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6073
感染者近百万,您是否“谈艾色变”?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21日 人民网
     新闻点击:

    卫生部: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近百万

    15日,卫生部通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一个人们不愿相信的数字出现其中:2002年上半年,我国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6.7%,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估计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人。

    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苏州首次立法明确艾滋病人入学与就业等权利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办法》。据称,这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首次明确规定艾滋病人及其家属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的地方性法规。一旦当地的艾滋病人(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下同)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遭遇社会歧视,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百拇医药
    《苏州市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办法》规定,艾滋病人及其家属享有平等的就学、就业及隐私受保护的权利。《办法》第23条中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得受任何歧视,依法享有公民应有的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不得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的权利。不能将病人的姓名、地址及有关情况做公布和传播。应对上述人群予以关爱,必要时提供医疗救援。”同时,该办法也规定了艾滋病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艾滋病人应认真听从医务人员的医学指导,服从疾病控制的管理。此外,婚检和孕检必须要进行艾滋病检测,也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全国均是首次。

    评说链接:

    中国青年报:立法保护艾滋病病人权利彰显平等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事件,有相当多的是由于第三人的不合理干涉。比如说,正常孩子的家长要求学校驱除艾滋病病人的子女、普通工人拒绝和艾滋病病人合作共事。很多的时候,教育机构或者用人单位迫于第三人的压力,不得已对艾滋病病人做出歧视性限制。显然,有了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教育机构或者用人单位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涉艾人员”一视同仁了。
, 百拇医药
    在教育或就业中,我们能发现不少歧视的事例,比如对残疾人学习权利的限制、对个子矮的人在录用方面的不正常限制。对于这些歧视性行为,人们绝大多数能从宪法的立场予以批评。但惟独在对待歧视艾滋病病人方面,有不少人却表示理解甚至支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除了对宪法中关于平等精神的理解不深刻外,我想,人们在普及艾滋病知识的时候,过分强调其危害,忽视对它的常识教育,也是导致人们“谈艾色变”继而歧视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重要原因。从这点上讲,社会不仅需要立法保护容易受歧视的对象,还要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以不让人们基于错误认识而歧视。

    南方都市报:让艾滋病人不受歧视地生活

    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不仅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还可能引发患者对社会的仇视与报复。天津等城市曾经流传一时的“艾滋病人扎针事件”,虽然最后证实是一个谣言,但还是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情绪。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同时也能消除艾滋病人对社会的不满和仇视心理,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 http://www.100md.com
    10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杭州接受浙江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时的演讲中指出:“打赢艾滋病的战斗的第一步就是公开谈论这一流行病。沉默就是死亡,人们需要知道他们可以接受检查,而不受耻笑;需要知道他们如果受感染,可以得到治疗;需要知道他们如果患病,仍可以不受歧视地生活。”

    工人日报:真正理解“生命”的含义

    当那些饱受病痛煎熬的艾滋病患者用无望的眼神看着我们的时候,当这一人群有增大的趋势的时候,是所谓的道德争论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而这里的“人的生命”不仅指那些艾滋病患者,更包括我们所有的人,因为如果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我们都是潜在的病毒感染者,这并非危言耸听。

    说到底,在怎样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问题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无知”了,而是涉及到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如果我们认同人的生命是不分等级、不分贵贱的,那么,对于“人人平等”、“生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就是不可预设某些“前提条件”的,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某些由对一些特殊人群的歧视而引发的人间悲剧。
, http://www.100md.com
    北京青年报:预防艾滋病事关国家安全

    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一个简单的例子恐怕就足以说明问题。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迟至今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艾滋病科教片。在不少农村地区,人们不是“谈艾色变”,就是普遍的“艾盲”,这种状况导致艾滋病首先选择农村地区作为“突破口”,造成了“高度聚集灶状分布”的现实。如果不加快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艾滋病就会成为游荡在无知人群中的瘟疫,而预防艾滋病也将无从谈起。

    此外,由于存在着观念分歧,一些部门对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不够重视,或者有意忽略。由于对性产业人群的监控、引导、教育不够有力,艾滋病已经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如果不能及时解放思想、突破观念屏障,就难以及时斩断艾滋病的性传播路径,更多心存侥幸的人将有可能被艾滋病所捕获。

    面对“世纪瘟疫”的步步进逼,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