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外科
编号:202356
对《理瀹骈文》的一点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11日 马岳青
     《理瀹骈文》是清代吴尚先阐述以膏药治疗内外疾病的一部内容丰富、经济易行的外治全书,作者极力倡导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见解独特,在当时实为独树一帜。在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今天,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用膏药治疗外科疾病已有悠久历史和确切疗效,尤其用于痈疽疖肿、骨伤、痹证等,简便廉验,深受病人喜爱。但膏药内疗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直到清代吴尚先才系统地进行总结,他在《理瀹骈文》一书中说:“今人但知痞癖用膏,风痹用膏,而不知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膏。”“余积数十年之经验,统会前人用药之旨,阅历十年,施送数万人,深知其效,故不惜为后告。”足见当时他用膏药施治内科疾病已取得显著效果,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清阳膏,治上焦风热及表里俱热者,凡三阳症皆宜用之,亦可治湿邪在上须表散者等;散阴膏治下焦寒湿及表里俱寒者,凡三阴症皆宜用之;金仙膏主治中焦脾土郁积,寒热不和;利水膏通利三焦并治一切湿热下注等。各膏药应用范围广泛,一膏治多病,得效者很多,不效者亦不致变生坏症,颇值得我们临床推广使用。
, http://www.100md.com
    吴氏集古人大成并加以运用和发挥,在其原著《外治医学》基础上增补为《理瀹骈文》,他倡导三焦分治用药的理论。如上焦之病用药末取嚏,连取多次腠理自松,此类解肌之汗法;嚏则涕泪痰涎并出,胸中恶闷亦宽,此吐法也,盖一嚏而兼汗吐两法,可算是便捷妙法。曾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并吐泻者,用辟瘟散取嚏而汗自出泻亦止,是发散之中兼升提,一法两用,较之服升麻之类效速,脱肛、子宫下垂之类,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又瓜蒂赤小豆散含水吸鼻,能清肺金而水下趋,使胸中之水或吐或泻而出;又有小便不通者,探吐提气可使水自下,则知嚏法能升亦能降。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于脐上。若治霍乱吐泻,用盐炒布包置脐上,以碗复盖之,吐泻腹痛自止;黄疸用百部根放置脐上,酒拌糯米饭复盖之,觉口中有酒气为度,足见药物由脐而入同于药物口服,且药可逐日变换。下焦之病以药或炒或研末随证而制,布包坐于身下,可以利尿,使水从小便出。水泻不止者,以艾一斤坐于身下,微火烘脚,水泻可止。下部之病无不可坐,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避免伤冒气者,或治下无须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当以坐药为优矣。这样上中下三焦分治,视病情轻重加减,较之内服更为安全方便。
, 百拇医药
    吴尚先对外治法的总结和发挥,首先强调的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即言外治和内治一样,都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若只凭几张膏药,盲目地乱敷乱贴,那只能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要使内病外治操作自如,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二是采用“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的三焦分治法。此三法详分上中下三焦,上焦之证下治,下焦之证上治,中焦之证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应,或三焦并治,这样,不仅可代替内服,并可助膏药所不及。三是选药精当有度。小方精专,大方君臣佐使法度井然。常选用气味较厚、药力较强如乳香、没药、麝香、乌药、木香、细辛等芳香之品及山甲、菖蒲、葱、韭、姜、蒜、白芥子、花椒、轻粉、冰片等开窍透骨之品。四是膏与药分而视之。膏是在一定的基质中加入药物,经熬炼而成,成分比较固定;药则是制成散末,将不同的药末掺入膏内,依证施用,可改变膏的功效,适应多变的病症,扩大治疗范围。五是配合其他多种疗法。除了敷贴膏药外,还可配合运用熨、罨、涂、熏、浸、洗、擦、抹、搭、喷、吹、吸、捏、坐、塞、踏、刷、摊、点、滴、烧、照、扎、刮痧、拔罐、推拿等多种治法,以提高疗效。

    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今天,能否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外治方的成分、工艺、药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验证,以去粗存精,造福人民,就亟待我们去认真探讨了。, 百拇医药(马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