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专家
编号:213917
黄量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黄量

     黄量 (1920— )

    黄量,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致力于抗肿瘤、甾体激素、计划生育等药物的研究。主要成果有降压灵、光活棉酚、三尖杉酯碱和维胺酯等。为发展我国的药物化学及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黄量,1920年5月2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因学习成绩优秀被保送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2年毕业后,到上海生化药厂从事维生素C的合成。仅6个月就得到了维生素C的结晶。

    1944年,先后在上海医学院、重庆大学和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化学助教,并从事研究工作。1946年,由原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主任泰勒(Taykor)教授推荐,赴美国康乃尔(Cornekk)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美国帕令木耳(BrynMawr)大学(1949—1950)、康乃尔大学(1950—1952)、韦恩(Wayne)大学(1952—1954)和衣阿华(I0wa)州立大学(1954—1956)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这些实验室里,她和著名化学家如勃郎奎斯脱(Bkomquest)、杰拉西(Djerassi)、温格(Wenkert)等合作,发表论文10篇。她经常思念祖国,更时刻关心新中国的建设和成就。1956年,她放弃从事的研究工作和优裕生活,谢绝教授和朋友们的挽留,毅然和丈夫刘金旭(畜牧营养学博士)及四岁的女儿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
, http://www.100md.com
    1957年,黄量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任副研究员。她带领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新药研究,并千方百计为改变善科研条件而努力。1958年,在药物学系基础上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量任研究员,并于1960—1983年,任药物合成室主任。

    30多年来,黄量担任过多项新药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她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对药物的有关知识并不熟悉。为了工作需要,她刻苦钻研,仔细阅读有关病理、药理、生化和免疫等方面的书籍,逐渐掌握了这些知识,并熟练地运用于研究工作中。她亲自参加药物的临床试用,倾听医生和病人的要求,来丰富自己的思路。她领导和参加的研究工作,有抗肿瘤、抗病毒、甾体激素和计划生育等药物,获得了多项成果。其中海南粗榧抗癌成分的研究、维胺酯在皮肤病的应用、抗绦虫药鹤草酚等项目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抗癌药N甲酰溶肉瘤素、降压药萝芙木以及由海可吉宁(hecogenin)合成丛-去氢皮质酮乙酸酯等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由于她工作努力,成绩显著,195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从1978年起,黄量连续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和1986年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常务理事。1985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药学行业评审委员。她还是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全国肿瘤防治研究领导小组顾问及全国计划生育科技专题委员会顾问,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学委员会(IOCD)委员等。
, 百拇医药
    积极开展我国新药的研究成果显著 黄量的科研思路非常开阔和活跃,对新药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出过许多建议和设想,为寻找新药提供了新的线索。

    自1952年联邦德国化学家默勒(J.Mukker)和舒立脱勒(E.Schkittker)从治疗高血压的印度萝芙木中提取出利血平生物碱后,1958年,黄量即指导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始对国产萝芙木进行研究,在短期内就分离出利血平及其他有效成分,从而试制出治疗高血压的国产新药降压灵,并应用于临床。这项成果是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项目之一,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她还领导一个科研小组首次以从国产剑麻废渣中提炼出的海可吉宁为原料,试制成功甾体抗炎新药泼尼松。这项工作改变了原来以薯蓣皂甙元为合成甾体激素主要原料的局面,为我国合成甾体药物的原料及剑麻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9年,黄量开始从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她指导并参加N-甲酰溶肉瘤素的合成,该药经试用发现对精原细胞瘤有显著的效果,于1964年通过鉴定并投产。N-甲酰溶肉瘤素是我国第一个鉴定和生产的抗癌新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 百拇医药
    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是从海南粗榧中分离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一种生物碱。为扩大药物来源,从1973年开始,在黄量指导下,利用该属植物中含量丰富但没有活性的三尖杉碱为原料,于1974年,首先半合成了三尖杉酯碱。该药已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单核细胞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红白血病等血液病。该成果获卫生部1980年二等甲级成果奖,也是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海南粗榧抗癌成分的研究”中重要成果之一。

    靛玉红为中药青黛中所含抗癌活性成分之一,是我国首先发现的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药物。黄量指导了靛玉红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其中新药“导靛甲”经临床试用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高于靛玉红,且毒性较低。

    早在70年代中期,黄量就和本所药理室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合作,开展对肿瘤预防药物的研究。维A类是以维生素A为母体的天然或合成衍生物,被认为是预防癌变的一类有希望的化合物。黄量指导了维A酸衍生物的合成,其中维胺酯经体内外试验表明有较好活性,且毒性较国外作为商品出售的13-顺式维A酸为低。维胺酯现已在临床应用于痤疮、口腔白斑、牛皮癣等的治疗及肿瘤预防。这项工作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加强对肿瘤病因的了解,她还从事过对霉变食品中致癌物新亚硝胺的化学鉴定,并亲自参加合成致癌物亚硝胺,以供病因学研究者进行试验。这项工作曾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并获1982年卫生部奖。, 百拇医药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