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编号:214083
黄星垣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1980年1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中医理论研究会,会上他宣读了题为《扬长补短,推陈出新》的论文,对当前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具有新见的评论,论文指出,“扬长”,重点是发扬中医独特理论体系之长,办法则是借鉴历史成功的经验,大力改进研究工作;“补短”,迫切需要改变中医诊治手段落后现状之短,办法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知识,将中医的诊断治疗技术,迅速革新和改进;“推陈”,就是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上的老框框,办法是实事求是,探索能大力促进中医理论发展的科研方法;“出新”,就是在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上,鼓励标新立异,办法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集中力量,深入研究。他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从事中医急症临床治疗研究的改进和提高;一方面着手《实用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内科急症证治》两本著作的编撰。由于急症治疗研究任务繁重,风险较大,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安全和顺利完成,他坚持深入临床和一般医生一样,参加值24小时负责制的急症班,住在医院内,坚持对重危急症日夜查房和巡诊,且挤出几乎是全部假日及大部晚上时间,整理和撰写研究资料,这样持续6年,终于在1985年由他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内科急症证治》两书均正式出版发行。此后1987年、1988年和1990年还相继主编出版了《中医急症大成》、《温热求新》和《中医药临床科研指南》。在80年代的10年间,他还先后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温病卫气营血研究概况》、《内科急症中西医结合成就》和《多学科、多途径开展中医科学研究》等70篇论文,对中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 http://www.100md.com
    他在开展中医急症治疗研究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人才、科技和基地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才培育尤为重要。所以从80年代初期他就着手科技人员的培育。他们培训的原则是“联合”和“配套”,培训的办法则是从实践中学习与办班相结合。所谓“联合”,即培训的急症技术队伍,包括临床医生、中药制剂、基础实验各方面的人才;“配套”,即临床、药物和基础配套的梯队。培训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编写出《中医内科急症》和《中医内科急症剂型改进》等著作,把传统的理论经验与近代研究进展结合起来,把概念的原则与具体有效经验结合起来,收效较好。从1982年起,受卫生部中医司委托,开办全国中医急症和药物剂改班共15期,培训中高级科技骨干近千名,来自21个省市的学员,结业返回单位后,相继开展了中医急症的临床和药物研究。

    对完善中医的辨证论治形式和病证命名规范提出了刍议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华,欲图振兴中医学术,如果在辨证论治的形式和应用方面,没有相应地充实和完善,很难设想能在学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传统的辨证论治形式,仅凭医生感观直觉的四诊,则难以作出确切的辨证,提出合理的治疗,因此必须探讨充实和完善辨证论治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从1985年起,黄星垣在《加强中医辨证论治形式和应用的研究》、《古为今用和用以扬古的探索》和《中医临床科研选题的思路》等专论中,把辨证论治新形式概括为:①以改善阳性传统脉症为主要宏观指标的“证候辨证”;②以恢复经现代诊断示为功能障碍的“功能辨证”;③以转化理化检测指标异常的“微观辨证”;④并发症辨证;⑤急救辨证等5种应用形式。同时提出,只有把选准中医专长的病科和领域,集中科技技术力量,开发研制具有专效的系列新制剂,总结出有效的新疗法等作为有力措施,才有可能实现临床疗效上的突破。
, 百拇医药
    对中医病症规范的研讨,黄星垣在《中医病证命名规范刍议》和《中医病证规范的层次和框架》中指出,中医的病名和证候,是临床辨证两个特有的诊断层次,一方面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通过“证”的形式表现于临床,所以“证”是反映疾病某一病程阶段性的临床诊断;另一方面,“病”又是“证”的综合和反映全病程综合诊断。规范中医的病名和证候,则应将反映传统理论体系的连续性、反映有效指导临床的实用性、反映当代学术成就的进展性作为基本原则,按中医不同的临床分科和病理特点,分类列病列证。且每一病名诊断规范应具有定义、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现代诊断参考、鉴别诊断、分证、现代功能障碍分级及预后;每一证候诊断规范应包括:辨证的整体定性,宏观定位,主症及兼症,脉症合参。这一病证规范刍议,符合“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要求,对丰富和完善中医辨证论治的形式和应用,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黄晓苏 黄晓岸)

    简历 1921年7月10日 出生于四川省峨嵋县。

    1948年 毕业于上海原国防医学院大学部医本科。

    1958—1961年 参加第二届重庆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1979年 至今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1981年 至今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1982—1989年 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主要论著,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