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Qiancao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
[历史]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茜根"。《名医别录》中记载:"茜根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曝干。"又称:"苗根生山阴谷中。蔓草木上,茎有刺,实如椒。"《蜀本草》称本品为染绯草,并描述:"叶如枣叶,头类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今所在皆有,八月采根。"对照《证类本草》中的"茜根"附图,可认为即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茜草。
[原植物]
茜草 别名:小活血(陕西、湖南、江西、浙江、广东、福建), 红丝线(陕西、江西、两广、福建),血见愁(内蒙、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广西),四轮草(湖南、甘肃、江苏、两广),锯子草(陕西、江西、湖南),拉拉藤(东北、西北、江苏),小血藤(西南、甘肃),活血草(江西、江苏、广东),调经草(江西、湖南、广东),红茜草(江西、广东),风车草(江西、湖南、广东),地苏木(安徽、云南),入骨丹(福建),穿骨草(福建),涩拉秧(河南),娘娘全(东北),红内消(江西)。
Rubia cordifolia L.(R.akane Nakai)--鳞毛蕨科Rubi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这是一个分布较广、外部形态具有较多变异的种,以往学者常将它又区分出一些变种或种。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有充分掌握我国邻近地区与它相近一些种的材料,难于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仍暂从我国多数植物与药学文献,将它处理作为一个广义的种。
[采制]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一般在清明前后或8~10月间挖取,以秋季采者质优,挖去根后,除去茎苗,洗净泥土,晒干或烘干。
炮制:茜草炭取已切成的茜草片或段,照1977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19页的炒炭法至内部焦黑色。
[药材及产销]
茜草Radix Rubiae 主产于陕西渭南,河南洛阳、嵩县,安徽六安、芜湖,河北保定、邢台,山东莒南、蓬莱;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均有野生和生产。以陕西、河南所产者量大而且质优,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
[化学成份]
根部含有蒽醌类成分:羟基茜草素(Purpu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茜草素(Alizarin)以及茜草酸(Munjistin)和伪羟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还含有茜草素的β-冬绿糖甙-茜草甙(Rubian=ruberythric acid)。
国产的茜草素和下述的一些其它种茜草,通过薄层层析观察,除新疆茜草以含茜草素为主外其它各种均以含羟基茜草素为主。我们测定了各种茜草素的总蒽醌、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的含量(新疆茜草素的含量以茜草素为标准计,其它各种均以羟基茜草素为标准计)如下表:种 类蒽醌含量(%)总量结合型游离型茜草Rubia cordifolia(陕西绥德)0.330.220.11大叶茜草R. schumanniana(四川)0.660.480.18长叶茜草R. lanceolata(福建)0.620.490.13大茜草R. magna(四川)0.640.570.07中华茜草R. chinensis(北京)0.270.240.03新疆茜草R. sp.(新疆)0.800.500.30
茜草中最近还分离出具有升高白血球作用的成分茜草萘酸甙I及II,含量约为0.1~0.2%。甙元均为茜草萘酸(1,4-萘二酚-2-羧酸 )。此类化合物估计是蒽醌衍生物生物合成的前体。
茜草萘酸根据薄层层析检查,除大叶茜草外,较普遍地存在于国产的各种茜草中。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显微鉴别
根(直径0.5cm)的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为4~5列细胞。韧皮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针晶束散在,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
[点击上图放大] |
维管束为外韧型,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00μm。
[点击上图放大] |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过滤,取滤液5ml于20ml带塞试管中,于水浴上蒸去甲醇,加水2ml,加盐酸0.2ml于水浴上加热20分钟后,冷却,加乙醚5ml振摇,取醚层加1N氢氧化钠振摇,水层显红色。(检查蒽醌)
2.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同上,取醚提取液点样。吸附剂:硅胶G(北京化工厂)制板。展开剂:二甲苯-甲酸乙酯-乙烷-甲酸-甲醇(20∶10∶8∶1∶0.5)。展距10cm。日光下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呈淡红色,茜草萘酸无色。再置于荧光灯(365nm)下观察斑点情况。
[点击上图放大] |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寒,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等功能。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经闭、跌扑损伤等。用量6g~9g。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止血作用:茜草炭口服能缩短小白鼠尾部出血时间。茜草根温浸液能稍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有轻度止血作用。体外抑菌作用:茜草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茜草煎剂有明显止咳、祛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临床上与橙皮配伍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收到一定效果。升高白血球作用:从茜草中提出的茜草萘酸甙I及II均有升高白血球方面的作用。临床上用茜草的水煎酒沉的茜草提取物治疗肿瘤化疗、放疗病人的白细胞降低及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均收到一定效果。其它:茜草根温浸液尚有扩张蛙蹼血管的作用。茜草根的毒性很低,小鼠口服煎剂150g/kg无死亡,加大至175 g/kg时,8只中有2只死亡。[附注]
除正文所载的茜草外,尚有数种茜草属植物在各地也作茜草用: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根茎横走,弯曲,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1~3mm;表面红褐色,有纵沟,节上往往带细长的茎及须根,节间长1~2cm;有时皮部皱缩;质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红色,木部色较浅;气微。味淡。根茎(直径约0.2cm)横切面:木栓层为10~13列细胞,细胞方形或径向延长,皮层细胞2~4列,排列整齐,径向延长或呈方形;韧皮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针晶束,其排列大多与长轴垂直,少数与长轴平等,有时在木栓层及髓部也有针晶束。维管束为外韧型;木质部由导管、管胞及木薄壁细胞组成;髓部薄壁细胞较大。
[点击上图放大] |
其化学成分及薄层层析见图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分布于河南南部、安徽(黄山)、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药材根数条或数十条丛生于根头,长5~12cm,直径0.1~0.5cm。表面深红褐色,有细纵纹或细小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粉红色木质部。根茎浅棕红色;直径约0.4cm,度10~15cm或以上,皮层有时脱落而露出粉红色木质部。气微。味淡(见照片)。根(直径0.4cm)的横切面:木栓层为4~7列细胞,壁深棕色,最外1 列细胞较大;栓内层细胞4~5列;维管束为外韧型;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针晶束,其排列与根的长轴垂直;木质部在中央,占根直径的2/3。
[点击上图放大] |
其化学成分及薄层层析见图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药材大部分为根茎,呈圆柱形;未加工的可长至40~50 cm,直径0.4~1cm。表面朱红色,糟朽的木栓呈红色。根茎头如狮头由多数根茎痕及少数根茎密集而成,有时留存少数根茎或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红色,平坦。根茎(直径0.5cm)横切面:木栓细胞8~10列,扁平,切向延长,皮层较窄,皮层及韧皮部均有草酸钙针晶束,其排列与根的长轴平行或相垂直;维管束为外韧型,木质部由导管、管胞及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70;髓部细胞壁薄,中央的细胞较大。
[点击上图放大] |
其化学成分及薄层鉴别见图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化学成分及薄层层析见图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化学成分及薄层层析见图
6.在江苏曾生产过一种"土茜草"(又称白茜草),系蓬子菜Galium verum L.的根。茎直立,基部稍带木质;叶6~10轮生,无柄,叶片线型至狭线形,长1~5cm,宽1~1.5 mm,边缘反卷;聚伞花序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状,花小,淡黄色,花冠辐状,4裂,筒部极短,雄蕊4,伸出花冠外;果实为双悬果,悬果半球形,直径约2mm ,无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各省区。药材性状与茜草略相似,但根部的质稍硬,表面灰褐色或浅棕褐色;断面类白色或灰黄色,用扩大镜观察可见许多小孔,并有同心排列橙黄色环纹;臭微弱,味淡。本品的切片用热水浸泡,水呈淡黄色,而茜草根浸泡后水呈淡红色。本品不宜作茜草应用。
7.云南所产的小红参,又称"小茜草",也有作茜草药用的。其原植物及药材参见"小红参"项下。
以上8种植物的检索表:1.花4数;叶6~10轮生,无柄,线形至窄线形,宽1~1.5mm.......................... .....................................................7.蓬子菜 Galium verum1.花5数;叶较宽,不为线形。 2.叶通常2枚对生,无柄或近无柄...............................大茜草Rubia magna 2.叶通常4枚轮生。 3.叶无柄至近无柄。 4.叶较大,长3~8cm,地下根茎较粗大。横走而不簇生,带木质................... .................................................... 6.新疆茜草 R.sp. 4.叶较小,长8~25mm,宽3~5mm,地下具许多条簇生的根,稍带肉质............ ................................................8.小红参 R.yunnanensis 3.叶有明显的柄。 5.茎上的棱翅十分明显;叶被针形................... 3.长叶茜草R.lancecolata 5.茎上无棱翅或十分不显;叶非被针形。 6.茎沿棱密生多数倒钩剌;地下具少数较粗的根和多数较细的根;叶片基部通常心形 ..................................................1.茜草 R.cordifolia 6.茎光滑至近光滑,剌很少;叶片基部近圆形至广楔形。 7.根茎横走,有明显的节......................2.大叶茜草 R.schumanniana 7.无带节横走的根茎,簇生多数须状细根.............5.中华茜草R.chinensis 7种Rubia根外形检索表:1.药用为其根茎(或根)。 2.根茎较粗,圆柱形,直径1~2cm;木栓层往往糟朽或脱落。 3.木栓层往往糟朽...................................................大茜草 3.木栓层往往成片状,层层脱落.....................................新疆茜草 2.根茎横走较细,呈节节状,直径约0.5cm,木栓层较完整................西南茜草1.药用为其根。 4.根呈圆柱形,有的弯曲 5.直径0.4~1cm.......................................................茜草 5.直径0.1~0.4cm。 6.木质部较细,占根直径的1/3......................................小红参 6.木质部较粗,占根直径的2/3....................................长叶茜草 4.根细如须状..............................................细茜草(中华茜草)7种Rubia根显微特征检索表:1.横断面可见髓部。 2.木栓层存在。 3.木栓细胞切向延长,木栓层及髓部有针晶束...........................大茜草 大茜草 3.木栓细胞切向延长或方形,木栓层及髓部无针晶束...................西南茜草 2.木栓组织脱落.....................................................新疆茜草1.横切面观无髓部。 4.有木栓层。 5.针晶束在韧皮部,排列与长轴平行.....................................茜草 5.针晶束在皮层(或栓内层)及韧皮部,排列与长轴垂直。 6.皮层较宽,木质部占根直径的1/3..................................小红参 6.栓内层狭窄,木质部占根直径的2/3..............................长叶茜草 4.表皮存在,针晶束在皮层,排列大部分与长轴垂直............细茜草(中华茜草)
闂佽娴烽弫濠氬磻婵犲洤绐楅柡鍥╁枔閳瑰秴鈹戦悩鍙夋悙婵☆偅锕㈤弻娑㈠Ψ閵忊剝鐝栭悷婊冨簻閹凤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顨呴埢宥夊即閵忕姵鐎梺缁樺姉閸庛倝宕曞畝鍕厽闁逛即娼ф晶顔姐亜鎼搭垱瀚�
闂備浇宕垫慨鏉懨洪妶鍥e亾濮樼厧鐏︽い銏$懇楠炲鏁冮埀顒傜矆閸曨垱鐓熸俊顖濐嚙缁茶崵绱撳蹇斿
闂傚倷鑳堕幊鎾诲触鐎n剙鍨濋幖娣妼绾惧ジ鏌曟繛鐐珔闁告濞婇弻鈩冨緞鐎n亞鍔稿┑鈽嗗灲閹凤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