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孚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此外,当时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核黄素摄入水平普遍低于西方人,主张提高核黄素的供给标准。杨恩孚将欧美人和中国人的膳食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摄入的蛋白质比中国人多,而且大多来自动物食品。同时,因种族不同,他们的平均身高、体重和中国人存在一定差别。杨恩孚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在低蛋白质营养条件下,单纯提高核黄素供给水平,核黄素即随尿排出,并不能在体内存留。所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水平,主张提高中国人的核黄素供给标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据此,杨恩孚认为考虑任何学术问题都不要盲目攀比,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国情。
从事营养学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食物的成分。作为基本建设,杨恩孚和周启源积极组织,共同筹划,在系内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开展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工作,并陆续出版了《食物成分表》、《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法》等工具书,为全国营养专业及有关学科提供了基本资料和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
创造条件 悉心培养后继人才 40年代初,我国曾出版过《营养学杂志》,后因连年战火被迫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营养学界没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广大专业人员呼声比较强烈,都希望早日复刊。杨恩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营养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感到有责任担负起组织、筹办工作。他积极奔走,广泛联合营养学界同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复刊,改名为《营养学报》,他被选为该刊的主编。他为繁荣营养学事业,提高营养学的学术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百拇医药
杨恩孚在自己的科研实践中,认识到任何事业要不断地发展开拓都必须遵循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年青的一代。在日常工作中,他对青年科技人员总是悉心培养、热情帮助、积极扶持、大胆使用,注意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并大力提倡“业精于勤”的钻研精神,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营养学科研领域,经常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但不少人对某些复杂的统计学方法非常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杨恩孚感到有必要给大家重点地讲解介绍,进行普及教育。他即使在出差旅途中,也利用空隙,推导公式,编写教材。通过他的积极努力,终于用统计学方法将有关实验数据,准确无误地绘制成各式回归曲线,使所得结果得到更为科学明确的阐述,大家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同时,杨恩孚还积极组织其他不同学科的专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有关仪器分析方面的讲座,系统地介绍医学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他亲自审阅讲稿并汇编成《仪器分析及生物化学实验法》,受到广泛欢迎,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 百拇医药 杨恩孚治学严谨,思路敏捷,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并对相关的边缘学科也知之甚多。大家在工作中碰到难题向他请教,他几乎都能有条理、有根据地给予解答,使人有顿开茅塞之感,被誉为“活字典”。在专业领域,他善于捕捉信息,掌握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他每有心得总要和同事们进行切磋讨论,其目的就是通过彼此的交流,互相启发,从中归纳出正确意见,形成统一认识,进而作为指导科研工作的主导思想,促使科技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能力。
杨恩孚作为专家学者,无论在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专业领域的研究构想,实验方法的设计思路,科研成果的准确评估,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在他毕生的科研实践中,既强调科研工作的理论深度,又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他在理论与实践、任务与学科的结合方面,都是良好的典范、学习的楷模。
(作者:尤德铨)
简历 1908年8月18日 出生于湖北京山。
, http://www.100md.com
1930年 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0—1934年 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
1934—1942年 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2—1946年 任上海葛氏药厂技师。
1946—1947年 任上海国防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官。
1947—1949年 为英国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1956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营养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6—1977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研究员。
, 百拇医药
1977年8月15日 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 Wikson SD,Yang EF.Not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ure isomers of amyk nitrite.Chin J Physio1,1930,4(4):391—392.
2 Wu H,Yang EF.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protiens:XI.effect of 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 on rate of denaturation of egg akbumin by urea.Chin J Physiok,1931,5(4):301—307., 百拇医药
从事营养学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食物的成分。作为基本建设,杨恩孚和周启源积极组织,共同筹划,在系内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开展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工作,并陆续出版了《食物成分表》、《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法》等工具书,为全国营养专业及有关学科提供了基本资料和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
创造条件 悉心培养后继人才 40年代初,我国曾出版过《营养学杂志》,后因连年战火被迫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营养学界没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广大专业人员呼声比较强烈,都希望早日复刊。杨恩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营养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感到有责任担负起组织、筹办工作。他积极奔走,广泛联合营养学界同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复刊,改名为《营养学报》,他被选为该刊的主编。他为繁荣营养学事业,提高营养学的学术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百拇医药
杨恩孚在自己的科研实践中,认识到任何事业要不断地发展开拓都必须遵循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年青的一代。在日常工作中,他对青年科技人员总是悉心培养、热情帮助、积极扶持、大胆使用,注意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并大力提倡“业精于勤”的钻研精神,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营养学科研领域,经常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但不少人对某些复杂的统计学方法非常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杨恩孚感到有必要给大家重点地讲解介绍,进行普及教育。他即使在出差旅途中,也利用空隙,推导公式,编写教材。通过他的积极努力,终于用统计学方法将有关实验数据,准确无误地绘制成各式回归曲线,使所得结果得到更为科学明确的阐述,大家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同时,杨恩孚还积极组织其他不同学科的专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有关仪器分析方面的讲座,系统地介绍医学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他亲自审阅讲稿并汇编成《仪器分析及生物化学实验法》,受到广泛欢迎,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 百拇医药 杨恩孚治学严谨,思路敏捷,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并对相关的边缘学科也知之甚多。大家在工作中碰到难题向他请教,他几乎都能有条理、有根据地给予解答,使人有顿开茅塞之感,被誉为“活字典”。在专业领域,他善于捕捉信息,掌握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他每有心得总要和同事们进行切磋讨论,其目的就是通过彼此的交流,互相启发,从中归纳出正确意见,形成统一认识,进而作为指导科研工作的主导思想,促使科技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能力。
杨恩孚作为专家学者,无论在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专业领域的研究构想,实验方法的设计思路,科研成果的准确评估,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在他毕生的科研实践中,既强调科研工作的理论深度,又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他在理论与实践、任务与学科的结合方面,都是良好的典范、学习的楷模。
(作者:尤德铨)
简历 1908年8月18日 出生于湖北京山。
, http://www.100md.com
1930年 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0—1934年 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
1934—1942年 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2—1946年 任上海葛氏药厂技师。
1946—1947年 任上海国防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官。
1947—1949年 为英国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1956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营养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6—1977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研究员。
, 百拇医药
1977年8月15日 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 Wikson SD,Yang EF.Not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ure isomers of amyk nitrite.Chin J Physio1,1930,4(4):391—392.
2 Wu H,Yang EF.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protiens:XI.effect of 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 on rate of denaturation of egg akbumin by urea.Chin J Physiok,1931,5(4):301—3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