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编号:213770
纪树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纪树立作为研究鼠疫的科学家,在对我国鼠疫的预防和治疗,对啮齿动物和蚤类的生态与分类,对鼠疫菌的分型,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硕果累累。

    用链霉素治疗鼠疫取得显著疗效 鼠疫的自然病死率很高,世界各地鼠疫的病型比例和病死率各有差异。1947年,我国通辽地区黄鼠鼠疫病区的鼠疫(75%以上为腺型,肺型及败血型占20%,其他型占5%以下)病死率为81.3%,而我国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病区的鼠疫(75%以上为肺型及败血型,腺型不足25%)病死率最高,凡未治或误治者几乎全部死亡(喜马拉雅旱獭储存的青藏高原型和冈底斯山型鼠疫菌株对人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最强)。一般腺型及皮肤型鼠疫的自然病死率为70%左右,肺型及败血型鼠疫的自然病死率接近100%。

    自磺胺类药物问世以后用之于治疗鼠疫,取得了一定效果。1947—1949年间,我国东北通辽地区流行鼠疫时,用磺胺、抗鼠疫血清和10%美蓝(又称亚甲基蓝)溶液混合治疗腺型鼠疫治,愈率达70.08%,而对肺型和败血型鼠疫几乎没能改变其自然病死率。1949年,纪树立与苏联专家柯拉夫琴科(Клавтинко)一起在通辽地区试用链霉素、磺胺和美蓝治疗各型鼠疫,总治愈率达97.06%。1950年,纪树立、王淑纯等在我国东北通辽地区和雷州半岛等地改用链霉素和磺胺或单用链霉素(废除美蓝和抗鼠疫血清)治疗各型鼠疫,凡早期治疗者几乎全部治愈,从此,链霉素被列为我国鼠疫治疗的首选药物。纪树立等通过不断改善用药方法,制订出链霉素对各型鼠疫的治疗方案,编入我国鼠疫防治手册,并推广应用于全国,沿用至今。凡能接受正确治疗者,包括部分晚期鼠疫患者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病区的肺型和败血型鼠疫,治愈率也可达95%—98%以上。纪树立等使我国鼠疫的治愈率居世界先进水平。
, 百拇医药
    我国医学界研究啮齿动物和蚤类的前驱 为了更好地研究鼠疫,他从40年代末开始研究啮齿动物与蚤类。50年代,他撰写了有关啮齿动物、啮齿动物野外生态调查方法和跳蚤的讲义材料,对培训鼠疫防治基层干部起过较大的作用。他著述的《有关我国啮齿动物区系、动物病及防制方法的调查实验结果简介》一文,曾多次被国外文章引用。他撰写的《中国蚤类鉴定》一书,包括200多种我国产的跳蚤,5个新种、新亚种,是1960年以前出版的蚤类鉴定书中较为全面的一本,是鼠疫预防工作的工具书之一。他经常帮助基层单位鉴定跳蚤与啮齿动物。1954年,他去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参观访问时,对这些地区的鼠疫专家一直认为是鼠疫储存宿主的屋顶鼠(R.rattusakexandrinus)标本作了细致的鉴定,指出这种鼠并非屋顶鼠,乃是黄胸鼠(R.fkavipectus),该鉴定得到了这些地区专家们的认同。

    证实了东北鼠疫疫区的储存宿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东北鼠疫疫区的储存宿主及动物流行规律一直不甚清楚。我国伍连德、日本和前苏联专家虽然也作了许多工作,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纪树立和他的同事经过1949—1957年几年的调查研究证实:黄鼠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储存宿主。家鼠鼠疫来自黄鼠,人的鼠疫主要来自家鼠。同时,他们还查清了黄鼠鼠疫动物流行规律及其他野外小型啮齿类、小食肉兽之间传播鼠疫的关系。根据这些研究成果,1958—1961年,他所参加的通辽地区消灭鼠疫自然疫源性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这些研究成果,至今30余年经住了考验,证明其结论是正确的。美国曾在加利福尼亚州鼠疫疫源地,苏联在后贝加尔鼠疫疫源地进行过消灭鼠疫自然疫源性工作,均因动物流行病学规律了解不清而导致失败。我国东北地区的鼠疫,原认为是单一宿主,经纪树立他们调查后发现是双宿主。为了总结这个成功的经验,由纪树立执笔撰写了《关于通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基本规律及消灭鼠疫自然疫源性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成果,1964年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百拇医药
    证实长爪沙土鼠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 长爪沙土鼠是不是鼠疫储存宿主,70年代前,在国内外尚未被证实。1973—1977年,纪树立等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和四子王旗普查中发现:即使在长爪沙土鼠存在密度很低的年份,长爪沙土鼠鼠疫流行强度也同黄鼠一样。国内外有些报道认为:长爪沙土鼠是一个敏感而又无个体差的动物(即不符合鼠疫储存宿主条件)。纪树立等通过用长爪沙土鼠型鼠疫菌株试验证明,长爪沙土鼠也有一定的抗性和个体差。国内外一些试验者认为长爪沙土鼠敏感而无个体差,主要是他们研究使用的菌株不合适而造成的。纪树立等还发现,有的年份,在9月末10月初,长爪沙土鼠的蚤指数几乎是零,这不利于保存、传播鼠疫,但经过实验证明长爪沙土鼠可以通过互相残食,经口感染和传代鼠疫菌。这就证明了长爪沙土鼠也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它与黄鼠同样应列为控制当地鼠疫动物病流行的主要消灭对象。

    较好地解决了我国鼠疫菌的分型及其生态学、流行病学的意义 鼠疫菌种内分型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国外一些学者进行过许多研究,但都未能圆满地揭示鼠疫菌种内分型及其与宿主和地理分布的关系,也未阐明种下分类的生态学、流行病学的意义。1979—1981年,纪树立等人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分离的418株鼠疫菌进行糖醇(鼠李糖、甘油、密二糖等)酵解、脱氮、营养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分析,Pgm+细胞突变为Pgm-速率、内毒素含量、F1抗原含量、PstI产生及对PstI敏感性的差异以及在离体人血清中生长速率等项指标的试验研究后,将我国鼠疫菌分成17个生态型,即:(1)松辽平原A型;(2)松辽平原B型;(3)鄂尔多斯高原型;(4)锡林格勒高原型;(5)黄土高原A型;(6)黄土高原B型;(7)北天山东段型;(8)北天山西段A型;(9)北天山西段B型;(10)帕米尔高原型;(11)昆仑山A型;(12)昆仑山B型;(13)祁连山型;(14)青藏高原型;(15)冈底斯山型;(16)滇西纵谷型;(17)滇西居民区型。17个型鼠疫菌各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它们对人的侵袭力、致病力各有不同。以青藏高原型、冈底斯山型鼠疫菌(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对人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最强,而锡林格勒高原型鼠疫菌(主要宿主为布氏田鼠)则最弱。纪树立等较好地划分了鼠疫菌型,揭示了其主要宿主及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阐明了鼠疫菌种下分类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意义。这项研究,1982年获卫生部甲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