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 Aiye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菊科艾的干燥叶。此外,同属数种近似植物的叶,其叶背面色白而具艾嗅者,也作艾叶使用。
本品始载《名医别录》,谓:"艾叶……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苏颂《本草图经》云:"艾叶……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李时珍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在今河南境)复道者为佳……自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7)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又《蕲艾传》有讚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由上可知,药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的家乡所在地。现时蕲艾栽培品与野生品各地均有之,本草所述形态与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相似,当可视为传统药用艾叶之正品。
, 百拇医药
艾 别名:家艾、医草、灸草、蕲艾、大叶艾、甜艾、艾蒿、香艾、阿及艾。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菊科 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圆柱形,基部木质化,外被灰白色绒毛,茎自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叶阔卵形,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边缘锯齿状,叶缘下延成长柄,中部叶近长倒卵形,长6~10㎝,宽4~8㎝,叶缘下延成短柄,羽状浅裂或深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具假托叶,上部叶渐小,3裂或不裂,近无柄;近茎顶端叶披针形,带状披针形,无柄,全缘,经多年种植者,呈卵状椭圆形;上面绿色,被柔毛,后渐脱落,下面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总状;总苞片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苞片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被绒毛;缘花雌性,盘花两性,各10余朵;缘花花冠管细管状,长约1.3㎜,顶端2~3齿裂,绿色,子房细柱形,花柱先端2分枝;盘花花冠管近喇叭筒状,先端5裂,裂片外卷,长约2㎜,初开及盛开时,花冠管上部呈紫红色,下部色渐变淡,后紫色退去,呈黄绿色;雄蕊5,聚药,先端的附属物三角形,具尖头,花柱顶端2分叉。瘦果近柱形、长圆形;长约1㎜,无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 百拇医药
生于平原、丘陵、山地等路旁、荒野、沟边。
广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及南部各省区。
于端午节前后,割取全株,取下叶片,或直接采下叶片,晒干或阴干。生用或喷醋炒炭用。
艾叶 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醋艾炭 取净艾叶,置锅内炒至全黑色,用醋喷洒(每艾叶100㎏,用醋15㎏),拌匀后取出晾干,为防止复燃,于3天后贮存。
艾绒 嫩叶晒干,捣成绒状,即艾绒,供灸用。
艾叶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主产安徽、湖北、河北、山东等地。近年来以安徽滁县地区嘉山县产品销售量最大,供做艾叶油之原料,其它地区产品除供艾绒原料外,多自产自销。
, 百拇医药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水芹烯、杜松烯、侧柏醇、侧柏酮。
近年来有报道,艾叶油中沸点部分主成分为桉油素、松油醇、蒿醇、樟脑、龙脑、芳樟醇、β-石竹烯。又据报道,艾叶油中沸点含水芹烯、莰烯、雪松烯、反式香苇醇、乙酸龙脑酯、榄香醇、异龙脑、香芹酮等九种成分。
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卷曲,常不完整。完整叶片阔卵形或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深裂,侧裂片多为2对,常楔形,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叶缘下延成叶柄。上表面黄绿色,或绿棕色,被稀柔毛,并密被白点(为非腺毛脱落之残柄),下表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 http://www.100md.com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面均被腺毛及非腺毛,下表面之非腺毛密布,腺毛着生处凹于表面。淡黄色,4或6细胞,顶面观呈长圆形,细胞成对并生似鞋底样,直径9~23μm,长20~45μm,侧面观成对叠生,2或3层,角质层与细胞间距甚大,腺毛内含物可以苏丹Ⅲ着色;非腺毛有单细胞及多细胞二类,多细胞者柄细胞1~6个,多为3个,直径4~17μm,胞壁可以苏旦Ⅲ着色,时见细胞核,顶细胞有的呈鞭状,有的展为2臂,呈T形毛,也有的具多分枝,长度差距较大,通常为125~245μm,特长者相互缠绕,无法量计,柄细胞及顶细胞内时见黄棕色或棕黄色物质,可以苏旦Ⅲ着色。气孔分布于下表面,突出表面,为不定式。表皮细胞轮廓呈多角形,壁近波状。
艾叶粉某末及解离组织图
1.表皮细胞及气孔(×260)2.表皮细胞及腺毛(×260)3.非腺毛(×195)
4.草酸钙簇晶(×260)5.草酸钙棱晶(×260)6.淀粉粒(×195)
叶主脉横切面:为异面型,中脉向上下方突出,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半月形外韧维管束上下方均有厚壁组织,多由纤维组成。叶肉较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约各占一半。表皮细胞1列,外被薄角质层。草酸钙簇晶(直径4~14μm)及棱晶(直径2~7μm),淀粉粒多分布于叶肉组织内。叶脉旁薄壁细胞常含淡黄色或鲜黄色物,木薄壁细胞常含棕色物。
艾叶横切面简图
苦,温。散寒除湿,温经止痛,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艾炭治虚寒性出血症。用量为5~10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
艾叶以水蒸气蒸馏所得之挥发油具平喘作用、镇咳作用及抗菌作用。α-萜品烯醇及反式香苇醇经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过敏性疾病及急性菌痢等。
, 百拇医药 1.湖北蕲春县栽培的蕲艾,植株较艾为高大,叶也较大,叶下面绒毛较厚。林有润命名为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cv.Qiai,可视为艾叶之栽培变型和道地药材。若就广义种而论,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这个学名已包括蕲艾在内。
2.商品艾叶的原植物,除艾以外,尚有同属多种植物的叶在不同地区也作艾使用或混用。
⑴朝鲜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var. gracilis Pamp.(A.chiarngii Pamp.)
茎中部叶片宽卵形,近羽状全裂,中裂片又多3裂。
分布区同原种。内蒙古和山东省作艾叶使用。
⑵宽叶山蒿 Artemisia stolonifera (Maxim.) Komar.[A. vulgaris L. var.stolonifera Maxim.; A. integrifolia L. var. stoloifera Pamp.].
, http://www.100md.com
茎中部叶卵状或倒卵状矩圆形,长6~13㎝,宽4~7㎝,羽状深裂或浅裂,有疏或密锯齿、基部极狭成楔形的短柄,有或无抱茎的假托叶。
产东北、华北各省区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省,部分产地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⑶野艾蒿(野艾、细叶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A. vulgaris L.var. umbrosa Bess.]
《救荒本草》名野艾蒿,《滇南本草》之苦蒿尖应为本种。
茎下部叶有长柄,2次羽状分裂,裂片常有齿;中部叶长达8㎝,宽达5㎝,基部渐狭成短柄,有假托叶,羽状深裂,裂片1~2对,条状披针形,或无裂片,顶端尖,上面被短微毛,密生白腺点,下面有灰白色密短毛,中脉无毛。
除新疆、青海、西藏不产外,全国均有分布。安徽、浙江等省多数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 百拇医药
⑷蒙古蒿 Artemisi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 [A. vulgaris L. var. mongoliea Fisch. ex Bess.; A. vulgaris L. var. tenuifolia Turcz.. ex DC.; A. obscura Pamp.]
茎中部叶近椭圆形,长6~10㎝,宽4~6㎝,羽状深裂,侧裂片通常2对,又常羽状浅裂或不裂,顶裂片又常3裂,裂片披针形至条形,渐尖,下部渐狭成短柄,或发育成3~4对渐短的条状披针形的侧裂片及假托叶,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白色短绒毛。
广布于我国北部、东北及东部各省区。内蒙古等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⑸红足蒿 Artemisia rubripes Nakai [A. vulgaris L. var. parviflora Maxim.; A.vulgaris L. var. maximoviczii Nakai]
, 百拇医药
茎中部一或二次羽状深裂,长7~15㎝,宽4~10㎝,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裂片又常3裂,或侧裂片不裂,裂片狭长披针形,渐尖,边缘无齿,常稍反卷,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有条状假托叶。
产东北、华北各省区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北部)和福建(北部)等省。部分产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⑹魁蒿 Artemisia princeps Pamp.
江苏又名五月艾,艾蒿,野蓬头。另外,还有叫黄花艾的。
茎中部叶长6~10㎝,宽4~8㎝,羽状深裂,侧裂片常2对,裂片矩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疏齿或无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灰白色密绒毛。
分布于北部、东部、西部及西南部。仅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宁夏及西藏不产。产区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 百拇医药
⑺歧茎蒿 Artemisia igniaria Maxim.
茎中部叶卵形,长8~11㎝,宽5~7㎝,基部渐狭成短柄,叶片羽状深裂,中裂片又常3裂,边缘有粗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短绒毛。
分布于华北、东北。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⑻蒌蒿(水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茎中部叶羽状深裂,长10~18㎝,宽约为长的一半,侧裂片2对或1对,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渐尖,缘具疏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薄绒毛。基部渐狭成楔形短柄,无假托叶,上部叶3裂或不裂,或条形而全缘。
除福建、台湾、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不产外,其它省区均产。本品在产地部分地区混充艾叶入药。
, http://www.100md.com
⑼灰苞蒿 Artemisia roxburghiana Bess.[A. hypoleuca Edgew.; A. indica Willd. Var. exilis Pamp.]
茎中部叶长6~12㎝,宽3~7㎝,二回羽状深裂,侧裂片2~3对,又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披针状条形,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灰色绒毛,基部有抱茎的假托叶。
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少数地区以其叶充艾叶入药。
⑽辽东蒿 Artemisia verbenacea (Komar.)Kitag.[A.vulgaris L. var. verbe-nacea Komar.; A. vulgaris L. var. incanescens Muttf.;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Nakai var. verbenacea Pamp.; A.liaotungensis Kitag.]
, http://www.100md.com
叶较蒙古蒿小而细裂,下面被白色密绒毛。
产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四川(西部)。少数地区以其叶混作艾叶入药。
⑾阴地蒿 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
茎中部叶近卵形,长12~18㎝宽7~12㎝,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羽状浅裂,顶裂片又3深裂,各裂片有齿或近全缘,顶端尖或渐尖,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薄绒毛。基部有短柄或长柄及假托叶。
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 其叶在部分产区被采集作艾叶入药。
⑿柳叶蒿 Artemisia integrifolia L.
中部叶披针形,长5~10㎝,宽2~4㎝,羽状浅裂或深裂,基部渐狭,无明显的柄,有狭小抱茎的假托叶,上面无毛,下面除叶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
, http://www.100md.com
分布于东北部、北部。东北部分地区以其叶混充艾叶入药。
⒀五月艾 Artemisia indica Willd. [A. vulgaris L. var . indica (Willd.) Maxim.]
广东、贵州称大艾,广东花县称五月艾。
除西北干旱与高寒地区不产外,其他省区都产。广东、贵州、河北、陕西等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⒁白叶蒿 Artemisia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C.B. Clarke [A. vulg-aris L. var.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 var.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W. Wang et H. T. Ho ex H. C. Fu]
, http://www.100md.com
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至西藏东部)各省区。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⒂北艾 Artemisia vulgaris L.
本种近二、三十年来,一直认为此系欧洲种,中国不产。近据林有润报道,本种产陕西(秦岭太白山)、甘肃(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省区,其叶作艾叶入药。我国过去文献中记载的艾蒿A. vulgaris auct. non L. ,实际包括了艾 A. argyi Levl.et Vant. ,野艾蒿 A. lavandulaefolia ,南艾蒿A. verlotorum Lamotte,蒙古蒿A. mongolica(Fisch. et Bess.)Nakai,五月艾A. indica Willd.,魁蒿A.princeps Pamp.及歧茎蒿A. igniaria Maxim. 等多种复合种的混称。
⒃南艾蒿(南野艾)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 http://www.100md.com
除西北、华北不产外,全国均产。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⒄湘赣艾 Artemisia gilvescena Miq.[A.vulgaris L. var. latifolia Takeda;A. vulgaris L. var. gilvescens Nakai ]
产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⒅暗绿蒿 Artemisia atrovirens Hand. -Mazz.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部分产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⒆中南艾(中南蒿)Artemisia simulans Pamp.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称南艾,广西贵县以之作艾叶入药。
⒇秦岭蒿Artemisia qinlingensis Ling ex Y. R. Ling.
产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为秦岭山脉地区的特有种。其叶当地亦作艾叶入药。但数量较少。
3.本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炷,可做灸法之用。, http://www.100md.com
[历史]
本品始载《名医别录》,谓:"艾叶……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苏颂《本草图经》云:"艾叶……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李时珍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在今河南境)复道者为佳……自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7)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又《蕲艾传》有讚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由上可知,药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的家乡所在地。现时蕲艾栽培品与野生品各地均有之,本草所述形态与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相似,当可视为传统药用艾叶之正品。
, 百拇医药
[原植物]
艾 别名:家艾、医草、灸草、蕲艾、大叶艾、甜艾、艾蒿、香艾、阿及艾。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菊科 Compositae
[点击上图放大] |
, 百拇医药
生于平原、丘陵、山地等路旁、荒野、沟边。
广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及南部各省区。
[采制]
于端午节前后,割取全株,取下叶片,或直接采下叶片,晒干或阴干。生用或喷醋炒炭用。
艾叶 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醋艾炭 取净艾叶,置锅内炒至全黑色,用醋喷洒(每艾叶100㎏,用醋15㎏),拌匀后取出晾干,为防止复燃,于3天后贮存。
艾绒 嫩叶晒干,捣成绒状,即艾绒,供灸用。
[药材及产销]
艾叶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主产安徽、湖北、河北、山东等地。近年来以安徽滁县地区嘉山县产品销售量最大,供做艾叶油之原料,其它地区产品除供艾绒原料外,多自产自销。
, 百拇医药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水芹烯、杜松烯、侧柏醇、侧柏酮。
近年来有报道,艾叶油中沸点部分主成分为桉油素、松油醇、蒿醇、樟脑、龙脑、芳樟醇、β-石竹烯。又据报道,艾叶油中沸点含水芹烯、莰烯、雪松烯、反式香苇醇、乙酸龙脑酯、榄香醇、异龙脑、香芹酮等九种成分。
[药材鉴别]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 http://www.100md.com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面均被腺毛及非腺毛,下表面之非腺毛密布,腺毛着生处凹于表面。淡黄色,4或6细胞,顶面观呈长圆形,细胞成对并生似鞋底样,直径9~23μm,长20~45μm,侧面观成对叠生,2或3层,角质层与细胞间距甚大,腺毛内含物可以苏丹Ⅲ着色;非腺毛有单细胞及多细胞二类,多细胞者柄细胞1~6个,多为3个,直径4~17μm,胞壁可以苏旦Ⅲ着色,时见细胞核,顶细胞有的呈鞭状,有的展为2臂,呈T形毛,也有的具多分枝,长度差距较大,通常为125~245μm,特长者相互缠绕,无法量计,柄细胞及顶细胞内时见黄棕色或棕黄色物质,可以苏旦Ⅲ着色。气孔分布于下表面,突出表面,为不定式。表皮细胞轮廓呈多角形,壁近波状。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艾叶粉某末及解离组织图
1.表皮细胞及气孔(×260)2.表皮细胞及腺毛(×260)3.非腺毛(×195)
4.草酸钙簇晶(×260)5.草酸钙棱晶(×260)6.淀粉粒(×195)
叶主脉横切面:为异面型,中脉向上下方突出,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半月形外韧维管束上下方均有厚壁组织,多由纤维组成。叶肉较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约各占一半。表皮细胞1列,外被薄角质层。草酸钙簇晶(直径4~14μm)及棱晶(直径2~7μm),淀粉粒多分布于叶肉组织内。叶脉旁薄壁细胞常含淡黄色或鲜黄色物,木薄壁细胞常含棕色物。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艾叶横切面简图
[性味及功效]
苦,温。散寒除湿,温经止痛,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艾炭治虚寒性出血症。用量为5~10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艾叶以水蒸气蒸馏所得之挥发油具平喘作用、镇咳作用及抗菌作用。α-萜品烯醇及反式香苇醇经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过敏性疾病及急性菌痢等。
[附注]
, 百拇医药 1.湖北蕲春县栽培的蕲艾,植株较艾为高大,叶也较大,叶下面绒毛较厚。林有润命名为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cv.Qiai,可视为艾叶之栽培变型和道地药材。若就广义种而论,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这个学名已包括蕲艾在内。
2.商品艾叶的原植物,除艾以外,尚有同属多种植物的叶在不同地区也作艾使用或混用。
⑴朝鲜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var. gracilis Pamp.(A.chiarngii Pamp.)
茎中部叶片宽卵形,近羽状全裂,中裂片又多3裂。
分布区同原种。内蒙古和山东省作艾叶使用。
⑵宽叶山蒿 Artemisia stolonifera (Maxim.) Komar.[A. vulgaris L. var.stolonifera Maxim.; A. integrifolia L. var. stoloifera Pamp.].
, http://www.100md.com
茎中部叶卵状或倒卵状矩圆形,长6~13㎝,宽4~7㎝,羽状深裂或浅裂,有疏或密锯齿、基部极狭成楔形的短柄,有或无抱茎的假托叶。
产东北、华北各省区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省,部分产地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⑶野艾蒿(野艾、细叶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A. vulgaris L.var. umbrosa Bess.]
《救荒本草》名野艾蒿,《滇南本草》之苦蒿尖应为本种。
茎下部叶有长柄,2次羽状分裂,裂片常有齿;中部叶长达8㎝,宽达5㎝,基部渐狭成短柄,有假托叶,羽状深裂,裂片1~2对,条状披针形,或无裂片,顶端尖,上面被短微毛,密生白腺点,下面有灰白色密短毛,中脉无毛。
除新疆、青海、西藏不产外,全国均有分布。安徽、浙江等省多数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 百拇医药
⑷蒙古蒿 Artemisi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 [A. vulgaris L. var. mongoliea Fisch. ex Bess.; A. vulgaris L. var. tenuifolia Turcz.. ex DC.; A. obscura Pamp.]
茎中部叶近椭圆形,长6~10㎝,宽4~6㎝,羽状深裂,侧裂片通常2对,又常羽状浅裂或不裂,顶裂片又常3裂,裂片披针形至条形,渐尖,下部渐狭成短柄,或发育成3~4对渐短的条状披针形的侧裂片及假托叶,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白色短绒毛。
广布于我国北部、东北及东部各省区。内蒙古等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⑸红足蒿 Artemisia rubripes Nakai [A. vulgaris L. var. parviflora Maxim.; A.vulgaris L. var. maximoviczii Nakai]
, 百拇医药
茎中部一或二次羽状深裂,长7~15㎝,宽4~10㎝,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裂片又常3裂,或侧裂片不裂,裂片狭长披针形,渐尖,边缘无齿,常稍反卷,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有条状假托叶。
产东北、华北各省区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北部)和福建(北部)等省。部分产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⑹魁蒿 Artemisia princeps Pamp.
江苏又名五月艾,艾蒿,野蓬头。另外,还有叫黄花艾的。
茎中部叶长6~10㎝,宽4~8㎝,羽状深裂,侧裂片常2对,裂片矩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疏齿或无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灰白色密绒毛。
分布于北部、东部、西部及西南部。仅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宁夏及西藏不产。产区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 百拇医药
⑺歧茎蒿 Artemisia igniaria Maxim.
茎中部叶卵形,长8~11㎝,宽5~7㎝,基部渐狭成短柄,叶片羽状深裂,中裂片又常3裂,边缘有粗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短绒毛。
分布于华北、东北。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⑻蒌蒿(水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茎中部叶羽状深裂,长10~18㎝,宽约为长的一半,侧裂片2对或1对,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渐尖,缘具疏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薄绒毛。基部渐狭成楔形短柄,无假托叶,上部叶3裂或不裂,或条形而全缘。
除福建、台湾、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不产外,其它省区均产。本品在产地部分地区混充艾叶入药。
, http://www.100md.com
⑼灰苞蒿 Artemisia roxburghiana Bess.[A. hypoleuca Edgew.; A. indica Willd. Var. exilis Pamp.]
茎中部叶长6~12㎝,宽3~7㎝,二回羽状深裂,侧裂片2~3对,又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披针状条形,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灰色绒毛,基部有抱茎的假托叶。
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少数地区以其叶充艾叶入药。
⑽辽东蒿 Artemisia verbenacea (Komar.)Kitag.[A.vulgaris L. var. verbe-nacea Komar.; A. vulgaris L. var. incanescens Muttf.;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Nakai var. verbenacea Pamp.; A.liaotungensis Kitag.]
, http://www.100md.com
叶较蒙古蒿小而细裂,下面被白色密绒毛。
产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四川(西部)。少数地区以其叶混作艾叶入药。
⑾阴地蒿 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
茎中部叶近卵形,长12~18㎝宽7~12㎝,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羽状浅裂,顶裂片又3深裂,各裂片有齿或近全缘,顶端尖或渐尖,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薄绒毛。基部有短柄或长柄及假托叶。
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 其叶在部分产区被采集作艾叶入药。
⑿柳叶蒿 Artemisia integrifolia L.
中部叶披针形,长5~10㎝,宽2~4㎝,羽状浅裂或深裂,基部渐狭,无明显的柄,有狭小抱茎的假托叶,上面无毛,下面除叶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
, http://www.100md.com
分布于东北部、北部。东北部分地区以其叶混充艾叶入药。
⒀五月艾 Artemisia indica Willd. [A. vulgaris L. var . indica (Willd.) Maxim.]
广东、贵州称大艾,广东花县称五月艾。
除西北干旱与高寒地区不产外,其他省区都产。广东、贵州、河北、陕西等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⒁白叶蒿 Artemisia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C.B. Clarke [A. vulg-aris L. var.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 var.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W. Wang et H. T. Ho ex H. C. Fu]
, http://www.100md.com
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至西藏东部)各省区。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⒂北艾 Artemisia vulgaris L.
本种近二、三十年来,一直认为此系欧洲种,中国不产。近据林有润报道,本种产陕西(秦岭太白山)、甘肃(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省区,其叶作艾叶入药。我国过去文献中记载的艾蒿A. vulgaris auct. non L. ,实际包括了艾 A. argyi Levl.et Vant. ,野艾蒿 A. lavandulaefolia ,南艾蒿A. verlotorum Lamotte,蒙古蒿A. mongolica(Fisch. et Bess.)Nakai,五月艾A. indica Willd.,魁蒿A.princeps Pamp.及歧茎蒿A. igniaria Maxim. 等多种复合种的混称。
⒃南艾蒿(南野艾)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 http://www.100md.com
除西北、华北不产外,全国均产。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⒄湘赣艾 Artemisia gilvescena Miq.[A.vulgaris L. var. latifolia Takeda;A. vulgaris L. var. gilvescens Nakai ]
产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⒅暗绿蒿 Artemisia atrovirens Hand. -Mazz.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部分产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⒆中南艾(中南蒿)Artemisia simulans Pamp.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称南艾,广西贵县以之作艾叶入药。
⒇秦岭蒿Artemisia qinlingensis Ling ex Y. R. Ling.
产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为秦岭山脉地区的特有种。其叶当地亦作艾叶入药。但数量较少。
3.本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炷,可做灸法之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