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病亦可治腑
一、通大肠
痰热壅肺,肃降失职,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胸闷,痰黄稠难咯,大便干结,治当清热化痰,肃肺通腑,方选桑白皮汤合大黄、葶苈子等。大肠一通,肺气自降,喘咳即平。哮病若因内热壅盛,舌苔燥黄者,也可用定喘汤合大黄、芒硝以通腑利肺。《医门法律》在治疗肺痈时说:“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日渐下移为妙。”这些方法目前在治疗各种肺炎、支气管哮喘、肺脓肿及肺性脑病等时也多有运用。
, 百拇医药
痫病或狂病因于痰火壅实、扰乱心神者,治当祛痰泻火、清心通腑,方选竹沥达痰丸或礞石滚痰丸。脾约证由肠胃燥热,脾津被约而成,临证可见便秘溲频,治当润肠通腑泻热,方选麻子仁丸。对黄疸热重于湿者,当清热利湿,佐以泄下,方选茵陈蒿汤。临床应用证实,方中大黄的通下对减轻热毒及退黄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疫毒发黄,更当以速清胃肠热毒为要务,临床常以大剂量的清热解毒之品并重用大黄煎汤口服或灌肠。治疗肝经实火的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等方中,通便泻火的用法也均有充分体现。此外,导出肾中水湿也可用通大肠之法,如对于尿毒症,多认为由肾阳衰惫,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湿浊泛溢三焦,危及诸脏,治疗可用大黄附子汤,藉以开辟秽浊邪毒出路,减轻对脏腑的损害。
在治疗急腹症如胆石症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肠梗阻等时,通大肠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应用证实,大便每通一次,痛、胀即减一分。此外,在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病中运用通大肠的报道,证实其对减轻心绞痛及醒脑开窍有较好疗效。
二、利膀胱
, http://www.100md.com
肾为水脏,虚则水湿易停,成为复杂的虚实夹杂证。其治疗主要采用泻肾法,具体用药常用猪苓、泽泻、车前子等通利膀胱之品,藉以导出肾中湿浊。因此,则可理解为泻膀胱即所以泻肾,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汤中的泽泻即寓此意。
水肿或臌胀,无论病发于何脏,均以利尿为治疗大法。黄疸湿重于热者,当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选甘露消毒丹或茵陈四苓汤加味,重用车前子、泽泻、木通、滑石、猪苓等以利尿除湿泄热。泄泻的发生因于脾虚湿盛,治疗可健脾并分利,即通过利小便清除流注于肠道之水湿,此即所谓“利小便则实大便”。《串雅内编》中治疗水泻的分水神丹(车前子、白术)即充分体现了此意。
三、其他治腑法
当病邪较重、病势较急时,还须利膀胱与通大肠并用。如臌胀因于湿热蕴结,表现为腹大坚满绷急、尿赤便秘时,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可选中满分消丸合舟车丸、茵陈蒿汤。饮停胸胁,发为悬饮,咳逆喘促,不能平卧,或全身水肿,腹胀喘满,治当逐水祛饮,方选十枣汤或控涎丹。
, http://www.100md.com
通胃、胆、小肠及三焦,临床运用范围相对较小。除其本病自治外,也可治脏。如饮食不节,伤及胃肠,宿食停滞,腑气不降,扰及心神,失眠由生,治当消食和胃,方选保和丸。若食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上扰于心,也可发为失眠,治当化痰清热、和胃安神,方选温胆汤。心经有热,循经上炎,可见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脉数等,治疗可导热下移小肠,使热随小便而出,方选导赤散。
由上述可以看出,通腑的基本作用是清除杂质,净化体内环境,疏畅气机,推陈致新,从而有利于脏腑各司其职。
四、通腑法使用原则
(一)据证选用通腑法应在辨证的前提下运用,其适应证的条件是:实证且病势较急;本虚标实而正虚不甚;有腑气不通表现,如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等。但应用时还应“从有处着眼,从无处推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预测病变趋势,有时在病势较急、并无腑气不通的情况下,为了挫其邪势,防其骤变,也可择用通腑法。
(二)通腑为祛邪之法,祛邪则应根据病邪的性质、病势的变化,因势利导,导邪外出,其间不得拘泥于脏腑之间的相合表里关系。因为实践证实,通利二便是导邪外出最为便捷的方法。
(三)辅助运用,尽管有时通腑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大肠通则热退神清,膀胱利则湿除水消,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治法,并不能解决病理产物产生的根本问题。因此,不能盲目夸大通腑的治疗作用。
(四)慎用、暂用。通可祛滞,但也可伤正,尤其是通大肠之法,有较明显的伤津耗液损气之弊,对于一些危重急症用之应慎之又慎,以防生变。即便适用通腑,也宜暂用,做到中病即止,见好就收。, http://www.100md.com(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