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60年代初,广州中医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联合进行脾胃学说的研究,根据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内因脾胃为主论”,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关系的研究。邓铁涛是研究组的主要领导成员。他们对婴儿消化不良和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进行治疗和实验观察,发现消化不良病儿经健脾施治后,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增加0.5~1.5倍,吞噬指数提高0.2~16.7倍,取得了“健脾与免疫功能的加强紧密相连”的临床与实验资料。另外,他们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理论作指导,治疗了162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从而认识到本病不单在肝,更重要的是在脾,提出了着重治脾,兼治肝肾的治疗原则。并撰写了《脾旺不易受病》的学术论文,提出了脾旺与免疫功能的正常有一定联系的学术观点。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还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了不少急腹症的患者,总结出采用攻下、针灸等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蛔虫团梗阻、胆石症、胆囊炎等急症的治疗经验。为中医药能治疗急腹症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 http://www.100md.com
70年代,邓铁涛在医疗教学中,更感到脾胃学说有极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值得倡导与研究。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就其研究心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在广东中医学会的学术会上发表的《略论脾胃学说》,其文以生理、病理及治疗为主线,对《内经》、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等有关脾胃学说上的论述加以整理、归纳,并结合临床体会阐述了个人的认识与评介,对脾胃学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概括。指出脾胃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内分泌、免疫以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并对“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见证的范围相当广泛的疾病。
邓铁涛的上述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他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而且对西医学中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他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80年代,邓铁涛以“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为科研题组织课题组上报卫生部,于1986年10月经卫生部中医司批准,定为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4年努力,提出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的学术观点,总结出其辨证论治规律,使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系统化、规律化。用这些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治疗252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8.8%的疗效,并进行了与激素治疗对照共94例,两组疗效无差异,但无激素之不良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 http://www.100md.com
痰与瘀的探讨邓铁涛长于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等,且多采用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这是经过对痰瘀理论的探讨摸索总结出来的。以治冠心病为例,现代许多医家都认为血瘀为患,采用活血祛瘀治法,这也不错;但在南方,邓铁涛却发现临床中属血瘀证的并不多见,而属气虚痰浊型的往往屡见不鲜,运用祛瘀法取效不大,而用益气除痰法多能应验。他未囿于别人的认识与经验,提出痰与瘀之间的关系如何?活血祛瘀对南方冠心病人能否普遍适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一再研究《金匮要略·胸痹篇》,并从1975年起参加冠心病专科门诊,对数百例冠心病人作临床调查与治疗。认为广东人身体素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故冠心病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气虚的表现是:舌质胖嫩,舌边有齿印,脉细或虚大,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痰浊的表现有:舌苔浊(尤以舌根部苔浊),脉滑或弦,肢体困倦,胸膺痛或有压迫感。邓铁涛基于多年的临床体会,提出了“痰瘀相关”的见解,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这一理论在临床应用取得疗效之后,他又指导研究生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进行探索,从实验室的数据初步得到证实。他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益气”他喜用广东草药五指毛桃根,又名南芪,益气而不伤阴,为首选佳品;痰瘀相关,配以鸡血藤行血养血;除痰基本方为竹茹、枳壳、橘红、胆星、党参、获苓 、甘草;气阴不足者再合生脉散;确有血瘀者用丹参、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邓铁涛对冠心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丰富了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法。
, http://www.100md.com
致力于中医急诊术的研究在过去,中医私人开业,抢救病人多在家庭病床进行。当西医院迅速发展后,危重病人都送入了医院急诊室,中医治疗急症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邓铁涛认为,中医治疗急症有许多散在的宝贵经验,问题是未有加以系统总结,使之成为有效常规。早在50年代初,邓铁涛便对急腹症之一的阑尾炎运用针灸、中药及外敷法进行综合性治疗,使阑尾炎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他于1956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此文从历史文献、中医理论及临床验证等方面阐明中医能治疗阑尾炎,打破西医主张阑尾炎在24小时内施行外科手术把阑尾截除的定论。60年代初,他在中医学院和157医院联合搞科研之时,参与了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使不少病人转危为安。特别是在急腹症上,如对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胆囊炎、胆石症、尿路结石、肠套叠、蛔虫团梗阻等急症,摸索并总结出不少中医中药的救治法和经验。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对急性痛证,他研制成功的“五灵止痛散”,临床上可用于气滞、血瘀、邪闭等各种痛证,并于1984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现已由药厂投产。对昏迷病人,邓铁涛以“心主神明”,“舌乃心之苗”为据,首创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点舌法,据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口腔秽臭辟除,对帮助昏迷患者复苏起到重要作用(治例包括高热、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等昏迷患者),不失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创新手段。邓铁涛在抢救危重病证,如高热、大出血、心衰、休克、尿毒症等,积累了不少经验,口服药物力求少而精,灌肠用药则峻而猛,内外治法兼施并举。他于1983年2月发表了《中医急诊术必须抢救》一文,为抢救中医急诊术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百拇医药
, http://www.100md.com
70年代,邓铁涛在医疗教学中,更感到脾胃学说有极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值得倡导与研究。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就其研究心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在广东中医学会的学术会上发表的《略论脾胃学说》,其文以生理、病理及治疗为主线,对《内经》、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等有关脾胃学说上的论述加以整理、归纳,并结合临床体会阐述了个人的认识与评介,对脾胃学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概括。指出脾胃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内分泌、免疫以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并对“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见证的范围相当广泛的疾病。
邓铁涛的上述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他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而且对西医学中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他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80年代,邓铁涛以“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为科研题组织课题组上报卫生部,于1986年10月经卫生部中医司批准,定为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4年努力,提出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的学术观点,总结出其辨证论治规律,使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系统化、规律化。用这些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治疗252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8.8%的疗效,并进行了与激素治疗对照共94例,两组疗效无差异,但无激素之不良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 http://www.100md.com
痰与瘀的探讨邓铁涛长于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等,且多采用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这是经过对痰瘀理论的探讨摸索总结出来的。以治冠心病为例,现代许多医家都认为血瘀为患,采用活血祛瘀治法,这也不错;但在南方,邓铁涛却发现临床中属血瘀证的并不多见,而属气虚痰浊型的往往屡见不鲜,运用祛瘀法取效不大,而用益气除痰法多能应验。他未囿于别人的认识与经验,提出痰与瘀之间的关系如何?活血祛瘀对南方冠心病人能否普遍适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一再研究《金匮要略·胸痹篇》,并从1975年起参加冠心病专科门诊,对数百例冠心病人作临床调查与治疗。认为广东人身体素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故冠心病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气虚的表现是:舌质胖嫩,舌边有齿印,脉细或虚大,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痰浊的表现有:舌苔浊(尤以舌根部苔浊),脉滑或弦,肢体困倦,胸膺痛或有压迫感。邓铁涛基于多年的临床体会,提出了“痰瘀相关”的见解,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这一理论在临床应用取得疗效之后,他又指导研究生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进行探索,从实验室的数据初步得到证实。他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益气”他喜用广东草药五指毛桃根,又名南芪,益气而不伤阴,为首选佳品;痰瘀相关,配以鸡血藤行血养血;除痰基本方为竹茹、枳壳、橘红、胆星、党参、获苓 、甘草;气阴不足者再合生脉散;确有血瘀者用丹参、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邓铁涛对冠心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丰富了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法。
, http://www.100md.com
致力于中医急诊术的研究在过去,中医私人开业,抢救病人多在家庭病床进行。当西医院迅速发展后,危重病人都送入了医院急诊室,中医治疗急症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邓铁涛认为,中医治疗急症有许多散在的宝贵经验,问题是未有加以系统总结,使之成为有效常规。早在50年代初,邓铁涛便对急腹症之一的阑尾炎运用针灸、中药及外敷法进行综合性治疗,使阑尾炎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他于1956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此文从历史文献、中医理论及临床验证等方面阐明中医能治疗阑尾炎,打破西医主张阑尾炎在24小时内施行外科手术把阑尾截除的定论。60年代初,他在中医学院和157医院联合搞科研之时,参与了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使不少病人转危为安。特别是在急腹症上,如对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胆囊炎、胆石症、尿路结石、肠套叠、蛔虫团梗阻等急症,摸索并总结出不少中医中药的救治法和经验。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对急性痛证,他研制成功的“五灵止痛散”,临床上可用于气滞、血瘀、邪闭等各种痛证,并于1984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现已由药厂投产。对昏迷病人,邓铁涛以“心主神明”,“舌乃心之苗”为据,首创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点舌法,据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口腔秽臭辟除,对帮助昏迷患者复苏起到重要作用(治例包括高热、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等昏迷患者),不失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创新手段。邓铁涛在抢救危重病证,如高热、大出血、心衰、休克、尿毒症等,积累了不少经验,口服药物力求少而精,灌肠用药则峻而猛,内外治法兼施并举。他于1983年2月发表了《中医急诊术必须抢救》一文,为抢救中医急诊术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