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重视湿邪为病,惯用除湿胃苓汤 赵炳南生前常谓:“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仔细体会,却能悟出不少道理来。湿疹,按其性质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两期在临床上均有较明显的湿象。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治疗上,他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泡、渗出、糜烂等情况下,仍用治湿之法。对此,他曾论:“正是因为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在治湿疹时,多采用健脾祛湿之法,善用薏仁、云苓皮、扁豆、苍术、白术等药物。他认为选用健脾祛湿之品是符合扶正祛邪原则的。当然,他也认为当利则利,因此,车前子、猪苓、防己、泽泻、萆薢等利湿之品亦常使用。
重视调和阴阳,常用四藤配伍在晚年的最后10年中,赵炳南的整体治疗观在临床工作中,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来。他认为既然包括皮肤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的发生都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的结果,那么整体调节就理所当然地显得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慢性疾患尤为适用。他曾说:“阴阳失调者,其脉象当是寸关弦滑,双尺沉细,上火下寒之体者则多见”。在他晚年治疗多种疾病的处方中,经常出现“四藤”,即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和勾藤。曾有人询问他“四藤”何以调和阴阳?他笑答:“乃经验之谈也”。
, 百拇医药
衷中参西,各取所长 赵炳南自13岁从师学医,对病人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一切为病人着想,我对医术无门户之见,对中西医两种医学,我一向主张取长补短”。事实也是这样,他在早年设馆行医时,就结识了很多知名的西医朋友,如方石珊、何显名等(都是当时有名望的西医专家),经常同他们切磋医术,取长补短。他常讲:“医术是治病的工具和手段,不应有门户之见,应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在治疗一些危重病人时,他并不反对配合一些西药和西医检测手段,如对一些深部化脓性疾病、深部化脓,脓不得出,古代都是用中药蟾酥进行麻醉,以白降丹腐蚀破溃,使脓排出,但常有麻醉不彻底引起病人痛苦的事,所以在他晚年行医过程中,主张局部用普鲁卡因麻醉,说明他是不拘门户,一切从病人出发的。他非常拥护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他曾说:“我有很多中医徒弟,也有很多西医徒弟,你们要团结起来,共同进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振兴中医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赵恩道 钱文燕)
简历 1899年5月27日 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三里河村。
, 百拇医药
1905—1911年 就读于宛平县城内私塾学堂。
1912—1920年 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丁德恩学医。
1920—1926年 在北京西交民巷开办诊所行医。
1926—1951年 在北京西交民巷开办医馆,独自应诊并带徒。
1951—1956年 参加北京联合诊所行医。
1956-1972年 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皮外科主任,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
1972—1984年 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兼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
1984年7月 逝世于北京。, http://www.100md.com
重视调和阴阳,常用四藤配伍在晚年的最后10年中,赵炳南的整体治疗观在临床工作中,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来。他认为既然包括皮肤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的发生都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的结果,那么整体调节就理所当然地显得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慢性疾患尤为适用。他曾说:“阴阳失调者,其脉象当是寸关弦滑,双尺沉细,上火下寒之体者则多见”。在他晚年治疗多种疾病的处方中,经常出现“四藤”,即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和勾藤。曾有人询问他“四藤”何以调和阴阳?他笑答:“乃经验之谈也”。
, 百拇医药
衷中参西,各取所长 赵炳南自13岁从师学医,对病人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一切为病人着想,我对医术无门户之见,对中西医两种医学,我一向主张取长补短”。事实也是这样,他在早年设馆行医时,就结识了很多知名的西医朋友,如方石珊、何显名等(都是当时有名望的西医专家),经常同他们切磋医术,取长补短。他常讲:“医术是治病的工具和手段,不应有门户之见,应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在治疗一些危重病人时,他并不反对配合一些西药和西医检测手段,如对一些深部化脓性疾病、深部化脓,脓不得出,古代都是用中药蟾酥进行麻醉,以白降丹腐蚀破溃,使脓排出,但常有麻醉不彻底引起病人痛苦的事,所以在他晚年行医过程中,主张局部用普鲁卡因麻醉,说明他是不拘门户,一切从病人出发的。他非常拥护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他曾说:“我有很多中医徒弟,也有很多西医徒弟,你们要团结起来,共同进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振兴中医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赵恩道 钱文燕)
简历 1899年5月27日 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三里河村。
, 百拇医药
1905—1911年 就读于宛平县城内私塾学堂。
1912—1920年 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丁德恩学医。
1920—1926年 在北京西交民巷开办诊所行医。
1926—1951年 在北京西交民巷开办医馆,独自应诊并带徒。
1951—1956年 参加北京联合诊所行医。
1956-1972年 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皮外科主任,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
1972—1984年 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兼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
1984年7月 逝世于北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