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203215
体表心电标测Qt离散度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2年9月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2年第34期
     QT离散度(QTd)概念中仅反映了总的复极离散特征,相邻部位的复极不一致对心律失常的发生亦很重要,但从12导联心电图有限部位获取的信息很难完全反映复杂的复极分布。为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复极离散,我们采用QT间期及一种新的可展示QT-U分布的时空等电位图方法,观察了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2~3天及第7天的QTd,并与58位正常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

    我们记录58位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50.2±10.2岁)、68例AMI患者(平均年龄59.1±11.4岁)发病第2~3天及第7天的BSPM及12导联心电图,其中20位正常对照者同时记录50mm/s纸速的同步12导心电图,与BSPM中提取出的12导心电图做相关分析。68例患者中30例采用了溶栓治疗,25例经临床观察证实梗死相关动脉后行再通治疗。

    结果显示:1BSPM中提取出12导心电图自动测得QT间期,与同步12导心电图机测得QT间期方差无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为0.72(P< 0.01),故可用BSPM代替后者。2正常人及AMI患者发病第2~3天BSPM测得QTd、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P=0.0001),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其中正常人BSPM法测得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偏后部、胸骨上部、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AMI患者BSPM法测得QTd为(83.3±28.7)ms,较正常升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梗部位的体表区域。 3BSPM时空图分布:正常人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大致分三型,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ST-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T波结束离散增大。AMI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的分布主要表现第Ⅰ 、Ⅲ型(18/21例)。病人组还可在相邻部位存在QT间期离散。利用时空图中U波分布与T波不同,在心电图测量中帮助排除U波干扰。 4BSPM方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在正常人中分别为33.8%、112.9%;在AMI患者中分别为34.5%、52.7%。表明BSPM法测得QTd分布集中、准确性高。 5AMI第7天BSPM法测得心率校正QT离散度及最大值较第2~3天下降(P< 0.05),心率校正QT最小值无明显变化。而12导心电图中心率校正QTd及最大值的下降均未达统计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7天后复极离散的下降主要是溶栓再通的结果。溶栓未通及未溶栓病人12导心电图及BSPM测得结果在第2~3天与第7天之间无变化。6BSPM测得QTd及心率校正后各值,在AMI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急性期死亡组及正常对照各级间均有明显差异(P< 0.05),12导心电图则只在正常与心梗各组间有差异。用BSPM法测得QTd区分AMI患者与正常人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2%、58.4%;特异性分别为91.3%、89.7%。

    结论: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AMI患者QTd增加,并随溶栓成功而下降;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空间分布;对心梗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心梗演变及溶栓治疗后变化的观察较12导心电图灵敏。另外,BSPM时空图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帮助了解QT间期的离散性,并能有效地区分U波,有利于QT间期测量,可能会成为QTd研究中一项有前途的方法。, 百拇医药(叶小钧 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