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乙型肝炎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
导医网
乙型肝炎的总病机是“湿热相博,肝脾不和。”“湿热相搏,”包含三层意思:①内外合邪为患。《金匮·黄疽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瘁,瘁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浮则为风的“风”,不应单作热解,而作广义的“风”解,泛指外邪入侵,即 。缓则为痹的“痹”,不应作“外湿”解“瘁”,是概括机体亏虚所致
如脾虚失建运,肝虚失疏泄聚积郁热等。“痹非中风”,更确切地阐明了这里的“瘁”,非指外感所致的气血营卫闭阻郁滞,足以说明内外合邪为患是该病产生湿热相搏的病理根源,而非单纯外感或单纯内因所能致。②第二层意思是湿热胶结不解,产生恶性循环,使病情愈益深重。湿不得宣泄则伤阳而见郁热,热得清降,复耗精而生湿浊,湿得热助湿益深,热得湿恋热愈炽,湿因热蒸伤阳更甚,热由湿阻,胶结难消。③第三层意思是邪正交争不已。乙型肝炎的发病固然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正气奋起与湿热毒相争斗,决定病势进退消长的仍然是两方面的因素,正胜邪却则病退,邪盛正虚则病进。《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而阳热之邪,须借阴精以制胜,湿浊之秽,当得阳气以利化。体质因素乃是邪正交争决定病势进退的主要因素,所谓“肝脾不和”,也包括三个方面:①肝不和。主要指肝的疏泄功能失职,影响气机输转,水液代谢,气血运行,胆汁疏泄等。有肝气郁结不舒,肝气升发太过,气有余便是火;肝气升发足因于肝阳虚哀等故,是水湿痰瘀产生的原因之一。②脾不和。主要指脾运化水湿,输血精微功能障碍,有脾胃气虚,湿困脾阳,脾蕴湿热,脾胃不和之别。脾胃气虚,五脏六腑化源告竭,而生百病;湿招脾阳,湿如雾露之状,其精粘滞,常缠`缠绵气分,若非化热,化燥,化
火,一般不传血分,这就是有名的“湿不入血分论”所以“乙型肝炎”,无黄者居多,且病程缠绵迁延;脾蕴温热,湿热互生,交阻中洲,危及四旁;脾胃不和,升降失序,运纳呆滞。②肝脾不和。由于肝气偏亢,升发疏泄过度,脾胃失却协调;或肝气郁结,疏泄障碍,脾胃功能紊乱;或由脾蕴湿热,阻泄气机,影响肝胆疏泄,因肝及脾称“木克土”,因脾及肝属“土侮木”。前者多热重于湿,后者多湿重于热。
在治则治法上,由于乙型肝炎是湿热为思,且湿为主要方面,故当填用补法,因为滋阴助湿,补阳茁热,总的治则宜清宜利宜疏宜和,重在祛湿,湿去热弧热清湿去再议补。但祛湿不可过燥,过燥损阴精;清热不可过寒,过寒伤阳气,祛邪始终注意固护阴精阳气这个根本。在扶正议补时,亦不可过腻过热,恐炭干吸露,雾过湿成,灰中有火,死灰复燃。故其临症多用清淡缓图之剂,如补肾,—常用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抗巴戟、枸杞子、淫羊藿等,而慎用首乌、地黄、肉桂、附子等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