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临床医学专家
编号:214117
沈克非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2日 中国公众科技网
沈克非

     沈克非 (1898~1972)

    沈克非,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从事临床外科教学,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培养了中国几代外科技术人才。他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工作勤奋,以身作则,对己对人严格要求,在外科教学方面形成独特的谨慎细致的学风。

    沈克非,原名贤亚,英文名JamesK.Shen,1898年3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祖父是牧师,父亲是小学教师,收入微薄。6岁时进教会小学读书,1910年考入上海华童公学,在距毕业仅半年时,因勇敢批评英籍校长的高压政策而受到打击。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班,于1919年去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余大学(WesternReserseUniversity)医学院,于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先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37年他与小儿科医师陈翠贞结婚,生育二子一女,陈翠贞1958年故世后,1960年他续娶程韵(又名海伦)女士。
, 百拇医药
    1927年他担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外科主任。鉴于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医院和医学院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外国教会手中,他决定去南京协助刘瑞恒医师筹建第一所中国人办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南京中央医院。该院落成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外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从1931~1937年,该院共培养出高级医师200多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将中央医院床位扩大至1200张,大量收治抗日受伤将士。直到战争逼近南京,他奉命将医院西撤至长沙,不久又撤至贵阳,最后至重庆。此时,他兼任长沙湘雅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和重庆上海医学院名誉教授。1941年,他被重庆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战场救治伤病员。1946年,他辞去卫生署副署长之职,担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外科教授,兼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和外科主任。1950年,他参加第二批志愿军医疗队,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在沈阳筹建中心血库。1951~1958年,他去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担任副院长,负责科研工作,开创了实验外科。1959年,他重新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和中山医院院长。
, 百拇医药
    沈克非是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外科技术精湛,曾多次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1944年出席伊朗德黑兰中东医学会议;1946年参加秘鲁第五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同时又作为中国医学界首席代表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筹建工作;1956年去波兰参加国际医学会议;1957年出席墨西哥国际外科年会。他是国际外科学会中国分会的负责人之一,也是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

    沈克非一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大公无私,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虽事务繁忙,但每天一早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坚持每周门诊一次,手术数次,每日必到外科病房巡查一次。手术按时进行,从不延迟。开会迟到者必须说明理由,否则必将遭到训斥。他坚决反对医师挂牌开业,因为他认为学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除病人痛苦。他工作时严肃认真,令人畏惧,但工作之余却平易近人,谈吐诙谐幽默。他讲课时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人丝毫也感觉不到枯燥乏味,只觉得妙语连篇,因此,讲课效率极高。他空闲时偶尔也打打桥牌,下下象棋,但主要是阅读书报杂志。
, 百拇医药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美帝走狗和奴才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下放农村劳动,以致情绪抑郁,于1972年患胰腺癌逝世,终年74岁。1978年3月,中共中央批文为他平反昭雪,骨灰被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对中国外科事业的贡献 沈克非不仅擅长普通外科,对肿瘤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也有一定的造诣。他设计的肠道无菌吻合术、直肠摺叠术治疗直肠脱垂以及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等方法简单易行,在基层医院内便于推广。他对淀粉海绵的止血作用曾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950年冬,他首次成功地切除了右额叶脑瘤。在他的推动和支持下,上海第一医学院在国内首先创建了神经外科。在他担任中山医院院长期间,他聘请各科专家教授,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泌尿外科和胸外科。

    为了推动中国外科学的迅速发展,繁荣学术空气和提高中国外科医师的学术水平,他主编国内第一部大型外科参考书《外科学》,邀请国内一百多位外科专家教授,撰写和总结中国外科界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介绍外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该书在1956年出版后,获得广大外科医师的普遍欢迎,重印6次,发行数10万册。为了及时反映50年代后中国外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他又倾注全部心血重编《外科学》第二版,上医党委对此十分重视,特选派2位高年资外科医师协助他的编审工作。他不仅扩大了编写队伍,还将原来的内容彻底更新和扩大。《外科学》第二版于1963年出版后,立即获得国内外的普遍好评,被誉为中国的“克氏外科学(Christopher Text book of Surgery)”。在第九次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该书获得卫生部的嘉奖。

    致力于医学教学 他毕生致力于医学教学。在临床教学上,他严格教诲学生重视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特别重视实习医师的病史缮写,他认为病史缮写能培养医师的写作和分析能力,只有详尽的病史,才能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因此,诊断应从病史入手,结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数据,必要时才考虑采用特殊检测手段。他这种客观全面的诊断方法对下级医师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