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1)
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stress)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对心理应激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入。通过回顾几年来国内中医药对应激的研究发现,有关心理应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系统研究报道不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较好的科研前景。本文拟就近年来中医药有关心理应激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1 中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制作 中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制作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目前较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有“怒伤肝”和“恐伤肾”两种。须惠仁等采用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但根据中医发病学原理以及其造模的方法,有学者认为该模型应属于急性“怒伤肝”大鼠模型。赵晓林等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制作“怒伤肝”模型,形成慢性激怒应激反应,此种模型从制作的方法来看,比较符合中医情志致病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此外,岳文浩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groaning center, GC)和破坏大鼠双侧膈区的方法复制中医“怒伤肝”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恐伤肾”的模型目前有3种:第一种为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第二种为人吓猫致恐伤肾模型;第三种为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以上3种方法从制作的思路上来讲,比较符合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特色,作为研究心理应激的实验动物模型较为合适。
, 百拇医药
2 中医药有关心理应激的研究 周萍等认为,中医的七情学说与现代应激理论在认识的方法上有着相通之处,其扼要模式是一致的(S-R 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物性的多层面的反应),只是二者所观察层面倾斜的不同而已。中医学注重主观体验的描述而表达为七情,应激理论多侧重于躯体反应的生物学微观指标的检测,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参照。目前中医有关心理应激的研究多从肝、肾两脏入手。李峰等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在心理方面,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是对于情绪变化,尤其是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王朝勋等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中医所说的“怒伤肝”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及抑制、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激怒状态下,由于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失调,而使肝脏缺血、缺氧、肝糖原耗竭,钠水潴留,免疫机能下降,肝细胞自溶、坏死,造成肝脏受损。岳文浩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探讨中医“怒伤肝”的机制,认为怒伤肝的机制有5条途径:(1)怒—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怒—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3)怒—应激反应—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兴奋;(4)怒—垂体—甲状腺兴奋;(5)怒—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减少胰高血糖激素和胰岛素的刺激肝细胞再生及护肝作用。严灿等采用夹尾刺激和束缚制动两种方法复制“怒伤肝”大鼠模型,并观察模型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等。结果发现:模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H2O2的量减少,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减弱,腹腔吞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由此,反映出应激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模型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却提示应激可使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在采用调肝方药治疗后,上述病理变化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赵晓林等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形成慢性激怒应激大鼠,并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2(IL-2)诱生活性和皮肤气管肥大细胞(MC)。结果表明,慢性激怒应激可致淋巴细胞增殖程度降低,MC形态异常,数量减少,而补肾方药对此具有拮抗调整作用。赵晓林等还观察了慢性激怒应激反应大鼠下丘脑肝脏核糖体聚态的变化。结果显示,慢性激怒应激大鼠肝脏多聚核糖体解聚,蛋白质合成率下降,滋补肝肾方药可拮抗该解聚,使多聚核糖体及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加,而下丘脑核糖体聚态无明显变化。, 百拇医药(严灿 王剑 邓中炎)
1 中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制作 中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制作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目前较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有“怒伤肝”和“恐伤肾”两种。须惠仁等采用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但根据中医发病学原理以及其造模的方法,有学者认为该模型应属于急性“怒伤肝”大鼠模型。赵晓林等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制作“怒伤肝”模型,形成慢性激怒应激反应,此种模型从制作的方法来看,比较符合中医情志致病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此外,岳文浩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groaning center, GC)和破坏大鼠双侧膈区的方法复制中医“怒伤肝”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恐伤肾”的模型目前有3种:第一种为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第二种为人吓猫致恐伤肾模型;第三种为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以上3种方法从制作的思路上来讲,比较符合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特色,作为研究心理应激的实验动物模型较为合适。
, 百拇医药
2 中医药有关心理应激的研究 周萍等认为,中医的七情学说与现代应激理论在认识的方法上有着相通之处,其扼要模式是一致的(S-R 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物性的多层面的反应),只是二者所观察层面倾斜的不同而已。中医学注重主观体验的描述而表达为七情,应激理论多侧重于躯体反应的生物学微观指标的检测,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参照。目前中医有关心理应激的研究多从肝、肾两脏入手。李峰等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在心理方面,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是对于情绪变化,尤其是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王朝勋等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中医所说的“怒伤肝”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及抑制、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激怒状态下,由于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失调,而使肝脏缺血、缺氧、肝糖原耗竭,钠水潴留,免疫机能下降,肝细胞自溶、坏死,造成肝脏受损。岳文浩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探讨中医“怒伤肝”的机制,认为怒伤肝的机制有5条途径:(1)怒—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怒—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3)怒—应激反应—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兴奋;(4)怒—垂体—甲状腺兴奋;(5)怒—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减少胰高血糖激素和胰岛素的刺激肝细胞再生及护肝作用。严灿等采用夹尾刺激和束缚制动两种方法复制“怒伤肝”大鼠模型,并观察模型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等。结果发现:模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H2O2的量减少,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减弱,腹腔吞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由此,反映出应激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模型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却提示应激可使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在采用调肝方药治疗后,上述病理变化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赵晓林等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形成慢性激怒应激大鼠,并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2(IL-2)诱生活性和皮肤气管肥大细胞(MC)。结果表明,慢性激怒应激可致淋巴细胞增殖程度降低,MC形态异常,数量减少,而补肾方药对此具有拮抗调整作用。赵晓林等还观察了慢性激怒应激反应大鼠下丘脑肝脏核糖体聚态的变化。结果显示,慢性激怒应激大鼠肝脏多聚核糖体解聚,蛋白质合成率下降,滋补肝肾方药可拮抗该解聚,使多聚核糖体及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加,而下丘脑核糖体聚态无明显变化。, 百拇医药(严灿 王剑 邓中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