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高超的医术 高尚的品德 任应秋不仅中医理论造诣精深,而且医术精湛,临床治病既善用经方,时方,又灵活变通,并创立新方,兼取众家临床经验之长。如1975年山西省某军区干部卢某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手术后腹泻不止,少则一日七八次,多则一日10余次,多方求治,屡服中西药物无效,经年未愈。先生诊之,处以赤石脂禹余粮汤加缩砂仁、石榴皮,药仅4味,服4剂而泻止。或问何以速效,答曰:“《伤寒论》有云: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患者腹泻得于手术后,所伤在肠,是肠气不能固涩,正合利在下焦之候。故用赤石脂,禹余粮固涩肠气,加缩砂仁、石榴皮以助之。此先圣之成法,余别无新义”。以此可知其运用经方之妙,没有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是难以尽快取效的。
又一黄姓女青年,年21岁,自6岁因病高烧之后,即患尿急频失禁,缠绵15个春秋,服多种西药罔效。任应秋诊其脉沉细有力,询问其症口渴喜冷饮,溲黄有热感,察其舌正赤无苔,检其前所用之方多为补益固涩之品,遂断为肾虚热郁之候,前服补益固涩之剂误之久矣。立方黄柏4钱,知母6钱,肉桂5分,连服6剂,小便已能自己控制,惟仍有急迫感,继服6剂即完全恢复正常。15年之痼疾,竟愈于旬日之间。或问:“既云热郁为病,何用辛热之肉桂。任应秋解释说:“《内经》云:‘通因通用,热因热用’,此之谓也”。如此之病,足以证明其对中医理论之纯熟,认证之准确,用药之灵活。
, http://www.100md.com
中风乃常见的难治之证,任应秋对于中风从阴阳两方面辨别,认为中风证有阴虚与阳虚两大证型,据此自制豨莶至阴汤以治阴虚中风,豨莶至阳汤以治阳虚中风,临床用之甚效。
任应秋为中医理论与临床,为中医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光明磊落,虽历经坎坷磨难,仍坦率直言,为事业奋斗。1960年他与几位中医专家上书卫生部,对改进中医院校的教学提出中肯意见,即有名的“五老上书”,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倍受迫害。但是“文化大革命”10年过去之后,他又为抢救中医、改进教学大声疾呼,直率进言,这不仅反映了其无私无畏的品格,而且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出他对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任应秋敢于解剖自己,对自己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其学术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而言,前半生推崇陆渊雷,追求科学化,为中医学的发展而探索。自从“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确定后,则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医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于这一历史过程,他十分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其晚年编辑《任应秋论医集》时,诚恳地在自述中说:“就所存者,略为审视,前一时期多无保留价值,后期作品,仅选其中颇有一得之见者,编辑成册,命曰《论医集》”。并自我反思说:“即治学无论怎样勤奋,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得不到好的结果。我在50余年中,勤奋一生,而先后效果迥然不同,至今犹值得我深思”。
, 百拇医药
任应秋一生治学不倦,为中医事业发展而献身。愈到晚年,其报国之心愈切,曾赋诗云:“报国日已短,爱国情倍切,欲使百废兴,惟有争朝夕”。又曾作联语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四化艰巨,决心勇往直前”。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写下“自强不息”以自勉。先生终因积劳成疾,志未酬身先去。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将自己一生积存的5000余册书全部献给北京中医学院,为此,学院建立了“任应秋献书陈列室”以志纪念。其夫人聂荣秀遵遗嘱,将捐书奖金3万元献给学院建立了任应秋基金会,以奖励在中医学中学有所成者。
(作者:鲁兆麟)
简历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1931—1934年 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
1936—1938年 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
, http://www.100md.com
1938—1942年 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
1941—1949年 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
1946—1949年 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52—1954年 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
1954—1957年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
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理论研究社社长。
1984年11月17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 百拇医药
2 任应秋.金匮要略语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3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宋元明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4 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5 任应秋点校.医学启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6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医专业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 任应秋.如何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8 任应秋.运气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http://www.100md.com
又一黄姓女青年,年21岁,自6岁因病高烧之后,即患尿急频失禁,缠绵15个春秋,服多种西药罔效。任应秋诊其脉沉细有力,询问其症口渴喜冷饮,溲黄有热感,察其舌正赤无苔,检其前所用之方多为补益固涩之品,遂断为肾虚热郁之候,前服补益固涩之剂误之久矣。立方黄柏4钱,知母6钱,肉桂5分,连服6剂,小便已能自己控制,惟仍有急迫感,继服6剂即完全恢复正常。15年之痼疾,竟愈于旬日之间。或问:“既云热郁为病,何用辛热之肉桂。任应秋解释说:“《内经》云:‘通因通用,热因热用’,此之谓也”。如此之病,足以证明其对中医理论之纯熟,认证之准确,用药之灵活。
, http://www.100md.com
中风乃常见的难治之证,任应秋对于中风从阴阳两方面辨别,认为中风证有阴虚与阳虚两大证型,据此自制豨莶至阴汤以治阴虚中风,豨莶至阳汤以治阳虚中风,临床用之甚效。
任应秋为中医理论与临床,为中医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光明磊落,虽历经坎坷磨难,仍坦率直言,为事业奋斗。1960年他与几位中医专家上书卫生部,对改进中医院校的教学提出中肯意见,即有名的“五老上书”,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倍受迫害。但是“文化大革命”10年过去之后,他又为抢救中医、改进教学大声疾呼,直率进言,这不仅反映了其无私无畏的品格,而且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出他对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任应秋敢于解剖自己,对自己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其学术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而言,前半生推崇陆渊雷,追求科学化,为中医学的发展而探索。自从“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确定后,则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医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于这一历史过程,他十分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其晚年编辑《任应秋论医集》时,诚恳地在自述中说:“就所存者,略为审视,前一时期多无保留价值,后期作品,仅选其中颇有一得之见者,编辑成册,命曰《论医集》”。并自我反思说:“即治学无论怎样勤奋,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得不到好的结果。我在50余年中,勤奋一生,而先后效果迥然不同,至今犹值得我深思”。
, 百拇医药
任应秋一生治学不倦,为中医事业发展而献身。愈到晚年,其报国之心愈切,曾赋诗云:“报国日已短,爱国情倍切,欲使百废兴,惟有争朝夕”。又曾作联语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四化艰巨,决心勇往直前”。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写下“自强不息”以自勉。先生终因积劳成疾,志未酬身先去。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将自己一生积存的5000余册书全部献给北京中医学院,为此,学院建立了“任应秋献书陈列室”以志纪念。其夫人聂荣秀遵遗嘱,将捐书奖金3万元献给学院建立了任应秋基金会,以奖励在中医学中学有所成者。
(作者:鲁兆麟)
简历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1931—1934年 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
1936—1938年 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
, http://www.100md.com
1938—1942年 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
1941—1949年 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
1946—1949年 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52—1954年 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
1954—1957年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
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理论研究社社长。
1984年11月17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 百拇医药
2 任应秋.金匮要略语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3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宋元明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4 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5 任应秋点校.医学启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6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医专业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 任应秋.如何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8 任应秋.运气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