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潮
钱潮 (1896~1994)
钱潮,中国儿科专家及寄生虫病学专家。自1959年起钻研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于1961年在世界上首次报告以阿托品为重点的综合施治对中毒型菌痢的疗效。他又从事莨菪类药和微循环障碍学说的研究,并将阿托品疗法进而推广用于各种感染性休克,取得明显效果。
钱潮,字君胥,浙江杭州人。1896年11月20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招宝堂。其父一生以教书为业,相信新学,曾创用白话文编写中学语文和历史教材。钱潮15岁那年,长兄患病发热不退(现在看来系患伤寒),庸医误投泻剂以退热,服药后即大泻不止,终于肠出血而死。当时他即认为庸医杀人不见血,而良医则能救人生命,所以,从那时起,即立志学医。
1912年6月,钱潮毕业于杭州宗文中学。1913年1月考入杭州新办的浙江医药专门学校。同年,由该校教师介绍赴日留学。他先进入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及其他数理化等学科。1914年东京帝国大学预科之第一高等学校招考留学生,他考入预科班,并享受官费。1918年预科期满,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他学习勤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22年毕业,他认为要学好临床各科应先学好内科作为基础。当时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以第三内科教授小野寺为内科泰斗,所以,他进入该科进修。他除进修临床外,还从事科研工作,在小野寺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尿色素原的意义和其临床检出法》一文。检出法可在临床用于鉴别诊断,在该科室中得到好评。他在日本内科学会上作了报告,获得了一定数额的奖金。1924年,官费期满,他谢绝挽留毅然回国。
, 百拇医药
回国后,他先后在浙江医药专校(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省辖广济医院(现浙医二院)、杭州医院等单位任教授、主任、院长等职。那时,绍兴、萧山一带流行姜片虫病。他研究发现,该病除引起肠道症状外,更重要的还会招致宿主身体发育障碍,小儿患者身体发育显然受阻而致侏儒症。这点并经动物实验证明。他撰写了《姜片虫病对宿主引起身体发育障碍》一文。1937年带此论文到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接着,因战事迫近杭州,举家迁至上海,仍业医为生。他在日本留学,在当地又有一定影响,日本侵略者想拉拢他出任伪浙江省省长,被他拒绝。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要员中又多有他的同乡和留日同学,也欲拉拢他为国民党做事,仍遭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组员、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血吸虫病防治所顾问等职。他放弃开业,参与组织联合诊所,并任所长。
1958年春,钱潮以南通医学院特聘教授和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身份,参加并领导了当时在江苏震泽、洞庭东山等地的血防会战工作。经半年多时间提前完成任务,取得较好成绩。1958年冬,上海市麻疹大流行,新成区卫生局特将当时的大公医院临时改为麻疹医院,钱潮为该院业务领导和总负责人。该院共收治麻疹严重并发症患儿1036例,病死32例,系全市麻疹病死率最低者。
, 百拇医药
1959年10月1日,新城区中心医院建成,钱潮任副院长兼儿科主任,用阿托品治疗中毒型菌痢,提出微循环学说。后新成区中心医院成为静安区中心医院东院,再后静安区中心医院东西院合并,他任副院长。从1959年起开始研究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1994年1月18日,钱潮因年老体衰,肺部感染致全身衰竭在上海病逝,享年98岁。
阐明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开创微循环障碍研究 早在1925年钱潮在浙医任教期间,正逢中毒型菌痢流行,当时病死率高达70%~80%。曾有一家3个小儿同日患此病,于次日因不及救治先后死亡。他回忆当时情况感到十分痛心。因此,征服中毒型菌痢一直是钱潮的夙愿。
中毒型菌痢为儿童常见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发病急剧,症状凶险,重型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死亡。过去,因发病机制未明,治疗缺乏明确方向,病死率之高在小儿急性传染病中居数一数二的地位(1959年以前本病病死率达30%~40%)。因此,探寻此病的发病机制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是儿科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之一。
, 百拇医药
1956~1958年间钱潮任血防顾问。中国医药工作者在研究治疗血吸虫病时,给锑剂中毒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伴发严重支气管痉挛的病例静脉注射阿托品,治愈率甚高,这使钱潮受到很大启发。他注意到,锑剂中毒病人并发支气管痉挛,与中毒型菌痢出现的呼吸困难综合征有类似之处。同时日本文献报道,阿托品曾用于因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痛。1959年,上海流行中毒型菌痢,中华医学会成立科研小组,他是该组成员之一。在各院抢救中毒型菌痢患儿时,他常被邀去会诊。在一次会诊中,碰到一例重症中毒型菌痢患儿呈深度昏迷,呼吸极度困难,除中枢神经症状外,还并发支气管痉挛。他投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患儿终于起死回生。此事引起了钱潮研究阿托品的兴趣。
钱潮和助手们对中毒型菌痢患儿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并与眼科医师配合,经眼底镜检查发现患儿眼底小动脉痉挛,证明眼底小动脉痉挛与中毒型菌痢症状的相互关系。他们得出下列结论:①本病中毒症状的根源在于植物神经活动失衡,是机体对外界强烈侵袭的超限反应;②它们的本质是全身血管痉挛,因此治疗关键在于积极解除血管痉挛。他们又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证明大剂量阿托品具有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阿托品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不少濒危患儿因此获得挽救。
根据以往文献报道,阿托品对高热忌用,大剂量会引起副作用甚至中毒。但动物试验及临床实践证明:休克病人全身血管痉挛,对阿托品的耐受量增大;大剂量阿托品能纠正病理和生理上的改变。大剂量阿托品的应用对休克和呼吸衰竭疗效显著,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该病的病死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