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3480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30期
     ——记黄璐琦博士与他的分子生药学事业

     黄璐琦博士小传

    黄璐琦,男,1968年生人,籍贯江西婺源。1992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生药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即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27岁被评为副研究员,29岁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副所长,30岁被破格评为研究员,31岁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任中药研究所代所长。此外,他还身兼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等社会职务。他以在栝楼属药用植物研究上的贡献获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他学术奖励多项;因其在学术和管理上的出色表现,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专著《分子生药学》现已被一些中医药院校作为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 百拇医药
    “继承与发展”是中医药事业的永恒主题,其中人才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因素。当前,在我国已经入世的大环境下,中医药事业正逢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其中无法不引人注目的是,在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前沿的年轻学者。为了展示他们的风采,记者怀着欣喜振奋的心情先后走访了一些佼佼者,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黄璐琦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以下是记者的采访手记。

    记者:黄博士,您是搞生药学的,从研究生到博士生,一直都在从事栝楼属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的成绩被专家评为“目前对世界性栝楼属最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为此,您还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研究院二等奖1项等等。您能介绍一下您的有关研究吗?

    黄璐琦:这项成果的具体内容是:首次确立了世界范围内有栝楼属植物84种8变种,我国有37种6变种,阐明了《中国药典》中关于天花粉的来源问题,并发现了12个新种1新变种1新名称;提出了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并应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研究其系统演化趋势,为新药源的寻找提供了依据;对栝楼属16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首次总结了该属植物染色体特征和演化趋势,从细胞学上探讨了一些种的处理;对栝楼属31种1变种进行了孢粉学研究,总结了该属花粉的一般形态特征,从花粉形态上论证了分组的合理性;对常用中药天花粉和瓜蒌的原植物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中华栝楼作为栝楼的亚种合适,解决了被世界著名葫芦科专家C.Jeffrey称之为“东亚地区葫芦科中最难处理的分类学难题(the most intractable taxonomic problem in eastern Asia Cucurbitaceae)”的问题;运用rDNA的RFLP分子标识鉴别出栝楼的雌雄株,为遗传育种中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运用RAPD的方法鉴别中药天花粉类药材时提出了解决稳定性的一套措施,并把这些方法和措施拓展到细辛类药材的鉴定中,加以完善,为RAPD在中药材鉴定中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等。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这些成绩是在我国著名药学前辈楼之岑、诚静容、乐崇熙三位导师指导下取得的,他们对我的教导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 百拇医药
    记者:您博士毕业后,在同行中首先提出了“分子生药学”这一概念,获得了专家(同行)们的首肯,继而组织同道们编写了《分子生药学》这部专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对此评价很高,认为是“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引入到生药学的研究领域中,提出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前进。它从原来简单的方法带入,到系统接受,消化融合,达到一个新学科的产生。分子生药学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使生药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在组织、器官、有机体、居群等层次,而且使其扩展到基因层次,为过去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如道地药材的研究、药材品质的定向调控等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亦为您的书作序说“以他们的敏锐洞察力预见到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传统生药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您当初是怎么想起来提出“分子生药学”这一概念的?

    黄璐琦: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病毒学、分子药理学等一些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的学科开始建立。我在读研究生时常常在思考,生药学面临着诸多用已有技术和方法都难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像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药品质的定向调控以及农药污染等等,能不能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解决呢?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二者的结合点应在哪里?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探讨。1995年博士毕业、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做了一年研究后,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发表了《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
, http://www.100md.com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志同道合者纷纷响应。我们这一批年轻一代的生药学科技工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大胆地进行实践,使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的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这样,一门有理论、有技术的新学科的雏形形成了,接着我们编写了《分子生药学》。这部专著凝聚了大家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进行分子生药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鉴定方面可以根据遗传物质DNA在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来鉴定生物物种,从而为鉴定药材品种提供依据,用于贵重药材鉴定、真伪药材鉴定,进行中药新的、便捷、准确的分子标识鉴定方法的研究等;也能为寻找新的药用资源提供线索。在生产方面,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可以使植物自身获得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避免施撒农药而产生的农药污染;也可为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提供线索,为药材的培育选种起到指导作用。在获取有效成分方面,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药效成分含量。

    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古代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阴阳五行就吸收了当时社会最先进的观点。如果能通过分子生药学这样一种“基因的语言”或者“计算机的语言”来阐述中医药理论,那么世界上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的人都是可以沟通的。比如砒霜治疗白血病,用“以毒攻毒”来解释,外国人可能不容易懂,但通过基因调控的研究来解释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原理,外国人一下子就接受了。这样中医药走向世界就显得更加容易。
, http://www.100md.com
    记者:黄博士,还听到您一些小插曲,据说您读研究生时,导师刚为您制定了论文选题,就不幸病倒了,是您帮助他完成了正在承担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好吗?

    黄璐琦:当时导师不幸病倒,由于不知何时才能病好,想退掉自己正在承担的课题。我想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争取到不容易,在安慰导师的同时,提出我可以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于是,我一边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一边做导师的课题。硕士毕业后,我考上了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同时,我向中药所提出可以带着导师的课题继续完成它。这样,在读博士期间我终于圆满完成了课题,后来该课题还获了奖。我很高兴没有辜负导师和研究所对我的信任。

    记者:我还有一件事觉得很奇怪,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非常想出国,只要有机会就出去,有的甚至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就是为了能出国。听说您当年博士毕业时,也有过出国深造的想法,并联系好了导师,后来怎么又没去呢?您接受了许多西方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却没能去外国深造。您为当初的选择后悔吗?
, http://www.100md.com
    黄璐琦:的确,我也曾想出国深造,因为我的理想就是读书,做学问。而出国深造对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无疑是帮助挺大的,对事业有好处。我博士毕业时,法国新奥尔良大学的导师、课题都联系好了。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中药所非常需要年轻人,也一直非常支持我,创建分子生药学实验室的任务也在召唤着我,而且我是在中药所成长起来的,这里有关心和培养我的领导、老师和同事,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怀有一种浓厚的感情。在再三考虑下,我还是选择回到中药所。回所后,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分子生药学实验室现在已初具规模,几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部局级课题2项;培养硕、博士生20名,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我都要深深地感谢他们——给予我厚爱的领导、老师和同事,是他们为我创造了成功的条件。现在我们所正处在改革时期,我相信我们所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现在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记者:最后想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一个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黄璐琦:作为一个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我觉得干我们这一行的,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为此,我一直都在思考,我还承担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基于Multi-Agent的中医‘脏腑’关系的研究及其模拟”,作为对这个命题的探索。还有一件小事是,在每周五下午研究生的seminar中,我特地邀请了一位搞中医的博士参加,就是想通过他的视角,提醒我的学生和我自己都不要忘记,我们是搞中医药的。

    是的,黄璐琦是搞中医药的,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已经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从他的广阔视野和雄心壮志中我们可以预见他的未来,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的明天,正应那句名诗所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百拇医药(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