半夏丸,重者下水晶丹与之,祛痰免成痴疾,但不可用大寒凉药治之”。急惊风有痰、热、惊、风四证,急当解热熄风,缓则化痰以治其本。曾氏用半夏丸或水晶丹治疗,半夏丸药用生半夏、赤茯苓、枳壳、朴硝,共成健脾化痰理气之剂,其“治痰证神妙,若惊搐后风涎潮作,服之尤验”。水晶丹药用南星、半夏、滑石、轻粉、净芜荑、巴豆,此丹为非常之剂,“顽积、惊重、风紧、涎多、热极乃可服”,以及“急惊后风痰未尽,免生痴疾宜再投”。从以上可以看出,曾氏对惊风证治的独到之处,也可以看出曾氏用药以攻见长。

    慢惊风证治审证求因 曾氏认为慢惊风虽同属阴证,但有急惊风转变为慢惊风者,有因洞泄而成慢惊风者,有过用下药而成慢惊风者。因此治疗当根据病因不同,而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如因急惊风传变者当以截风药治之,因洞泄成风者当以补药治之,因服寒凉药成风者当以助气醒脾药温之,不可拘泥于一治,更不可不加辨证,一味投以寒凉重镇药物,以使阴证加重。, http://www.100md.com(邓理有 任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