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自英
随着中国抗生素事业的蓬勃发展,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他原来领导的抗生素临床研究室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在他积极的筹建下1985年8月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抗生素研究所。
戴自英是一位有创建的临床医学家。195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现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抢救大面积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他参加了工作。这一奇迹曾轰动全国。戴自英不但参加各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研究,而且守在病员身边观察病情变化。邱财康的一条下肢感染绿脓杆菌,感染难以控制,多数医生倾向于截肢以保全生命。戴自英等提出了既不截肢又能保全生命的方案,同时发动微生物工作者和医学院学生到处找寻绿脓杆菌噬菌体。最后在综合措施和噬菌体的应用下,患者保全了生命和下肢。
50年代戴自英曾多次到上海郊区青浦、金山等流行区参加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70年代后期,他指导科内医生进行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与徐肇玥教授亲临现场开展科研工作。50年代后期,他曾多次到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区进行防治工作。他将流行性出血热列为科内重点研究的题目。在他的倡导下特别对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在本病的发病中具重要意义。应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显著的降低。80年代后他领导教研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进行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国内先进水平的乙型肝炎特异性的抗HBC-IgM诊断药盒。他还指导教研室全体人员向新的领域进展,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感染、免疫抑制者中的感染等问题,尤其是对厌氧菌和细菌性腹泻病原学研究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积极教书育人,编写教材 在医学教育方面,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主编上海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材,参加了全国通用传染病学教材的编写。他主编了多部医学参考书。戴自英讲课生动、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富有哲理与逻辑,深受学生的欢迎。1972年他在全国20余省市作《对抗生素和磺胺药正确评价》的报告,听众达7万~8万人之多,单在北京就讲了6次,最大的一次在天坛体育场,由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听课者6000余人。他一口气讲了4个半小时,听众秩序井然,无人退席,其报告印成单行本分发10余万份。1978年以来,他招收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在他担任华山医院副院长期间,他负责整个研究生的领导和培养工作。1978年华山医院共招收343名研究生,这对一个设备比较简陋和落后、床位仅700张的医院来说,要同时培养这么多研究生,确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他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戴自英在50余年来撰写论文160多篇,编写过近20部教材和参考书。教研室和抗生素研究室的每篇论文他都亲自修改,他是中国10余家全国性和地方性杂志的编委,每日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请他审阅。
, 百拇医药
从1952年开始,他就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编著的《实用内科学》一书的编委。此书从1952年问世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70年第六版的发行量达100万册,医学专著发行量如此之大,实属少见。第六版的编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这个时期出书,既不署名,又无稿酬。他刚恢复工作,就与其他编委在一起住在北京,集中精力审稿。1979年他与林兆耆主编的第七版《实用内科学》,字数扩大一倍(近400万字),被评为198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1986年及1992年,他再次主编了第八版及第九版《实用内科学》。他还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和编写工作。又担任《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综合本的主编。他也关注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曾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通俗易懂的《漫谈抗生素》一文。1986年出版了《从名人谈疾病》一书,以富有趣味性的格调介绍医学知识。
(作者:翁心华)
简历 1914年11月14日 生于上海市。
, http://www.100md.com
1932年 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
1937年 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1—939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医生、住院医师。
1940—1947年 任上海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讲师。
1943—1984年 任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后改称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副院长。
1947—1950年 为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1947—1953年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副教授。
1955—1984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 百拇医药
1963—1984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抗生素研究室主任。
1958—1985年 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兼内科学会及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
1978年 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1980年 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 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论著 1 Ling CC,Tai TY.GranukocytoPenia successfukky treated by in-tramedukkary bone marrow transfusion. Chin Med J1946,64:263., http://www.100md.com
戴自英是一位有创建的临床医学家。195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现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抢救大面积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他参加了工作。这一奇迹曾轰动全国。戴自英不但参加各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研究,而且守在病员身边观察病情变化。邱财康的一条下肢感染绿脓杆菌,感染难以控制,多数医生倾向于截肢以保全生命。戴自英等提出了既不截肢又能保全生命的方案,同时发动微生物工作者和医学院学生到处找寻绿脓杆菌噬菌体。最后在综合措施和噬菌体的应用下,患者保全了生命和下肢。
50年代戴自英曾多次到上海郊区青浦、金山等流行区参加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70年代后期,他指导科内医生进行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与徐肇玥教授亲临现场开展科研工作。50年代后期,他曾多次到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区进行防治工作。他将流行性出血热列为科内重点研究的题目。在他的倡导下特别对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在本病的发病中具重要意义。应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显著的降低。80年代后他领导教研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进行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国内先进水平的乙型肝炎特异性的抗HBC-IgM诊断药盒。他还指导教研室全体人员向新的领域进展,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感染、免疫抑制者中的感染等问题,尤其是对厌氧菌和细菌性腹泻病原学研究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积极教书育人,编写教材 在医学教育方面,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主编上海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材,参加了全国通用传染病学教材的编写。他主编了多部医学参考书。戴自英讲课生动、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富有哲理与逻辑,深受学生的欢迎。1972年他在全国20余省市作《对抗生素和磺胺药正确评价》的报告,听众达7万~8万人之多,单在北京就讲了6次,最大的一次在天坛体育场,由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听课者6000余人。他一口气讲了4个半小时,听众秩序井然,无人退席,其报告印成单行本分发10余万份。1978年以来,他招收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在他担任华山医院副院长期间,他负责整个研究生的领导和培养工作。1978年华山医院共招收343名研究生,这对一个设备比较简陋和落后、床位仅700张的医院来说,要同时培养这么多研究生,确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他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戴自英在50余年来撰写论文160多篇,编写过近20部教材和参考书。教研室和抗生素研究室的每篇论文他都亲自修改,他是中国10余家全国性和地方性杂志的编委,每日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请他审阅。
, 百拇医药
从1952年开始,他就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编著的《实用内科学》一书的编委。此书从1952年问世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70年第六版的发行量达100万册,医学专著发行量如此之大,实属少见。第六版的编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这个时期出书,既不署名,又无稿酬。他刚恢复工作,就与其他编委在一起住在北京,集中精力审稿。1979年他与林兆耆主编的第七版《实用内科学》,字数扩大一倍(近400万字),被评为198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1986年及1992年,他再次主编了第八版及第九版《实用内科学》。他还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和编写工作。又担任《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综合本的主编。他也关注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曾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通俗易懂的《漫谈抗生素》一文。1986年出版了《从名人谈疾病》一书,以富有趣味性的格调介绍医学知识。
(作者:翁心华)
简历 1914年11月14日 生于上海市。
, http://www.100md.com
1932年 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
1937年 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1—939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医生、住院医师。
1940—1947年 任上海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讲师。
1943—1984年 任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后改称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副院长。
1947—1950年 为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1947—1953年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副教授。
1955—1984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 百拇医药
1963—1984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抗生素研究室主任。
1958—1985年 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兼内科学会及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
1978年 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1980年 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 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论著 1 Ling CC,Tai TY.GranukocytoPenia successfukky treated by in-tramedukkary bone marrow transfusion. Chin Med J1946,64:26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