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咸
王叔咸 (1904—1985)
王叔咸,医学家。早年对结核病及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作出了突出贡献。50年代后期集中于肾脏病的研究,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肾脏病专业科室,为中国肾脏病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出了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王叔咸,1904年9月5日生于上海。青年时代学习刻苦,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0年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此后留在该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他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同时进行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最早作过人体钙、磷代谢的研究。1930~1942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教、讲师、副教授及结核科主任。1936~1938年在美国、奥地利进修学习及考察。1942~1945年任北平清源医院内科主任、代理院长。1945~1985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内科教授,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学系主任,肾脏病研究室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1985年2月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于北京。
, 百拇医药
王叔咸还是音乐家。青年时代他是江南一带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多次参加大型音乐会并获奖。他还弹得一手好钢琴,能演奏小提琴,他常常抱起琵琶弹一曲《十里埋伏》。除了这极少时间的音乐享受外,他在名誉、地位、生活上等方面别无所求。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稿费全部交公使用,自己分文不取。他不让大家称他为专家、主任、教授;他最喜欢的称呼是“王大夫”,这一称呼一直用到他逝世。他的一生是清廉、俭朴的一生,是勤奋学习的一生,是为医学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
在物理诊断学方面的贡献 王叔咸提出3项用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体征:①可用检查语音震颤减弱或加强来鉴别系小量胸腔积液抑或胸膜粘连增厚;②小量胸腔积液的体征是坐位时积液侧肺底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此时局部叩诊浊音可能尚不明显),这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③可根据肺部听诊呼吸音的强弱鉴别膈上或膈下积液。这些都丰富了呼吸系统物理诊断学的内容。
改进结核菌培养技术,发现与非致病抗酸杆菌鉴别的特征 结核菌需氧多,原只生长在培养液的表面上而且生长很慢。王叔咸等在培养液内加入血清,并于加菌后每日将培养液摇匀1~2次。这样,在10天左右(原要4~6周)即可在上清液中见到颗粒状菌团,液底部亦可见团块状菌落。菌落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许多抗酸杆菌绞成条辫状。而非致病抗酸杆菌繁殖快,加菌后1~3日即长满在全液内,且在显微镜下呈单体均匀分布。这一改进与发现对临床及研究工作均有极大的帮助。
, 百拇医药
提出适用于中国糖尿病人的诊断、治疗观点及具体方法 自30年代开始,他首先建立了适合于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以控制饮食为主,明显地简化了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在分析300例住院糖尿病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糖尿病的3期治疗原则。第1期严格控制糖人量,以达尿糖消失、血糖正常。目的是使胰岛得到休息;第2期对已达第1期目标的病人,小量逐渐增加糖人量,直至血糖有回升趋势。目的是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第3期在血糖有回升倾向(这说明饮食中糖人量已达到或超过机体的耐受量)时将糖人量减少10%~20%,以维持正常血糖,并防止复发。他又提出对糖尿病酮中毒的简化治疗。在确诊后即于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20单位~40单位。测定血糖后,计算出体内多余的总糖量,按1单位胰岛素可助机体应用2克葡萄糖计算出胰岛素总的需要量,从中减去开始时已用的量,余下的所需量于4~6小时内皮下补足。同时静脉点滴按上述比例的胰岛素与葡萄糖盐水,直至尿酮体消失。这种做法可以使酮体较快消失且避免过去治疗中易出现的低血糖反应。这些见解多年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功地指导了对病人的治疗。1963年他又提出合乎生理情况的馒头负荷试验代替葡萄糖耐量试验,使患者易于接受且避免了不利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创立给氮平衡有新意 氮平衡是研究蛋白质代谢经典的方法。60年代初期,通过对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氮平衡研究,他提出氮平衡的新意。若成年人在接受足够热量和蛋白质的饮食时,出现正氮平衡(持续性)即可以诊断为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蛋白质营养不良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是使其氮平衡恢复正常,即不再出现正氮平衡。
对中国肾病专业的贡献 王叔咸是中国最早从事肾脏病专业的内科专家,并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自1954年他陆续总结了利尿药物、中西医结合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并著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内科杂志》上,将中国对肾脏病的治疗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60年代初,他在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氮平衡的基础上,提出肾功能正常的肾脏病人蛋白质人量的标准及其依据。1964年卫生部科委决定成立肾炎代谢研究室,这是全国16个医学研究室之一,由王叔咸领导。1964年在广州内分泌代谢肾脏病会议上及1977年在北戴河肾脏病座谈会上,他提出的对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多年来在国内广泛应用。目前所用的肾小球疾病的分型标准也是以他早年提出的内容为基础的。他积极组织大家应用、观察并总结各种治疗肾脏病的药物,为中国从事肾脏病专业的同道提供经验。从临床实践中,他体会到中药黄芪对肾脏病人的治疗作用,几十年来对黄芪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正一步步深入地进行着。在他的领导下开始国内最早的对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