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编号:213992
黄竹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黄竹斋

     黄竹斋 (1886—1960)

    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诊疗工作中,独具匠心,尤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黄竹斋,名谦,又名维翰,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祖籍陕西临潼,1886年7月13日生于长安(今西安市),在贫困中度过童年。因无力入学,14岁即随父以打铁为生。冶炼之暇刻苦自学,苦读经史、数理知识,尤喜中医。他聪颖过人,肯下苦功,弱冠时即能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1907年就写出《三阳三阴提纲》,对仲景学说提出自己的见解。25岁时在陕参加辛亥革命,师从临潼王敬如襄办军需。其后随同王敬如等创办“日新学社”,编印《日新丛刊》;并问学于著名学者张果斋、牛兆濂等,研读我国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且探讨西方卢梭、柏拉图、达尔文等之学说。对中医学术更矢志钻研,尊崇仲景学说,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任陕西红十字会附设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河南国民二军胡景翼部医官、陕西省天文馆馆长、陕西省国学讲习馆副馆长等。他“壮岁虽有志学问”,但“迫于生计,作工养亲”,直到“四旬以后克专心致力学业”,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集注》(1923)、《针灸经穴图考》(1924)、《医圣张仲景传》(1924)等医著,还写了《五纪衍义》、《佛学考辨》、《修历刍言》等著作。1929年他对南京国民政府歧视并妄图消灭中医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积极参加抗争工作。在全国中医药界一致抗议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取消其废止中医的决定,并成立了中央国医馆。1933年他被聘为中央国医馆理事兼编审委员,参加了统一病名等审查工作。1937年他被聘任为卫生署中医委员会委员。1935—1937年在中央国医馆和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几次会议上,黄竹斋先后提出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等深有见地的议案。这些提案当时虽未能实现,但却反映了他主张突出中医特色,吸取现代科学成就,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等学术思想。在此期间,他出版或再版了《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书。发行后受到高度赞誉。1935年春,黄竹斋将罗哲初保存之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及白云阁藏本《难经》亲手各抄一遍研读。他对这些新发现的版本非常重视。南京为日军侵占后,带抄本返陕,获爱国将领张钫资助,于1939年以木刻版印行公世。1937年夏,他应针灸学家承澹盦邀请,去无锡中国针灸专门学校讲学,并将白云阁藏本《难经》刊登于该校《针灸杂志》上,因抗战爆发,只登三期中辍。黄竹斋基于爱国之情,又在中医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设立中医伤科医院、举办中医伤科训练班、分赴战区参加战场救护工作等提案。1938—1939年他还为筹办西安中医救济医院和陕西特效中药制药厂四处奔走。1943年曾被推举为西京中医专科学校校长。但这些事业都因得不到当时政府支持而夭折。
, http://www.100md.com
    1940年后黄竹斋因不满当时政治之黑暗,愤然归隐于长安樊川,从事著述及诊疗。1945年他撰成《周易会通》、《老子道德经会通》、《白云阁藏本难经会通》,修订《孙真人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根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18卷,凡70万言,购旧石印机自印,于1948年行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竹斋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人民卫生工作,被选为长安县人民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1954年被聘任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赴京,受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后并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年近古稀,仍十分勤奋。一生著述多达50余种,涉及中医药理论、临床各科和医史文献,以及哲学、天文、数学等领域,其中以《伤寒论》研究造诣尤深。他对工作一贯积极负责,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受到大家尊敬,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黄竹斋关心体贴患者,辨证施治精当,善于针药并用,一生救治了许多疑难重危病人,对中风、偏瘫之疾尤为擅长,博得国内外患者的爱戴和赞誉。《中医杂志》和《光明日报》均报道过他的事迹。他治愈国际友人半身不遂的消息,在前民主德国报刊上登载并受称赞。
, 百拇医药
    阐发仲景《伤寒论》 力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说 黄竹斋一生潜心研究伤寒之学。他的契友赵玉玺说他“其精神专注,最有志趣者,厥维医道;其于医道探讨无厌者,厥维仲景之书”。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成绩卓著。

    黄竹斋年轻时正值西洋医学大量传入,中西医汇通思想方兴未艾。他在精读中医典籍的同时,还博涉合信氏等西医著作及唐容川等主张中西医汇通的著作,开阔了眼界。他虽为仲景著作所倾倒,但怀疑各家注解有误,指出:《伤寒杂病论》,“自晋迄今注者无虑百十家”,然“余自弱冠读《伤寒论》,观诸家所注,即疑其不是仲景本意。迨后见西哲生理学术,以人身器质功用分为三系统,于是恍然觉悟。乃撰《三阳三阴提纲》六篇”。此后他将这一研究工作继续深入。“民国三年,尝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合为一帙,摭近世西哲生理学说,……撰成《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嗣后又撰成《伤寒杂病论集注》;见桂林古本后,发现该本内容较宋本多三分之一,且纠正民国以来所发现的其他版本错讹之处甚多,于是不遗余力,又取各种版本相互校勘,补缺正讹,采中外数百医家巨著之精华,条分缕析,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一书。他在这些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即仲景所称的三阳三阴不同于《素问·热论》之说。认为“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定义,是将人身部位、质体分为六纲,而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术语识之。三阳标识其部位,三阴标识其质体。立此六经以名篇,而辨其病证治法焉”。他试图以中医理论联系现代生理学说探讨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如谓:“太阳者,躯壳表面部位之术语,凡六淫之邪从皮肤中人而病者,其治法皆可求之太阳篇也”。总之,他认为要深入体会仲景以六经钤百病之义旨。掌握了三阳三阴这个界说,整个伤寒论便可迎刃而解。, http://www.100md.com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