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脾”主药物动力学-1
我们在1991年提出“辨证药动学”假说[1]与验证3~5年[2~5]的基础上,构思了“脾主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假说,以该假说为核心申报1996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草甜素等在脾虚证的PK,No:39670865)而获成功。这可能是证本质研究领域首项用PK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的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且相类似的思路未见文献报道。我室以往的脾虚证PK特征结论[2~4],给本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新近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四君子汤能够调整脾虚证对PK产生的影响[6]。何谓脾主PK?脾果真主PK 吗?能否验证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阐述如下。
1 脾主药物动力学假说的定义
我们提出的脾主药物动力学假说,即假定中医的“脾”主管药物在体内的命运(PK),也就是说脾之运化主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PK),当然它也包括脾失健运下的PK(病理生理状态下的PK)。“脾主/失运化”与PK的生理、生化意义和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定性、定量的动态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2 脾主PK的基础:辨证PK假说与实践
不同程度便秘患者的大黄酸血药浓度有差别[5],受此启迪又受时辰PK[6]的启示,我们提出的辨证PK假说[1],指药物在不同证者体内PK参数有显著差异并与疗效密切相关。之初,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而言,可以选择任何证作为工具进行研究。我们计划选择研究较为成熟的血瘀证、脾虚证或肾虚证作为工具来研究证的PK[1],可以看出,验证辨证PK假说,至少是证和PK两个学科的交叉和合作。由于合作上的便利,我们首先选择了脾虚证动物模型。
1991~1995年期间,我们研究发现:脾虚大鼠与非脾虚大鼠的川芎嗪(TMPP)PK特征不同,前者表现为:TMPP在体内的空间处置状态由双室变为单室模型、药物浓度值增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增强,且与脾虚时所表现出的血液流变学、肠道菌群等的异常改变有关[7,8]。1997年,我们又进一步发现脾虚大鼠异常的TMPP的PK特征与脾虚大鼠血浆和肠组织中胃动素(MOT) 的含量异常有关,补脾经典方四君子汤对此有调整作用[6]。胃肠动力学、肠道菌群及酶系统等是影响PK的主要机体因素,而这些因素与脾虚失于健运的关系尤为密切,脾虚失于健运存在着的胃肠动力学障碍、肠道菌群失调、酶系统的改变等都将影响药(食)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 百拇医药
通过脾虚与PK密切相关的事实,我们萌生出可以从辨证PK假说中再创新的想法,提出了有关脾与PK关系的假说。以什么名字命名呢?联想到中医术语的习惯和优势,如脾主运化、主统血等,何不提出“脾主PK”这一假说的科学命题呢?一经确定并决定以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过程,实际上便是完整的假说的构思过程。1994年开始尝试申请课题。当时贯穿了脾主PK假说的申请课题题目是“脾虚证与药动学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当年申请失败。败因之一便是该假说虽有创新但科学依据不足。
3 脾与PK的学科共通性、特性及其天然的互补性
3.1 共通性 “脾主运化”与脾主PK概念上的相似性。前者是中医脾胃学说的一大经典概念,泛指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饮食物也包括中药,即所谓药食同源。它与西医学的消化系统功能相似,所以常常有人说,消化系统可以概括在“脾”中,但脾的生理内涵又超过消化系统。后者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上述两者的相通性使人一目了然其中意义。
, 百拇医药
3.2 各自特性 “脾主运化”,既脾运化营养物,又运化药物,富有哲理又高度概括,但缺乏定性定量性。而PK既是药物又是营养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变化,以其整体、综合、动态和定量化见长。长期以来,对于“脾主运化”这一功能性概念,既缺乏有特征性的较全面系统的客观描述,同时更缺乏上升到理论高度、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的对其整体规律的认识。同样PK也存在不足:缺乏一套完整理论,能一元性地较全面地解释PK特征的生理、生化意义及病理生理机制。
3.3 天然互补性 两者的共性、各自的特性与不足正好具有互补性。脾主运化与PK的概念上的近似性,研究对象又相同,且各有所长,“脾”的生理病理可概括PK,PK又可定性定量化地研究脾本质。发挥它们的相容及优势互补性。故我们提出的“脾主药物动力学”,指“脾主运化”和“脾失健运”能够较好地、一元性地解释PK的生理与病理机制。反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参数的生理状况和病理生理特征,能够分别用“脾主运化”与“脾失健运”来较好地加以概括。因此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通过上述的对比和分析,可以较好地从理论上回答“脾”可以主PK。, http://www.100md.com(黄熙 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