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彭司勋招收硕士生32名,已毕业获硕士学位26名。招收博士生5名,已毕业获博士学位2名。代招出国研究生6名,其中,1人已获博士学位回国。1989年,彭司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40多年来,彭司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药学事业的骨干,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学术带头人或单位的领导。
从事新药研究 主张利用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物研制具有特色的创新药物 彭司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十分重视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早年,他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重点研究安定药和镇痛药,曾创制多种具有镇痛或降压作用的吲哚类化合物,其中如I2h临床试用对术后止痛效果较好。他结合中药麻醉的研究合成的祖师麻甲素类似物,有较好的麻醉镇痛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中断,资料散失,1975年,才又重新开始新药研究。不久,他试制成功了抗癌药六甲嘧胺(HMM),此药获得198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并已鉴定投产。
, 百拇医药
1979年,他又承担了难度较大的抗生育药物的研究工作。他考虑到现有甾体避孕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便从非甾体化合物入手进行研究。他充分挖掘中草药资源,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先后合成了对-羟基苯丙烯酸衍生物,白花素衍生物及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等。这些药物经避孕活性筛选,虽未获得满意的效果,但这项工作却积累了不少科研经验。
新药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创造性工作,难度大,周期长。“药物设计”是为了适应新药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彭司勋于1979年夏主持了全国首次《药物设计》讨论会,对《药物设计》的内容、现状和进展进行了交流,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新药研究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彭司勋和许多药学界老专家早就呼吁要重视新药研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建议就如何改变新药研究的落后状态,尽快创制出于我国独特的新药进行研讨。这一倡议得到了领导部门的支持,经彭司勋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1988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新药研究与开发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毕生从事新药研究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也有目前肩负研究、开发、生产重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会议对新药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和措施,供领导部门参考。彭司勋从新药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出发作了发言。这次会议对我国新药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 百拇医药
近年来,他结合指导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药物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重点研究作用于钙或钾通道的化合物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及其分子模型。他曾分别以黄连素、汉防己碱为原型物,通过结构改造,在合成的许多化合物中,发现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化合物各一种,此外,还发现另一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活性。这些研究均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基金的资助,正进行临床前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为了加速研究工作的进展,他积极倡导和组织与国内外高校及制药企业进行广泛协作。他是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学术带头人,1989年,经国家教委评审,该校的药物化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和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任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二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倡导研究适合我国“四化”建设需要的药学教育体系 彭司勋在承担教学和新药研究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实践。他参加了药学院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专业目录修订、教学计划的讨论和审订,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论证。他曾多次出国考察国外药学教育及改革情况。1979年,参加“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考察组”赴英国、荷兰、芬兰、挪威和丹麦等国访问;1980年,任中国药学教育考察团”团长去法国访问;1984年,赴日本岐阜药科大学讲学,并访问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名城大学药学部和有关药厂。回国后,他都专文报道了这些国家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组织管理、规模特点等。例如日本、北欧国家的药学教育较偏重化学学科,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学校侧重于临床药学,而法国较侧重于生物学科。1987年,他又应邀去美国访问,主要考察药学研究生教育。回国后,他就对美国研究生教育比较灵活,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注重培养多种类型的研究生,研究内容多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可为新药研究或新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等特点作了报道。1990年,出访土耳其,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药学教育。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彭司勋提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除与临床医学密切配合外,有些专业应与医药工业协作,以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建议和措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认为,各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工业水平都不尽相同;我国药学教育既不能因循守旧,不思改革,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袭,而应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探索创立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教育体系。, http://www.100md.com
40多年来,彭司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药学事业的骨干,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学术带头人或单位的领导。
从事新药研究 主张利用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物研制具有特色的创新药物 彭司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十分重视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早年,他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重点研究安定药和镇痛药,曾创制多种具有镇痛或降压作用的吲哚类化合物,其中如I2h临床试用对术后止痛效果较好。他结合中药麻醉的研究合成的祖师麻甲素类似物,有较好的麻醉镇痛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中断,资料散失,1975年,才又重新开始新药研究。不久,他试制成功了抗癌药六甲嘧胺(HMM),此药获得198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并已鉴定投产。
, 百拇医药
1979年,他又承担了难度较大的抗生育药物的研究工作。他考虑到现有甾体避孕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便从非甾体化合物入手进行研究。他充分挖掘中草药资源,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先后合成了对-羟基苯丙烯酸衍生物,白花素衍生物及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等。这些药物经避孕活性筛选,虽未获得满意的效果,但这项工作却积累了不少科研经验。
新药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创造性工作,难度大,周期长。“药物设计”是为了适应新药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彭司勋于1979年夏主持了全国首次《药物设计》讨论会,对《药物设计》的内容、现状和进展进行了交流,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新药研究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彭司勋和许多药学界老专家早就呼吁要重视新药研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建议就如何改变新药研究的落后状态,尽快创制出于我国独特的新药进行研讨。这一倡议得到了领导部门的支持,经彭司勋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1988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新药研究与开发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毕生从事新药研究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也有目前肩负研究、开发、生产重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会议对新药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和措施,供领导部门参考。彭司勋从新药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出发作了发言。这次会议对我国新药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 百拇医药
近年来,他结合指导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药物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重点研究作用于钙或钾通道的化合物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及其分子模型。他曾分别以黄连素、汉防己碱为原型物,通过结构改造,在合成的许多化合物中,发现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化合物各一种,此外,还发现另一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活性。这些研究均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基金的资助,正进行临床前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为了加速研究工作的进展,他积极倡导和组织与国内外高校及制药企业进行广泛协作。他是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学术带头人,1989年,经国家教委评审,该校的药物化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和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任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二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倡导研究适合我国“四化”建设需要的药学教育体系 彭司勋在承担教学和新药研究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实践。他参加了药学院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专业目录修订、教学计划的讨论和审订,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论证。他曾多次出国考察国外药学教育及改革情况。1979年,参加“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考察组”赴英国、荷兰、芬兰、挪威和丹麦等国访问;1980年,任中国药学教育考察团”团长去法国访问;1984年,赴日本岐阜药科大学讲学,并访问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名城大学药学部和有关药厂。回国后,他都专文报道了这些国家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组织管理、规模特点等。例如日本、北欧国家的药学教育较偏重化学学科,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学校侧重于临床药学,而法国较侧重于生物学科。1987年,他又应邀去美国访问,主要考察药学研究生教育。回国后,他就对美国研究生教育比较灵活,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注重培养多种类型的研究生,研究内容多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可为新药研究或新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等特点作了报道。1990年,出访土耳其,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药学教育。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彭司勋提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除与临床医学密切配合外,有些专业应与医药工业协作,以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建议和措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认为,各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工业水平都不尽相同;我国药学教育既不能因循守旧,不思改革,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袭,而应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探索创立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教育体系。,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