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澄濂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因此,潘澄濂临证处方绝不拘泥于经方、时方之说,主张对证处方,灵活化裁。他曾治一湿温者,时值霉雨季节,因前医过用寒凉,身热不解,导致神识不清、不语、不欲食,安宫、至宝已遍服,未见奏效,面色暗晦,口唇色淡,身热不扬,体温38.8℃,神识朦胧,苔淡黄而腻,舌尖边微红,脉象弦缓,辨证为湿邪阻遏,蒙闭清窍,拟桂枝汤合二陈汤化裁,药用桂枝、炒白芍、竹沥半夏、菖蒲、郁金、获苓、陈皮、赤豆、藿香、银花、炙甘草以通阳宣闭,芳香化湿。二剂体温降至38℃,稍能认人,能作简单对答,苔转薄,脉弦缓,再以原方去赤豆,加豆卷、黑山栀。三剂后体温降为37.3℃,夜寐不安,躁烦心慌,悲伤欲哭,苔薄净,脉弦数,辨证为湿热久稽,心气损伤,神伤不宁,改用百合地黄汤合栀子甘草豉汤加淮小麦、太子参、茯神出入,调理半月而愈。据证选方,随证变通,每收良效。
临床经验丰富,肝病辨治尤有见地 潘澄濂主张将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阳明为主的热重于湿证和太阴为主的湿重于热证,用山栀、郁金、茵陈为基本方,热重于湿的,加黄柏、半枝莲或大黄清热利胆,湿重于热的,合胃苓汤燥湿健胃作为常规。他认为治疗该病初期以能迅速改善消化道症状为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一环,所以见苔黄腻或黄浊、脉弦滑的,常配合小陷胸汤,或加鸡金、麦芽以醒胃,明显地缩短了治疗周期。他特别重视对重型病症的救治,对消化道症状严重、黄疸迅速加深、精神疲乏、烦躁不宁、苔黄燥、脉滑数或细数的,虽起病仅三五日,就考虑到暴发型肝炎的可能,每能乘其未陷昏迷,急以基本方加黄连、黄柏、大黄以通涤胃肠热毒。对已出现狂躁,或伴出血倾向,苔黄燥,舌质红的,上方加神犀丹解毒凉血,以遏止病情恶化。
, http://www.100md.com
对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他主张抓住肝郁与脾困症征的主次而辨治。他说的肝郁主要是指表现为少阳证的一类病症,脾困,主要是指表现为太阴证的一类病症。他指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于肝郁易致瘀凝热化而伤阴,脾困易促使气阻湿滞而气虚,肝郁和脾困相互联系,互为影响。而由于个人体质、神经类型与机体反应性等差异,肝郁与脾困的程度亦各有其不同,所以辨别肝郁与脾困的主次是治疗该?墓丶凇?
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较长期异常,是临床常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改善肝功能的方法离不开辨证论治的法则。专凭化验报告是无从着手的,须从整体出发,与证同参。对谷氨酸转氨酶(即谷丙转氨酶)的增高,他常根据病情,辨别虚实寒热的属性,谓急性肝炎以属实属热居多,常规中加半枝莲、垂盆草、大青叶或板蓝根之类清热解毒药以降酶。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谷氨酸转氨酶的增高水平虽较急性期为低,但反复长期波动,惹人顾虑。见以脾困为主的肝脾失调证,于常规中加苍术、山药、萸肉以调理肝脾,使酶逐渐下降;见以肝郁瘀凝为主的阴虚证,于常规中加麦冬、杞子、丹参以养阴活血而降酶。这是对《内经》“甘缓”、“酸收”法则的灵活应用。
, 百拇医药
潘澄濂丰富的肝病治疗经验已输入电脑,建立了仿照他辨治的肝病电脑诊治程序,曾在浙江各地为数千位患者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施仁潮)
简历 1910年11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城西街。
1925年 毕业于上海南阳中学。
1929年 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30年 出版《伤寒论新解》。
1938—1947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教员
1947—1954年 任温州普安药局医务主任。
1958—1984年 任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 http://www.100md.com
1960—1966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
主要论著 1 潘澄濂.伤寒论新解.上海:大众书局,1935.
2 潘澄濂.研究“金匮要略”的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56,(试刊号):8—12.
3 潘澄濂.卫气营血在温热病学上的作用和意义.浙江中医杂志,1957,(2):53—54.
4 潘澄濂.伤寒论的概述.浙江中医杂志,1957,(3):137—139
5 潘澄濂.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9例的追踪观察.中医杂志,1964,(8):11.
6 潘澄濂.传染性肝炎病程中谷丙转氨酶增高中医治疗问题的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65,8(2):22—24.
, 百拇医药
7 潘澄濂.对肝硬化辨证和治疗的临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77,3(2):12—17.
8 潘澄濂.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浙江中医杂志,1977,3(6):4—7.
9 潘澄濂.传染性肝炎辨证和治疗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1):10—13.
10 潘澄濂.中医对消化性溃疡分型辨证和治疗.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8,(1):11—17.
11 潘澄濂.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新医药学杂志,1978,(6):2024.
12 潘澄濂.王孟英的医疗经验.浙江中医药,1979,5(1):911.
13 潘澄濂.紫血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三方的临床应用.浙江中医药,1979,5(7):259260., http://www.100md.com
临床经验丰富,肝病辨治尤有见地 潘澄濂主张将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阳明为主的热重于湿证和太阴为主的湿重于热证,用山栀、郁金、茵陈为基本方,热重于湿的,加黄柏、半枝莲或大黄清热利胆,湿重于热的,合胃苓汤燥湿健胃作为常规。他认为治疗该病初期以能迅速改善消化道症状为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一环,所以见苔黄腻或黄浊、脉弦滑的,常配合小陷胸汤,或加鸡金、麦芽以醒胃,明显地缩短了治疗周期。他特别重视对重型病症的救治,对消化道症状严重、黄疸迅速加深、精神疲乏、烦躁不宁、苔黄燥、脉滑数或细数的,虽起病仅三五日,就考虑到暴发型肝炎的可能,每能乘其未陷昏迷,急以基本方加黄连、黄柏、大黄以通涤胃肠热毒。对已出现狂躁,或伴出血倾向,苔黄燥,舌质红的,上方加神犀丹解毒凉血,以遏止病情恶化。
, http://www.100md.com
对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他主张抓住肝郁与脾困症征的主次而辨治。他说的肝郁主要是指表现为少阳证的一类病症,脾困,主要是指表现为太阴证的一类病症。他指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于肝郁易致瘀凝热化而伤阴,脾困易促使气阻湿滞而气虚,肝郁和脾困相互联系,互为影响。而由于个人体质、神经类型与机体反应性等差异,肝郁与脾困的程度亦各有其不同,所以辨别肝郁与脾困的主次是治疗该?墓丶凇?
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较长期异常,是临床常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改善肝功能的方法离不开辨证论治的法则。专凭化验报告是无从着手的,须从整体出发,与证同参。对谷氨酸转氨酶(即谷丙转氨酶)的增高,他常根据病情,辨别虚实寒热的属性,谓急性肝炎以属实属热居多,常规中加半枝莲、垂盆草、大青叶或板蓝根之类清热解毒药以降酶。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谷氨酸转氨酶的增高水平虽较急性期为低,但反复长期波动,惹人顾虑。见以脾困为主的肝脾失调证,于常规中加苍术、山药、萸肉以调理肝脾,使酶逐渐下降;见以肝郁瘀凝为主的阴虚证,于常规中加麦冬、杞子、丹参以养阴活血而降酶。这是对《内经》“甘缓”、“酸收”法则的灵活应用。
, 百拇医药
潘澄濂丰富的肝病治疗经验已输入电脑,建立了仿照他辨治的肝病电脑诊治程序,曾在浙江各地为数千位患者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施仁潮)
简历 1910年11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城西街。
1925年 毕业于上海南阳中学。
1929年 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30年 出版《伤寒论新解》。
1938—1947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教员
1947—1954年 任温州普安药局医务主任。
1958—1984年 任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 http://www.100md.com
1960—1966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
主要论著 1 潘澄濂.伤寒论新解.上海:大众书局,1935.
2 潘澄濂.研究“金匮要略”的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56,(试刊号):8—12.
3 潘澄濂.卫气营血在温热病学上的作用和意义.浙江中医杂志,1957,(2):53—54.
4 潘澄濂.伤寒论的概述.浙江中医杂志,1957,(3):137—139
5 潘澄濂.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9例的追踪观察.中医杂志,1964,(8):11.
6 潘澄濂.传染性肝炎病程中谷丙转氨酶增高中医治疗问题的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65,8(2):22—24.
, 百拇医药
7 潘澄濂.对肝硬化辨证和治疗的临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77,3(2):12—17.
8 潘澄濂.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浙江中医杂志,1977,3(6):4—7.
9 潘澄濂.传染性肝炎辨证和治疗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1):10—13.
10 潘澄濂.中医对消化性溃疡分型辨证和治疗.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8,(1):11—17.
11 潘澄濂.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新医药学杂志,1978,(6):2024.
12 潘澄濂.王孟英的医疗经验.浙江中医药,1979,5(1):911.
13 潘澄濂.紫血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三方的临床应用.浙江中医药,1979,5(7):2592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