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问题是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亟待整理。任应秋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医文献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医药文献书籍超过万种,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无论从传统应用,还是从现代医学的科学发展来看,对这些文献资料都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专家相继谢世,所剩无几,尤其是既具有中医知识又精通训诂学知识的专家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开诚布公地进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早在1964年,就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进行了补校,使这部长期以来鲜为人见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编了大型工具书《内经章句索引》,继而又主持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校刊,以及主编全国合作的《中医名著精华》, 大型类书《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有的因身体状况而未能完成。
, http://www.100md.com
弘扬仲景学术 促进中日交流 任应秋不独是研究《内经》的专家,而且对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极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学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学,为弘扬仲景之学,促进中日学术交流作出贡献。1980年应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之邀东渡日本,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为题,进行学术交流。鉴于日本汉方医学界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并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独具特色,任应秋此次日本之行还促成了1981年北京第一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1982年,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又召开了张仲景学术研讨会。全国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专家有300余人云集南阳,日本的两个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大会,任应秋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这些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对仲景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有一所明代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1959年,曾进行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坏。1976年以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修复此祠,任应秋对此举大力支持,多方呼吁,促成了1982年医圣祠第一期修复工程胜利竣工,使得首届仲景学说讨论会在医圣祠召开。1981年冬,为庆祝医圣祠重葺并张仲景研究会成立,任应秋以五言古诗纪念张仲景,表达了他对张仲景学术的重视与弘扬精神,诗云:
, 百拇医药
仲景医中圣,伤寒发宏论。上以疗君亲,下以救万姓。博采众方书,素难为龟镜。皇皇十六卷,言精而意蕴。三阴与三阳,平脉以辨证。三百九七法,足以概诸病。一百十二方,变化无穷尽。汉季兵燹多,文献遭蹂躏。江南秘不传,思邈抱怨恨。幸有王叔和,魏晋太医令。祖述大圣人,殷勤求古训。遗编赖以传,薪火续余烬。远被扶桑国,多纪善考证。矢志崇古方,明辨而笃信。庚申来南阳,宫墙仰万仞。乃见庙倾颓,满目荒凉甚。可钦诸地委,大力为整顿。鸠工以修葺,祠宇复幽峻。研究所建立,规划已订定。绝学赖以彰,循序而渐进。古义与新知,无一非学问。继承斯发扬,攀登勤为径。愿与诸君子,砥砺共驰骋。振兴中医学,且为万世庆。
这篇发自肺腑的诗文,由任应秋手书汉隸镌刻成碑,矗立在南阳市医圣祠群碑之中。
忠诚中医教育 培养中医人才 任应秋从事中医教育凡30年,受诲于其门下者数以千计。从50年代前期,就授课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到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中医学院执教于中医教学研究班,从一届又一届本科中医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到各家学说、内经、医学史、医古文4个专业的研究生的成长,他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 http://www.100md.com
数十年如一日,任应秋始终执教在第一线,先后主讲过医古文、内经和各家学说3门课程,讲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将古奥的中医理论传授给青年一代,深受学生的欢迎。1978年以后,他同时招收各家学说、内经、医古文、医学史4个专业的研究生,数年间先后培养了3批共10余人。他还是国内中医界为数不多能够指导两个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因病终未招收,尝以为憾。在其主持各家学说、医学史教研室工作期间,对于中青年教师严格要求,亲自随班听中青年教师讲课,亲手为他们逐字逐句修改讲稿,甚至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板书写字水平,要求他们每天写毛笔字,而且亲自批改。现在,他所培养的中年教师,有的已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晚年,他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等工作外,还在中医及学术界兼任很多工作,并积极抽时间承担校内学术讲座,校外学术报告及外地讲学等工作,以高龄之躯尽全力为培养中医人才默默奉献。1980年,为了圆满完成赴日本讲学的任务,在盛暑之季,挥汗伏案书写《中医基础理论六讲》8万余言,每日工作10余小时,终于使这一讲稿圆满完成。
任应秋对于学生,从来都是以诚相待,有问必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治学方法。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桃李满园尽芬芳,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其学生中有的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教授、主任医师,一大批已成为医疗,科研,教学骨干。, 百拇医药
, http://www.100md.com
弘扬仲景学术 促进中日交流 任应秋不独是研究《内经》的专家,而且对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极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学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学,为弘扬仲景之学,促进中日学术交流作出贡献。1980年应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之邀东渡日本,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为题,进行学术交流。鉴于日本汉方医学界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并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独具特色,任应秋此次日本之行还促成了1981年北京第一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1982年,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又召开了张仲景学术研讨会。全国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专家有300余人云集南阳,日本的两个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大会,任应秋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这些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对仲景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有一所明代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1959年,曾进行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坏。1976年以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修复此祠,任应秋对此举大力支持,多方呼吁,促成了1982年医圣祠第一期修复工程胜利竣工,使得首届仲景学说讨论会在医圣祠召开。1981年冬,为庆祝医圣祠重葺并张仲景研究会成立,任应秋以五言古诗纪念张仲景,表达了他对张仲景学术的重视与弘扬精神,诗云:
, 百拇医药
仲景医中圣,伤寒发宏论。上以疗君亲,下以救万姓。博采众方书,素难为龟镜。皇皇十六卷,言精而意蕴。三阴与三阳,平脉以辨证。三百九七法,足以概诸病。一百十二方,变化无穷尽。汉季兵燹多,文献遭蹂躏。江南秘不传,思邈抱怨恨。幸有王叔和,魏晋太医令。祖述大圣人,殷勤求古训。遗编赖以传,薪火续余烬。远被扶桑国,多纪善考证。矢志崇古方,明辨而笃信。庚申来南阳,宫墙仰万仞。乃见庙倾颓,满目荒凉甚。可钦诸地委,大力为整顿。鸠工以修葺,祠宇复幽峻。研究所建立,规划已订定。绝学赖以彰,循序而渐进。古义与新知,无一非学问。继承斯发扬,攀登勤为径。愿与诸君子,砥砺共驰骋。振兴中医学,且为万世庆。
这篇发自肺腑的诗文,由任应秋手书汉隸镌刻成碑,矗立在南阳市医圣祠群碑之中。
忠诚中医教育 培养中医人才 任应秋从事中医教育凡30年,受诲于其门下者数以千计。从50年代前期,就授课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到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中医学院执教于中医教学研究班,从一届又一届本科中医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到各家学说、内经、医学史、医古文4个专业的研究生的成长,他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 http://www.100md.com
数十年如一日,任应秋始终执教在第一线,先后主讲过医古文、内经和各家学说3门课程,讲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将古奥的中医理论传授给青年一代,深受学生的欢迎。1978年以后,他同时招收各家学说、内经、医古文、医学史4个专业的研究生,数年间先后培养了3批共10余人。他还是国内中医界为数不多能够指导两个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因病终未招收,尝以为憾。在其主持各家学说、医学史教研室工作期间,对于中青年教师严格要求,亲自随班听中青年教师讲课,亲手为他们逐字逐句修改讲稿,甚至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板书写字水平,要求他们每天写毛笔字,而且亲自批改。现在,他所培养的中年教师,有的已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晚年,他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等工作外,还在中医及学术界兼任很多工作,并积极抽时间承担校内学术讲座,校外学术报告及外地讲学等工作,以高龄之躯尽全力为培养中医人才默默奉献。1980年,为了圆满完成赴日本讲学的任务,在盛暑之季,挥汗伏案书写《中医基础理论六讲》8万余言,每日工作10余小时,终于使这一讲稿圆满完成。
任应秋对于学生,从来都是以诚相待,有问必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治学方法。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桃李满园尽芬芳,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其学生中有的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教授、主任医师,一大批已成为医疗,科研,教学骨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