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堂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徐锦堂 (1929— )
徐锦堂,药用植物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在我国传统名贵中草药黄连、天麻及猪苓的栽培技术和理论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彻底扭转了这些药材长期紧缺的局面。
徐锦堂,1929年6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西省五台县。勤劳忠厚的父亲徐步青,原本是走街串乡为人锯碗钉秤的手艺人,靠此积攒了一点钱,并与别人合股经营了一个小织布厂,才使一家人生活得以温饱。1935年,徐锦堂在太原上小学,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一家人逃难到晋西的县。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考入晋山中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操劳过度,1944年,徐步青过早告别人世,这年徐锦堂才15岁。为一家生计,他被迫缀学而去种地、赶脚、种菜。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家人回到太原。强烈的求学欲望,使徐锦堂在生活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考入公费的太原中学进修班。但是,仅两年又为生活所迫再度失学,靠卖苦力维持一家生活。1949年,太原解放,徐锦堂考入山西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改为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他十分珍惜国家给他的学习机后者被评为国家二等发明奖。以后,他的“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的发现及其应用”,获卫生部甲等奖,并由此揭开了天麻生长的全部秘密。
, 百拇医药
70年代中期,徐锦堂又开始了重要中草药“猪苓”的栽培研究。1990年,“猪苓半野生栽培研究”通过专家鉴定,并受到高度评价。
几十年来,徐锦堂教授深入生产第一线,用辛劳的汗水与智慧,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也为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党和国家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党中央提出“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战略方针的今天,徐锦堂所走的科研之路特别值得倡导和发扬光大。
吃尽黄连苦中苦 造福中华亿万人 黄连是一种重要的常用中药,在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大约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开始人工栽培黄连。几百年来,各地一直沿袭毁林搭棚栽连的方法。这种植物属高山荫生植物,它喜湿润气候,需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但又惧怕阳光的直射,所以人们在黄连田间用木材支起人工棚,制造一种荫蔽环境。然而,这种种植方式需要砍伐大量林木,因为每种一亩黄连,需要10立方米木材,大约要砍伐3亩森林。从四川到湖北数百里的黄连产区,徐锦堂都见到因栽黄连而造成荒山秃岭的惨状,生态的严重破坏,又反过来威胁黄连生产,使黄连生产萎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58年,他与另一同志赴陕西、四川、湖北的黄连产区调查黄连生产情况后,痛心疾首地说:不改变传统的栽连方式,黄连生产将陷入绝境!回京后,徐锦堂毅然向领导请缨:“为改变黄连生产局面,请派我去黄连产区。”1959年初,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 http://www.100md.com
黄连产区一般都在海拔1700左右的高山区,长年阴雨连绵,山高路险。1959年春,徐锦堂开始在四川省石柱县黄水坝农场和湖北省利川县福宝山药材场建立了长期的试验基地。为了改革黄连传统种植方法,他吃了比黄连还苦得多的苦。
试验点两地相距170余里山路,中间隔着3座海拔1500米到1800米的高山和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如果绕道乘车坐船,往返一趟要10来天。为了节省时间,他宁肯翻山越岭,步行往返。开始走3天,以后2天,后来竟朝发夕至,连常走山路的老药农都称他为“飞毛腿”。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年秋天,福宝山药材场不论干部还是工人,每月口粮陡然降至7.5公斤,只好以野菜充饥。徐锦堂的口粮未减,他把每月16公斤粮票全交到食堂,与工人共渡难关。严重的困难,使福宝山药材场900多人中有390多人下了山。而徐锦堂像一只候鸟,依然春来冬去,整整8年。他还兼任了福宝山药材场农中教师、总场技术指导、一分场技术员。他用行动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 http://www.100md.com
“黄连在人工栽连前就野生于森林,是否让它重返自然,在森林中生长呢?”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场领导支持。他与场里派来的老周师傅,怀揣饭团,手持砍刀,进了深山老林,选了一片一亩多大的森林试验田。黄连栽上不久苗长出来了,比棚栽毫不逊色。这一破天荒之举,吸引了许多人参观。但一些老药农却说:林间栽连好是好,谁敢保证下大雨不会冲死黄连,要晓得棚高过5尺都要淋死黄连哩!1960年7月18日夜晚,一场暴雨由天而降,一夜雨量达152.4毫米。电闪雷鸣把徐锦堂从梦中惊醒。暴雨下的黄连怎么样了?天刚蒙蒙亮,他就来到试验田,他惊喜地发现大部分黄连安然无恙。为了探个究竟,他蹲在试验田树林中细心观察。1小时、2小时过去了,雨水淋透了他的衣衫,冻得他直哆嗦。终于,黄连在林下淋不死的秘密被揭开了:下雨时会有风,有风树叶就要摆动,雨点是经过树叶四处飞溅漂洒到黄连上的。而固定的棚架,雨水顺树枝集中到一点下落,棚子越高,雨水下落的加速度就越大,因此,棚高过5尺就可能淋死黄连。以后,徐锦堂对山坡的坡度、树林的密度仔细观察,终于在黄连的栽培方式上完成了一次重大改革。1962年,除林间栽连成功外,徐锦堂完成的简易棚栽法、黄连种子湿沙棚贮方法、黄连精细育苗等研究也都取得喜人的成效。
, 百拇医药
然而,他望着一片片被剃光了头的秃山,被雨水冲刷而日益贫瘠的土地,心情十分沉重。“能不能让黄连大发展,再使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呢?”此举并非易事。若先栽树,即使速生林也要十年八年才能为黄连遮荫,这势必误两茬黄连。他日思夜想,废寝忘食。没过多久,徐锦堂巧妙地设计出了一种植物伴栽的方法。他利用玉米叶定向生长的特点,播种时把种子方向摆好,叶子方向就会按人的意志生长了。经过反复试验,一种前所未有的栽连方法成功了。从此,毁林搭棚栽连的传统方式宣告结束,并可一举获得药、林、粮三丰收。这一成果在湖北、四川等黄连产区推广后,缓解了全国黄连生产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对生态平衡的贡献是难以估计的。据湖北省恩施地区特产局对1982年黄连生产的统计,运用此项技术,年节省木材73000立方米,生产木材8760立方米,全年增收节支经费达1800多万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