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蔻 Hongdoukou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商品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成熟的干燥果实。用时去果皮。
[历史]
红豆蔻始载于《开宝本草》。但本草记载多认为红豆蔻为高良姜的果实,故《本草纲目》把红豆蔻和高良姜合并为一项。据现有资料,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和插图等,认定为山姜属(Alpinia)植物当无疑问,但要确定种类殊为不易。又据《植物名实图考》的插图看,高良姜即大高良姜。故可认为,古代对红豆蔻和高良姜的区分未必有如现代清楚。这与现代民间仍把高良姜(A. officinarum Hance)和大高良姜(A. galanga Willd.)的果实及根茎分别均作中药红豆蔻和高良姜情况相似。即便在中药中,也还有少数地区将高良姜的果实作红豆蔻用的情况。
[原植物]
大高良姜 别名:大良姜、红扣。
Alpinia galanga (L.) Willd.--姜科Zingiber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旷野的草地和灌丛中。
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
[采制]
于9~10月间采摘果实,晒干。
[药材及产销]
红豆蔻Fructus Alpiniae galangae主产于广东的惠阳、张罗、东莞、增城、信宜、阳春、从化和海南岛诸县,广西的上林,上思、大新、隆安、武鸣、邕宁,云南的临沧、思茅等地。销全国。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黄酮、皂甙和脂肪酸等类成分。
挥发油中含有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脂 (1′-Acetoxychavicol acetate)、1′ -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1′ -Acotoxyeugenol acetate)、丁香烯环氧物(Caryophyllene oxide)、丁香醇I、II(CaryophyllenolI,II)、十五烷(Pentadecane)7-十七碳烯(7-Heptadecene)等。此外,根茎挥发油中含蒎烯、桉油素、丁香油酚以及倍半萜和倍半萜醇(Quercetin 3-methyl ether)、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奈素(Kaempferide)、高良姜素(Galangin)和它的3-甲醚(Galangin 3-methyl ether),此外还可能含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和7-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7-Hydroxy-3,5-dimethoxyflavone)。
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脂R=H............................丁香烯环氧物
1′-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R=Me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以粒大、饱满、不破碎、气味浓者为佳。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长方形细胞;其内为1列薄壁细胞,排列整齐;中果皮外侧为1列石细胞,排列呈环状,石细胞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0~40μm,纹孔明显;其内均为薄壁组织,有油细胞散在;内侧有维管束稀疏排列;紧接内果皮处有1列大形圆形油细胞,排列整齐,直径80~100μm;内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薄壁细胞。
[点击上图放大] |
红豆蔻果皮横切面 上:简图(×73.4) 下:详图(×260)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为数裂薄壁细胞1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1列,长圆形,径向延长,壁较厚,排列整齐;其内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薄壁细胞,内含棕色素。油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宽20~60μm,厚约40μm,径向壁菲薄;色素层棕褐色,其内侧的细胞壁不明显。内种皮为1列栅状石细胞,长约40μm,宽20~40μm,石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胞腔含氧化硅团块。外胚乳细胞较小,长圆形,充满淀粉粒;内胚乳细胞较小,细胞壁不甚清楚;胚的细胞细小。
[点击上图放大] |
红豆蔻种子横切面 上:简图(×13) 下:详图(×260)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样品适量,粉碎后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样。吸附剂:硅胶G(青岛)-0.8%CMC。展开剂: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距17cm。显色剂:10%磷钼酸乙醇液,斑点颜色除证明者外,均显蓝黑色。
红豆蔻薄层层析图谱
S:a.樟脑 b.芳樟醇 c.1,8-桉油素
1.红豆蔻挥发油
[性味及功效]
味辛,性温。有散寒燥湿、健脾消食的功能。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泄泻等症。用量3~5g。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品中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脂和1′ -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具有抗溃疡作用。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红豆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