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针灸类 > 针灸大成 > 卷二
编号:215678
标幽赋 杨继洲注解
http://www.100md.com theQi
     拯救之法, 妙用者针。

    劫病之功, 莫捷于针灸, 故素问诸书, 为之首载, 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 盖一针中穴, 病者应手而起, 诚医家之所先也。 近世此科, 几于绝传,良为可叹! 经云: 拘于鬼神者, 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砭石者, 不可与言至巧,此之谓也。 又语云: 一针二灸三服药, 则针灸为妙用可知, 业医者, 奈之何不亟讲乎,察岁时于天道。

    夫人身十二经, 三百六十节, 以应一岁十二月, 三百六十日,岁时者, 春暖夏热, 秋凉冬寒, 此伤时之正气, 苟或春应暖而反寒, 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 冬应寒而反暖, 是故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必餮泄,夏伤于暑, 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欬。 岐伯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焉。 是故天温日阳, 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 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 则人血凝沍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气血始清, 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 肌肉坚, 月廓空则肌肉减, 经络虚, 卫气去, 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天寒无刺, 天温无灸, 月生无泻, 月满无补, 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天时而调之, 若月生而泻, 是谓藏虚。 月满而补, 血气洋溢, 络有流血,名曰重实, 月廓空而治, 是谓乱经, 阴阳相错, 真邪不别, 沉以留上, 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又曰: 天有五运, 金水木火土也。 地有六气, 风寒暑湿燥热也。
, 百拇医药
    定形气于予心。

    经云: 凡用针者, 必先度其形之瘦肥, 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必先定其血脉, 而后调之, 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 不调者病, 相失者死, 是故色脉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 病有沉浮, 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 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 壅则贼邪从之, 浅深不得, 反为大贼, 内伤五脏, 后生大病。 故曰:

    春病在毫毛腠理, 夏病在皮肤, 故春夏之人, 阳气轻浮, 肌肉瘦薄, 血气未盛,宜刺之浅, 秋病在肉脉, 冬病在筋骨, 秋冬则阳气收藏, 肌肉肥厚, 血气充满,刺之宜深。 又云: 春刺十二井, 夏刺十二荣, 季夏刺十二俞, 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 以配木火土金水, 理见子午流注。

    不穷经络阴阳, 多逢刺禁。
, http://www.100md.com
    经有十二, 手太阴肺, 少阴心, 厥阴, 心包络,太阳小肠, 少肠, 少阳三焦, 阳明大肠, 足太阴脾, 少阴肾, 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 阳明胃也。 络有十五, 肺络列缺, 心络通里, 心包络内关,小肠络支正, 三焦络外关, 大肠络偏历, 脾络公孙, 肾络大锺, 肝络蠡沟,膀胱络飞扬, 胆络光明, 胃络丰隆, 阴蹻络照海, 阳蹻络申脉, 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 任脉络屏翳也。 阴阳者, 天之阴阳, 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 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至于人身, 外为阳, 内为阴, 背为阳, 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 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春夏之病在阳, 秋冬之病在阴,背固为阳, 阳中之阳, 心也。 阳中之阴肺也。 腹固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

    阴中之阳肝也。 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 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
, http://www.100md.com
    是以应天之阴阳, 学者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 左右不同之理, 如病在阳明,反攻厥阴, 病在太阳, 反攻太阴, 遂致贼邪未除, 本受气蔽, 则有劳无功, 反犯禁刺,既论脏腑虚实, 须向经寻。

    欲知脏腑之虚实, 必先诊其脉之盛衰, 既知脉之盛衰,又必辨其经脉之上下, 脏者, 心肝脾肺肾也。 腑者, 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

    如脉之衰弱者, 其气多虚, 为痒为麻也。 脉之盛大者, 其血多实, 为肿为痛也。

    然脏腑居位乎内, 而经络播行乎外, 虚则补其母也。 实则泻其子也。 若心病虚,则补肝木也。 实则泻脾土也。 至于本经之中, 而亦有子母焉, 假如心之虚者,取本经少冲以补之, 少冲者, 井木也。 木能生火也。 实取神门以泻之, 神门者,俞土也。 火能生土也。 诸经莫不皆然, 要之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 当细思之,原夫起自中焦, 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 至厥阴而方终, 穴出云门, 抵期门而最后,此言人之气脉, 行于十二经为一周, 计三百五十九穴, 除任督之外, 一日一夜,有百刻, 分于十二时, 每一时有八刻二分, 每一刻计六十分, 一时共计五百分,每日寅时, 手太阴肺经, 生自中焦中府, 穴出于云门起, 至少商穴止。
, http://www.100md.com
    卯时手阳明太肠经, 自商阳起, 至迎香止, 辰时足阳明胃经, 自头维至厉兑。

    已时足太阴脾经, 自隐白至大包, 午时手少阴心经, 自极泉至少冲。

    未时手太阳小肠经, 自少泽至听宫, 申时足太阳膀胱经, 自睛明至至阴。

    酉时足少阴肾经, 自涌泉至俞府, 戌时手厥阴心包络经, 自天池至中冲。

    亥时手少阳三焦经, 自关冲至耳门, 子时足少阳胆经, 自童子□至窍阴。

    丑时足厥阴肝经, 自大敦至期门而终, 周而复始, 与滴漏无差也。

    正经十二, 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 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 别络者,除十五络, 又有横络孙络, 不知其纪, 散走于三百余支脉也。
, http://www.100md.com
    正侧仰伏, 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 或正或侧, 或仰或伏, 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 荣行脉中, 三百余候, 卫行脉外, 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 手走头, 而头走足, 手足三阴, 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 男女无以异。

    耍识迎随, 须明逆顺。

    迎随者, 要知荣卫之流注, 经脉之往来也。 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 迎者, 以针头朝其源而逆之, 随者, 以针头从其流而顺之, 是故逆之者,为泻为迎, 顺之者, 为补为随, 若能知迎知随, 令气必和, 和气之方。

    必在阴阳升降上下, 源流往来, 顺逆之道明矣。
, http://www.100md.com
    况夫阴阳气血, 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 少气多血, 太阴少阴, 少血多气。

    而又气多血少者, 少阳之分, 气盛血多者, 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

    气血多少之不同, 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 次察应至之气。

    凡用针者, 先明上文气血之多少, 次观针气之来应,轻滑慢而未来, 沉濇紧而已至。

    轻浮, 滑虚, 慢迟, 入针之后, 值此三者。

    乃真气之未到, 沉重, 濇滞, 紧实, 入针之后, 值此三者, 是正气之已来,既至也。 量寒热而留疾。
, 百拇医药
    留住也。 疾速也。 此言正气既至, 必审寒热而施之。

    故经云: 刺热须至寒者, 必留针, 阴气隆至, 乃呼之, 去除其穴不闭, 刺寒须至热者,阳气隆至, 针气必热乃呼之去疾其穴急扪之, 未至也。 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未至,或进或退, 或按或提, 导之引之, 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 经曰: 虚则推内进搓,以补其气, 实则循扪弹努, 以引其气。

    气之至也。 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气未至也。 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既至,则针有濇紧, 似鱼吞钩, 或沉或浮而动, 其气不来, 针自轻滑, 如闲居静室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速至而速效, 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 则病易痊, 而效亦速也。
, 百拇医药
    气若来迟, 则病难愈, 而有不治之忧, 故赋云: 气速效速, 气迟效迟, 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 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 众穴主持。

    言九针之妙, 毫针最精,上应七星, 又为三百六十穴之计。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针也。 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 今人以铁代之,蠲除也。 邪气盛, 针能除之, 扶辅也。 正气衰, 针能辅之。

    短长水也。 有决凝开希之机。

    此言针有长短, 犹水之长短, 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 水之不通, 决之使流于湖海, 气血通, 针之使周于经脉,故言针应水也。
, 百拇医药
    定刺象木, 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 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 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 无伤其卫, 刺阴分者, 必正立其针, 无伤其荣, 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比火, 进阳补羸。

    口藏以针, 含口也。 气之温, 如火之温也。 凡下针之时,必口内温针暖, 使荣卫相接, 进己之阳气, 补彼之瘦弱, 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 用手上下循之, 使气血往来也。 机扪者,针毕以手扪者, 针毕以手扪闭其穴, 如用土填塞之义, 故言针应土也。

    实应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 金水木火土也, 此结上文, 针能应五行之理也。
, http://www.100md.com
    然是三寸六分, 包含玅理。

    言针虽但长三寸六, 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 其理最玄妙也。 虽细桢于毫发, 同贯多歧。

    桢针之干也。

    歧气血往来之路也。 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 有疾, 有寒则泄之, 热则清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拘孪闭塞, 遣八邪而去矣, 塞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

    拘孪者, 筋脉之拘束,闭塞者, 气血之不通, 八邪者, 所以候八风之虚邪, 言疾有孪闭, 必驱散八风之邪也。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四关者六脏。

    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 故太乙移宫之日, 主八风之邪。
, 百拇医药
    令人寒热疼痛, 若能开四关者, 两手两足, 刺之而已, 立春一日起艮, 名曰天雷宫。

    风从东北来为顺, 春分一日起震, 名曰仓门宫。 风从正东来为顺令, 立夏一日起巽,名曰阴洛宫, 风从东南来为顺令, 夏至一日起离, 名曰上天宫。

    风从正南来为顺令立秋一日起坤, 名曰玄委宫。 风从西南来为顺令, 秋分一日起兑,名曰仓果宫。 风从正西来为顺令, 立冬一日起干, 名曰新洛宫。 风从西北来为顺令,冬至一日起坎, 名曰□蛰宫。 风从正北来为顺令, 其风着人爽神气, 去沉□,背逆谓之恶风毒气, 吹形骸即病, 名曰时气。 留伏流入肌骨脏腑, 虽不即患,后因风寒暑湿之重感, 内缘饥饱劳欲之染着, 发患曰内外两感之痼疾,非刺针以调经络, 汤液引其荣卫, 不能已也。 中宫名曰招摇宫。 共九宫焉。

    此八风之邪, 得其正令, 则人无疾, 逆之则有病也。
, 百拇医药
    凡刺者, 使本神朝而后入, 既刺也。 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 神已定而可施,凡用针者, 必使患者精神已朝, 而后方可入针, 既刺之, 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后施针行气, 若气不朝, 其针为轻滑, 不知疼痛, 如插豆腐者, 莫与进之,必使之候, 如神气既至, 针自紧涩, 可与依法察虚实而施之。

    定脚处, 取气血为主意。

    言欲下针之时, 必取阴阳气血多少为主, 详见上文,下手处, 认水木是根基。

    下手, 亦言用针也。 水者, 母也。 木者, 子也。

    是水能生木也。 是故济母裨其不足, 夺子平其有余此言用针必先认子母相生之义,举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 省文也。

    天地人, 三才也。 涌泉同璇玑百会。
, 百拇医药
    百会一穴在头, 以应乎天, 璇玑一穴在胸,以应乎人, 涌泉一穴在足心, 以应乎地, 是谓三才也。

    上中下, 三部也。 大包与天枢地机。

    大包二穴在乳后, 为上部, 天枢二穴在脐旁,为中部, 地机二部在足胻, 为下部, 是谓三部也。

    阳蹻阳维并督带, 主肩背腰腿, 在表之病。

    阳蹻脉起于足跟中, 循外踝, 上入风池,通足太阳膀胱经, 申脉是也。 阳维脉者, 维持诸阳之会, 通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是也。

    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腧, 并于脊里, 上行风府, 过脑循额, 至鼻入齗交。

    通手太阳小肠经, 后谿是也。 带脉起于季□, 回身一周, 如系带然, 通足少阳胆经,临泣是也。 言此奇经四脉属阳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 百拇医药
    阴蹻阴维任冲脉, 去心腹□肋在里之疑, (疑者疾也) 阴蹻脉亦起于足跟中,循内踝, 上行至咽喉, 交贯冲脉, 通足少阴肾经, 照海是也。 阴维脉者,维持诸阴之交, 通手厥阴心包络经, 内关是也。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

    循腹上至咽喉通手太阴肺经, 列缺是也。 冲脉起于气冲, 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通足太阴脾经, 公孙是也。 言此奇经四脉属阴,能治心腹□肋在里之疾。

    二陵二蹻二交, 似续而交五太。 二陵者, 阴陵泉阳陵泉也。 二蹻者, 阴蹻阳蹻也。 二交者, 阴交阳交也。

    续接续也。 五太者, 五体也。 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两间两商两井, 相依而别两支。 两间者, 二间三间也。 两商者, 少商商阳也。 两井者,天井肩井也。 言六穴相依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 必有分寸, 先审自意, 次观肉分。 此言取量穴法, 必以男左女右, 中指与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纹两角为一寸, 各随大小长短取之, 此乃同身之寸, 先审病者是何病, 属何经, 属何穴, 审于我意, 次察病者瘦肥长短大小, 肉分骨节发际之间,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 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 如取环跳之穴, 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 乃得穴, 平直者, 或平卧而取之, 或正坐而取之,或正立而取之, 自然安定, 如承浆在脣下宛宛中之类也。 在阳部筋骨之侧, 陷下为真, 在阴分□膕之间, 动脉相应。 阳部者, 诸阳之经也。 如合谷, 三里,阳陵泉等穴, 必取侠骨, 侧指陷中为真也。 阴分者, 诸阴之经也。 如手心脚内肚腹等穴, 必以筋骨□膕动脉应, 指乃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 必须点取五穴之中, 而用一穴, 则可为端的矣, 若用一经, 必须取三经, 而正一经之是非矣。
, 百拇医药
    头部与肩部详分, 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 则穴繁多, 但医者以自意,详审大小肥瘦而分之, 督任二脉, 直行背腹中而有分寸, 则易定也。

    明标与本, 论刺深刺浅之经。

    标本者, 非止一端也。 有六经之标本。

    有天地阴阳之标本, 有传病之标本, 以人身论之, 则外为标, 内为本, 阳为标,阴为本, 腑阳为标, 脏阴为本, 脏腑在内为本, 经络在外为标也。 六经之标本者,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上五寸, 标在目, 足少阳之本在窗阴, 标在耳之类是也。

    更有人身之脏腑, 阳气阴血, 经络各有标本, 以病论之, 先受病为本, 后传流为标,凡治病者, 先治其本, 后治其标, 余症皆除矣, 谓如先生轻病, 后滋生重病,亦先治其轻病也。 若有中满, 无问标本, 先治中满为急, 若中满大小便不利,亦无标本, 先利大小便, 治中满尤急也。 阴此三者之外, 皆治其本, 不可不慎也。
, 百拇医药
    从前来者实邪, 从后来者虚邪, 此子能令母实, 母能令子虚也。 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假令肝受心之邪, 是从前来者, 为实邪也。 当泻其火, 十二经络中,各有金木水火土也。 当木之本, 分其火也。 故标本论云: 本而标之, 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既肝受火之邪, 先于肝经五穴, 泻荣火行间也。 以药论, 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药为君也。 是治实邪病矣。 又假令肝受肾邪, 是从为后来者为虚邪, 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 标而本之, 先治其标, 后治其本, 肝木既受水邪。

    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 是先治其标, 后于肝经曲泉穴泻水, 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 推其至理, 亦是先治其本也。 以药论之, 入肾经药为引。

    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以得病之日为本, 传病之日为标, 亦是。

    住痛移疼, 取相交相贯之径。

    此言用针之法, 有住痛移疼之功者也。
, http://www.100md.com
    先以针左行左转, 而得九数, 复以针右行右转, 而得六数, 此乃阴阳交贯之道也。

    经脉亦有交贯, 如手太阴肺之列缺, 交于阳明之路, 足阳明胃之丰隆, 走于太阴之径,此之类也。

    岂不闻脏腑病, 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门海者, 如章门气海之类, 俞者。

    五脏六腑之俞也。 俱在背部而行, 募者, 脏腑之募, 肺募中府, 心募巨阙, 肝募期门,脾募章门, 肾募京门, 胃募中脘, 胆募日月, 大肠募天枢, 小肠募关元, 三募右门,膀胱募中枢, 此言五脏六腑之有病, 必取此门海俞募之最微妙矣。

    经络滞, 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原者, 十二经之原也。 别阳别也。 交阴交也。
, 百拇医药
    会八会也。 夫十二原者, 胆原邱, 墟肝原太冲, 小肠原腕骨, 心原神门, 胃原冲阳,脾原太白, 大肠原合谷, 肺原太渊, 膀胱原京骨, 肾原太谿, 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 八会者, 血会膈俞, 气会膻中, 脉会太渊, 筋会阳陵泉, 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脏会章门, 腑会中腕也。

    此言经络血气, 凝结不通者, 必取此原别交会之穴而刺之。

    更穷四根三结, 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者, 十二经之根结也。 灵枢经云:

    太阴根于隐白, 结于大包也。 少阴根于涌泉, 结于廉泉也。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也。 太阳根于至阴, 结于目也。 阴明根于厉兑结于钳耳也。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 手太阳根于少泽, 结于天窗支正也。 手少阳根于关冲, 结于天牖外关也。

, 百拇医药     手阳明根于商阳, 结于扶突偏历也。 手三阴之经不载, 不敢详注。 又云四根者, 耳根,鼻根, 乳根, 脚根也。 三结者, 胸结, 支结便结也。 此言能究结根之理。

    依上文标本之法刺之, 则疾无不愈也。

    但依八法五门, 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针之八法, 一迎随, 二转针, 三手指, 四针投,五虚实, 六动摇, 七提按, 八呼吸, 身之八法, 奇经八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八句是也。

    五门者, 天干配合, 分于五也。 甲与己合, 乙与庚合之类是也。 主客者, 公孙主,内关客之类是也。 或以井荣俞经合为五门, 以邪气为宾客, 正气为主人, 先用八法,必以五门推时取穴, 先主后客, 而无不效之理。

    八脉始终连八会, 本是纪网, 十二经络十一原, 是为枢要, 八脉者, 奇经八脉也。
, 百拇医药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 阳维, 阴蹻, 阳蹻也。 八会者。

    即上文血会膈俞等是也。 此八穴通八脉, 起止, 连及八会, 本是人之纲领也。

    如网之有纲也。 十二经, 十五络, 十二络, 十二原, 已注上文, 枢要者,门户之枢纽也。 言原出入十二经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 方见幽微。

    六十六穴者, 即子午流注, 井荣俞原经合也。

    阳干注腑三十六穴, 阴井注脏三十六穴, 共成六十六穴, 具载七卷, 子午流注图中,此言经络, 一日一周于身, 历行十二经穴, 当此之时, 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以见幽微之理。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 始知要妙。
, 百拇医药
    十二经原, 侧注上文, 此言一时之中,当审此日是何经所主, 当此之时, 该取本日此经之原穴而刺之, 则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补泻之法, 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补泻之法, 非但吸吸, 而在乎手之指法也。

    法分十四者, 循扪提按弹捻搓盘, 推肭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 法则如斯,巧拙在人, 详备金针赋内。

    速效之功, 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正者, 如大肠与肺为传送之府。

    心与小肠为受盛之官, 脾与胃为消化之官, 肝与胆为清净之位, 膀胱合肾, 阴阳相通,表里相应也。 本经者, 受病之经, 如心之病, 必取小肠之穴兼之余仿此。
, 百拇医药
    言能识本经之病, 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 则针之功必速矣。 故曰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宁失其时, 勿失其气。

    交经缪刺, 左有病而右畔取。

    缪刺者, 刺络脉也。 右痛而刺左, 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缪(音缭)

    泻络远针, 头有病而脚上针, 三阳之经, 从头下足, 故言头有病, 必取足穴而刺之,巨刺与缪刺各异。

    巨刺者, 刺经脉也。 痛在于左, 而右脉病者, 则巨刺之,左痛刺右, 右痛刺左, 中其经也。 缪刺者, 刺络脉也。 身形有痛, 九候无病,则缪刺之, 右痛刺左, 左痛刺右, 中其络也。 此刺法之相同, 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耳,微针与妙刺相通。

    微针者, 刺之巧也。 妙刺者, 针之玅也。 言二者之相通也。
, http://www.100md.com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言刺入肉分, 以天人地三部而进, 必察其得气,则内外虚实可知矣。 又云察脉之三部, 则知何经虚? 何经实也?

    视沉浮而辨腑脏之寒温。

    言下针之后, 看针气缓急, 可决脏腑之寒热也。

    且夫先令针耀而卢针损, 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言欲下针之时, 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 次将针含于口内, 令针温暖, 与荣卫相接, 无相触犯也。

    目无外视, 手如握虎, 心无内慕, 如待贵人。

    此戒用针之士。

    贵乎专心诚意而自动也。 令目无他视, 手如握虎, 恐有伤也。 心无他想, 如待贵人,恐有责也。
, 百拇医药
    左手重而多按, 欲令气散, 右手轻而徐入, 不痛之因。

    下针之时,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于穴上切之, 则令其气散, 以右手持针, 轻轻徐入,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 直立侧而多晕。

    空心者, 未食之前, 此言无刺饥人, 其气血未定,则令人恐惧, 有怕怯之心, 或直立, 或侧卧, 必有眩晕之咎也。

    背目沉摇, 生卧平而没昏。

    此言欲下针之时, 必令患人莫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 或卧或坐, 而无昏闷之患也。

    推于十干十变, 知孔穴之开閤。

    十干者,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 十变者,逐日临时之变也。 备载灵龟八法中, 故得时谓之开, 失时谓之阁。
, 百拇医药
    论其五行五脏, 察日时之旺衰。

    五行五脏, 俱详上文, 此言病于本日时之下,得五行生里旺, 受五行克者衰, 知心之病, 得甲乙之日时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时者克衰, 余仿此。

    状如横弩, 应若发机。

    此言用针刺穴, 如弩之视正而发牙, 取其捷效,如射之中的也。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 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阴交穴有二, 一在脐下一寸。

    一在足内桌上三寸, 名三阴交也。 言此二穴, 能定妇人之血晕, 又言照海外关二穴,能下产妇之胎衣也。

    痹厥偏枯, 迎随俾经络接续。
, 百拇医药
    痹厥者, 四肢厥冷麻痹, 偏枯者, 中风半身不遂也。

    言治此症, 必须接气通, 更以迎随之法, 使血气贯通, 经络接续也。

    漏崩带下, 温补使气血依归。

    漏崩带下者, 女子之疾也。 言有此症,必须温针待暖以补之, 使荣卫调和而归依也。 静以久留, 停针待之, 此言下针之后,必须静而停之。

    必准者, 照海治喉中之闭塞, 端的处用大锺心治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痒痲补虚。

    此言疼痛者热, 宜泻之以凉, 痒麻者冷, 宜补之以暖,体重节痛而俞居, 心下痞满而井主。

    俞者, 十二经中之俞也。 井者,十二经中之井也。

, 百拇医药     心胀咽痛, 针太冲而必除, 脾冷胃疼, 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痛刺内关,□疼肋痛针飞虎。

    飞虎穴, 即支沟穴, 以乎于虎口一飞, 中指尽处是穴也。

    筋孪骨痛而补魂门, 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疮, 刺申脉与金门, 眼痒眼疼,泻光明于地五, 泻阴□止盗汗, 治小儿骨蒸, 刺偏历利小便, 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 虚损天枢而可取。

    地五者, 即五会也。

    由是午前卯后, 大阴生而疾温, 离左酉南, 月朔死而速冷。

    此以月生死为期,午前卯后者, 辰已二时也。 当此之时, 大阴月之生也。 是故月廓空无泻, 宜疾温之。

    离右酉南者, 未申二时也。 当此时分, 大阴月之死也。 是故月廓盈无补, 宜速冷之。
, 百拇医药
    将一月而比一日也。 经云: 月生一日一痏, 二日二痏, 至十五日十五痏。

    十六日十四痏, 十七日十三痏, 渐退至三十日二痏, 月望已前谓之生。

    月望已后谓之死, 午前谓之生, 午后谓之死也。

    循门弹努, 留吸母而坚长。

    循者, 用针之后, 以手上下循之, 使血气往来也。 扪者,出针之后, 以手扪其穴, 使气不泄也。 弹努者, 以手轻弹而补虚也。 留吸母者,虚则补其母, 须待热至之后, 留吸而坚长也。

    爪下生提, 疾呼子而嘘短。

    爪下者, 切而下针也。 伸提者, 施针轻浮豆许曰提,疾呼子者, 实则泻其子, 务待寒至之后, 去之速而嘘且短矣。
, 百拇医药
    动退空歇, 迎夺右而泻凉, 推内进搓, 随济左而补煖。

    动退以针摇动而退,如气不行, 将针伸提而已, 空歇撒手而停针, 迎以针逆而迎夺, 即泻其子也。

    如心之病, 必泻脾子, 此言欲泻必施此法也。 推内进者, 用针推内而入也。 手搓者,犹如搓线之状, 曼慢转针, 勿令太紧, 随以针顺而随之, 济则济其母也。 如心之病,必补肝母, 此言欲补必用此法也。 此乃远刺寒热之法, 故凡病热者, 先使气至病所,次微微提退豆许, 以右旋夺之, 得针下, 寒而止, 凡病寒者先使气至病所,次徐徐进针, 以左旋搓撞和之, 得针下, 热而止。

    慎之大患危疾, 色脉不顺而莫针。

    慎之者, 戒之也。 此言有笃危之疾, 必观其形色,更察其脉, 若相反者, 莫与用针, 恐劳而无功, 反获罪也。
, 百拇医药
    寒热风阴, 饥饱醉劳而切忌。

    此言无针大寒大寒大热, 大风大阴雨, 大蚀大饱,大醉大劳, 凡此之类, 决不可用针, 实大忌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 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每月十五也。 晦, 每月三十也。 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初八, 下弦或廿二廿三也。 朔, 每月初一日也。 凡值此日,不可用针施法也。 如暴急之疾, 则不拘矣。

    精其心而穷其法, 无灸艾而坏其皮。

    此言灸也。 勉医者宜专心究其穴法,无□于着艾之功, 庶免干犯于禁忌, 而坏人之皮肉矣。

    正其理而求其原, 勉投针而失其位。

    此言针, 也勉学者要明针道之理, 察病之原,则用不失其所也。
, http://www.100md.com
    避灸处而加四肢, 四十有九, 禁刺处而除六腧, 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加四肢之井, 共四十九也。 禁针之穴二十二, 外除六腑之腧也。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 李氏刺巨阙而后苏, 太子暴死为厥, 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 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悬锺环跳, 华陀刺躄足而立行, 秋夫刺要而鬼免沉□,王篡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与命门, 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此引先师用针有此立效之功, 以励学者用心之诚。

    嗟夫! 去圣逾远, 此道渐坠, 或不得意而散其学, 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 至道渊深, 得之者有几, 偶述斯言, 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