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21974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缺血性脑卒中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3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2年第41期
     据资料报告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并非是颅内血管本身的问题,而是脑血管以外的栓子脱落进入颅内血管引起栓塞所致,其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约占60%。北美每年缺血性卒中人群发病率约为0.3%,约有60万人发病,其中40%导致致命性残废或死亡。为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每年约有13万人接受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

    依据栓子脱落的大小和栓子进入颅内血管次数的多少,缺血性卒中可分为: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在24小时内恢复。约70%TIA的病人多在10分钟内缓解;

    2.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IND),是指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在1周内完全缓解。据统计此种病人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5%;

    3.脑血管意外(CVA),是指由于脑局部或脑干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完全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 百拇医药
    临床上把颈内动脉狭窄分为:

    1.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前者的症状有头晕和视网膜中心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病灶侧视力障碍、一过性黑朦,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则引起对侧运动障碍和感觉缺失,优势半球缺血发生语言障碍。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无症状,但经仪器检查可见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除临床症状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也是判断狭窄程度的有效方法。颈动脉狭窄程度(%)=(1-狭窄动脉内径/正常颈内动脏管径)×100%。无创性B超可见动脉内血流的“线样征”(string sign),诊断可靠性达97%,也可作为手术依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见动脉管腔内“局部充盈征”(focak gap)。眼球气体体积扫描法OPG是一种间接检查眼动脉收缩压(OSP)的方法。眼动脉近端压近似代表颈动脉收缩压。双侧眼动脉压差5 mmHg,可间接推测颈动脉血流不对称,提示有颈动脉狭窄。眼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压比值(OSP:BSP)落差1 mmHg,也可说明(OPG)异常。正常眼动脉收缩压(OSP)=(3.8×9.4+0.4216×BSP)。一般认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血管杂音情况下,一侧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每年为2%。而病变侧完全性卒中发病率每年为0.1%~0.48%,如伴有缺血性杂音则完全性脑梗塞发病率为0.7%~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是缺血性卒中的另一因素,根据斑块大小可分为3型:
, http://www.100md.com
    Ⅰ型为平滑状的小斑块或管腔内扁平状斑块,每年卒中发病率为0.5%;

    Ⅱ型为大而深或镶嵌血管内膜的斑块,每年卒中发病率为0.2%~4.5%;

    Ⅲ型为大的凹凸不平复杂性斑块,每年卒中发病率为5%~7%。

    颈内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的治疗有:

    内科治疗:阿司匹林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成人一般为300 mg口服1日3次。FieId等人报告178例用阿司匹林治疗TIA后病人与安慰剂组对比观察,其病死率与脑梗塞发病率有所不同,但如果将脑缺血和死亡一项进行单纯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治疗有球囊血管内扩张,纠正狭窄管腔和血管内支架治疗狭窄,但血管内治疗有引起斑块脱落的危险,术后血管内再狭窄,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据统计,在55-74岁年龄组抗凝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病率比对照组高8倍,抗凝治疗虽然能降低TIA后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但有明显增加脑出血危险性的倾向。
, 百拇医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有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目前虽然尚无确定的手术指征,但是,对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研究(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研究(EASCET)建议: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90%,应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血管狭窄30%~69%者尚需内、外科治疗的进一步观察,而狭窄小于30%者NASCET则认为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研究组(ACAS)建议:颈动脉狭窄60%应手术治疗。而退伍军人事务协作研究组(VACS)建议狭窄50%手术治疗,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与阿斯匹林对照研究协作组(CASANOVA)建议颈动脉狭窄小于50%可用药物治疗。

    Stunt曾对193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人进行分析,依据病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全身情况和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以及粥样硬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为四级:

    I级:病人神经功能稳定,一般情况良好,仅单纯颈动脉狭窄,没有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其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为1%;
, 百拇医药
    Ⅱ级:病人神经功能稳定,没有全身系统疾病,但颈动脉造影显示对侧阻塞和狭窄,或其他血管复合性改变者,其致残率和病死率为1.8%;

    Ⅲ级:有系统性疾病,手术致残率和病死率为4.0%。

    Ⅳ级:除血管疾病外,有神经功能不稳定危险因素者,手术致残率和病死率为8.5%。

    有关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的治疗,北美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协作研究组(CASANOVA)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结果认为,内科治疗TIA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为每年3.5%。缺血性卒中和死亡的合计危险性为7.1%。血管内膜切除术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为1.1%,1年死亡和缺血性卒中合计发病率为5.4%,手术后5年脑卒中危险性减少男性为66%,女性为17%,全部男女卒中危险性减少53%。以上数据表明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优于药物治疗。目前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依据为:有TIA病史患者4年内约有35%病人发展为完全性脑梗塞,10%~30%脑梗塞患者均有TIA病史。
, 百拇医药
    手术方法:病人全麻,仰卧位,头转向手术对侧,取胸锁乳突肌内缘从下颌角到环状软骨水平切开皮肤、颈阔肌后,分开颈动脉鞘,从颈总动脉开始分离找到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在颈总动脉后外侧,颈外动脉在其前内侧,其分支甲状腺上动脉可作为重要解剖标志,而颈内动脉没有任何分支。阻断血流一般顺序为颈外、颈总、颈内动脉。

    手术可分为单纯颈动脉切开、内膜和斑块切除:对颈动脉狭窄严重、斑块较大,术后有颈动脉狭窄者,应取静脉片修补,以防颈动脉狭窄。但有报告用静脉片修补法修补颈动脉狭窄后,由于长期的血流冲击,会产生静脉血管内膜纤维化和坏死,最终静脉补片破裂发生再出血。对于双侧颈动脉均有狭窄阻断血流后会引起脑缺血者,应先做颈动脉手术部分远-近端分流,保持脑供血,再做颈动脉内膜切除。另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3~5天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每日3次,以减少心肌梗死和TIA的危险。

    对于急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仍有人提倡急症手术治疗,其理由是动物实验表明脑血流减少数小时后可没有永久性脑梗塞,仍可耐受。在颈内动脉狭窄造成的神经功能丧失患者中一些学者提出4~6周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外科治疗,但在此期间仍有21%患者复发或加重,出现完全性脑梗塞。这为急症行颈动脉内膜手术提供了依据。手术指征是恢复神经功能,去除颈动脉狭窄和缺血的危险因素。
, 百拇医药
    然而在最初研究中,有报告在发病72小时内急诊颈动脉内膜手术患者中,有5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致命性颅内出血,由此对急诊外科手术去除颈动脉狭窄仍有争议。由于多数患者全身性动脉硬化,年龄较大,并有多系统病变,病人术后应在ICU进行全身监护,保持扩容状态,多数成人需要维持一定的输液,在24小时内保持在100 m1/小时,理想的收缩压在110~150 mmHg时左右,术后24~48小时停止用阿司匹林。在缝合伤口10分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1/2体内肝素量,24小时内持续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小时40 m1,抑制血小板聚集。

    术后并发症:全部死亡率为2.3%,如缝合之颈动脉破裂出血为致命性危险,此时应急诊手术,术后应延迟拔气管插管的时间。术中术后有5%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0.4%~1%有术后癫痫,这与术后脑血液灌流,脑梗塞和脑出血有关。

    术后再次发生颈动脉狭窄:手术1年内的狭窄多为缝合管腔变小所致,中期为瘢痕过度增生,晚期为动脉硬化引起。

    此外尚有颈部水肿引起吞咽因难、头痛和术后高血压等。有报告称,1286例颈动脉手术术后死亡率为2%,术后脑缺血率2.7%。

    总之,在控制较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基础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百拇医药(石祥恩 周忠清 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