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计数方法无疑也是影响活菌数的原因之一。王良认为耗氧量测定法较为迅速及时,但往往不易与菌落计数法相吻合。为了使两者结果接近,王良设计了一些试验方法和统计学处理方法,使操作者称便。
在卡介苗延长效期方面,王良经对生产的10批卡介苗进行了观察,提出了实验数据,证实冰箱保存6周的菌苗,仍有26%的活菌。例如,一批液体卡介苗每毫克中有1600万个活菌,6周后,每毫克中仍有400万个,这个数量的活菌数,足以引起免疫力。
选择卡介苗菌种的研究 由于对菌种长期的传代方法不同,各国使用的菌种的性质,均多少有些差别,我国也不例外。因此,选种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50年代初,在卫生部指示下,王良在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会同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历时两年的卡介苗选种工作。研究结论认为:(1)不同来源的6株卡介菌苗在菌膜生长形态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上海丹麦株及法国株生长既快而多,北京丹麦株次之,依次为巴西、苏联及匈牙利菌种。(2)6株卡介苗用3批豚鼠测定变态反应效能,以上海丹麦株、北京丹麦株及法国株较强,而以匈牙利株最弱。(3)用小白鼠及豚鼠测定8株结核菌毒株毒力,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选定了H37Rv56209为适用的菌株。(4)用小白鼠进行6株卡介苗免疫力试验,根据7批毒菌攻击后幸存期及结核病变与对照相比,结果上海丹麦株免疫力最高,其余依次为北京丹麦株、巴西株、法国株、苏联株,而匈牙利株免疫力最低。实验还证明,小白鼠用于结核菌研究在经济观点及饲养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优点。(5)根据6株卡介苗免疫二批豚鼠的结果,毒菌攻击后幸存期与对照相比,亦以上海丹麦株免疫力最高,匈牙利株最低,其它菌株介于二者之间,总的看来,上海丹麦株优点较多,但尚有待人体试验进一步证实。
, 百拇医药
卡介苗所含酶的探讨 王良对免疫动物的酶,特别是肝脏脂酶的活力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卡介苗免疫后,小鼠肝脏脂酶活力加强,它虽非抵抗结核菌的唯一原因,但也是重要因素。机体缺乏脂酶的分解、综合作用,细胞则缺乏清除细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结核菌感染后,动物分解脂酶的能力大大降低。能否从测验酶的种类及其活力来分别不同菌株,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许它对酶的探讨,对结核免疫学及诊断学有一定意义,亦未可知。
卡介苗免疫机制的探讨 王良对免疫动物血象作了多次观察。他注意到动物一般于免疫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即明显上升,第5天达最高峰,第12天恢复正常。白细胞分类中以淋巴细胞增加最多。此外,王良还多次注意到动物免疫后,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明显提高。
现代结核免疫学认为,结核病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体液抗体不起主要作用,并认为变态反应及细胞免疫同时存在,但是这个观点还远未能统一,直至最近还有报告B细胞同样能释放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王良研究课题中,从未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截然分开。例如他多次注意到免疫动物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加,并当动物变态反应消失时,保护力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存在。
, 百拇医药
事实上,卡介苗不仅能刺激细胞免疫,也能激发体液抗体,这从王良首次接种婴幼儿所见到的非特异性免疫已可证实。他在对卡介苗接种后对伤寒菌、链球菌、葡萄状球菌的抵抗力的研究中观察到,卡介苗接种后对上述各菌的抵抗力明显提高,小鼠免疫后14天,用4—10倍半数致死量的伤寒菌攻击,结果对照组有90.4%的小鼠死亡,而免疫组仅有27.2%的小鼠死亡。他又观察到用卡介苗免疫之家兔血液中,链球菌消失很快,而对照组的家兔血液中链球菌则明显增加。
王良从青年起,即立志于防痨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以高度热情从事卡介苗制造研究工作。他对研究工作的态度非常严谨,多数是亲自操作,对助手试验结果往往要亲自核对并详细记录。他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注意培养接班人,年近90高龄时,还亲自编写讲义为青年们讲课。
1981年,四川电视台根据一篇科普文章《防痨武器卡介苗》编导了一部以王良生平为背景的电视片。
1983年,为纪念王良从事卡介苗工作50年及其92岁诞辰,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及中国防痨协会成都分会,联合邀请中华医学会、中国防痨协会及全国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王良的好友、学生汇聚一堂,举行了一次学术论文报告会。会上放映了四川电视台摄制的以王良生平为背景的电视片,并由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会议实况。
, 百拇医药
1985年8月31日,王良病逝于成都,终年94岁。
(作者:李九皋)
简历 1891年5月5日 出生于四川成都。
1913年 毕业于安南(今越南)河内医学院,同年返回成都任平安桥医院医师。
1915年 任重庆仁爱堂医院医师。
1931—1933年 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习。
1933年 从法国带回卡介苗菌种及仪器设备,在重庆自设的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制造卡介苗,继而在国内开始对婴幼儿进行接种。
1951年 组建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任所长。
1956年 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 http://www.100md.com
在卡介苗延长效期方面,王良经对生产的10批卡介苗进行了观察,提出了实验数据,证实冰箱保存6周的菌苗,仍有26%的活菌。例如,一批液体卡介苗每毫克中有1600万个活菌,6周后,每毫克中仍有400万个,这个数量的活菌数,足以引起免疫力。
选择卡介苗菌种的研究 由于对菌种长期的传代方法不同,各国使用的菌种的性质,均多少有些差别,我国也不例外。因此,选种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50年代初,在卫生部指示下,王良在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会同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历时两年的卡介苗选种工作。研究结论认为:(1)不同来源的6株卡介菌苗在菌膜生长形态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上海丹麦株及法国株生长既快而多,北京丹麦株次之,依次为巴西、苏联及匈牙利菌种。(2)6株卡介苗用3批豚鼠测定变态反应效能,以上海丹麦株、北京丹麦株及法国株较强,而以匈牙利株最弱。(3)用小白鼠及豚鼠测定8株结核菌毒株毒力,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选定了H37Rv56209为适用的菌株。(4)用小白鼠进行6株卡介苗免疫力试验,根据7批毒菌攻击后幸存期及结核病变与对照相比,结果上海丹麦株免疫力最高,其余依次为北京丹麦株、巴西株、法国株、苏联株,而匈牙利株免疫力最低。实验还证明,小白鼠用于结核菌研究在经济观点及饲养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优点。(5)根据6株卡介苗免疫二批豚鼠的结果,毒菌攻击后幸存期与对照相比,亦以上海丹麦株免疫力最高,匈牙利株最低,其它菌株介于二者之间,总的看来,上海丹麦株优点较多,但尚有待人体试验进一步证实。
, 百拇医药
卡介苗所含酶的探讨 王良对免疫动物的酶,特别是肝脏脂酶的活力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卡介苗免疫后,小鼠肝脏脂酶活力加强,它虽非抵抗结核菌的唯一原因,但也是重要因素。机体缺乏脂酶的分解、综合作用,细胞则缺乏清除细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结核菌感染后,动物分解脂酶的能力大大降低。能否从测验酶的种类及其活力来分别不同菌株,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许它对酶的探讨,对结核免疫学及诊断学有一定意义,亦未可知。
卡介苗免疫机制的探讨 王良对免疫动物血象作了多次观察。他注意到动物一般于免疫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即明显上升,第5天达最高峰,第12天恢复正常。白细胞分类中以淋巴细胞增加最多。此外,王良还多次注意到动物免疫后,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明显提高。
现代结核免疫学认为,结核病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体液抗体不起主要作用,并认为变态反应及细胞免疫同时存在,但是这个观点还远未能统一,直至最近还有报告B细胞同样能释放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王良研究课题中,从未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截然分开。例如他多次注意到免疫动物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加,并当动物变态反应消失时,保护力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存在。
, 百拇医药
事实上,卡介苗不仅能刺激细胞免疫,也能激发体液抗体,这从王良首次接种婴幼儿所见到的非特异性免疫已可证实。他在对卡介苗接种后对伤寒菌、链球菌、葡萄状球菌的抵抗力的研究中观察到,卡介苗接种后对上述各菌的抵抗力明显提高,小鼠免疫后14天,用4—10倍半数致死量的伤寒菌攻击,结果对照组有90.4%的小鼠死亡,而免疫组仅有27.2%的小鼠死亡。他又观察到用卡介苗免疫之家兔血液中,链球菌消失很快,而对照组的家兔血液中链球菌则明显增加。
王良从青年起,即立志于防痨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以高度热情从事卡介苗制造研究工作。他对研究工作的态度非常严谨,多数是亲自操作,对助手试验结果往往要亲自核对并详细记录。他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注意培养接班人,年近90高龄时,还亲自编写讲义为青年们讲课。
1981年,四川电视台根据一篇科普文章《防痨武器卡介苗》编导了一部以王良生平为背景的电视片。
1983年,为纪念王良从事卡介苗工作50年及其92岁诞辰,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及中国防痨协会成都分会,联合邀请中华医学会、中国防痨协会及全国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王良的好友、学生汇聚一堂,举行了一次学术论文报告会。会上放映了四川电视台摄制的以王良生平为背景的电视片,并由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会议实况。
, 百拇医药
1985年8月31日,王良病逝于成都,终年94岁。
(作者:李九皋)
简历 1891年5月5日 出生于四川成都。
1913年 毕业于安南(今越南)河内医学院,同年返回成都任平安桥医院医师。
1915年 任重庆仁爱堂医院医师。
1931—1933年 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习。
1933年 从法国带回卡介苗菌种及仪器设备,在重庆自设的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制造卡介苗,继而在国内开始对婴幼儿进行接种。
1951年 组建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任所长。
1956年 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