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 蟀 Xishua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竈马"项下,原名"促织",并称促织即是蟋蟀。
蟋蟀 别名:促织、蛐蛐、夜鸣虫。
Scapsipedus aspersus Walker--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
成虫体长13~16毫米,全身黑色并有光泽,有黄褐色微毛与褐色刚毛。头棕褐色,头顶短圆,略向前方突出,头后有6根短的不规则纵沟。颜面稍扁平,略向前倾斜,呈深栗色,雄的略凹,雌的略圆,两复眼间有一明显的横线。口部黄褐色或污黄色,上唇中央有两条纵沟,大腮须甚长,小腮须细而扁,淡黄色,末端节最长大,棕褐色。触角细长,淡褐色,长于身体的半倍。复眼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单眼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中间的一个较大,左右小。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横方形,背中线稍向下陷,黑褐色,上面生有不规则的刚毛,并有不规则的棕褐色花斑,前缘及后缘呈直线,但雄的前缘稍向后方弯曲,后缘呈弓状,前胸背侧片向下垂斜,而下缘后方高与前角呈直角形。前翅棕褐色,侧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黄色,雄的长过腹部,并在基部占翅膀三分之二的部位有比较坚硬透明的发音器,雌的短于腹部。后翅甚长,灰黄色,卷叠呈尾状突出腹端。胸足三对,长短中等,都略向侧面斜偏,淡黄色,并有黑褐斑及向里侧轴状形弯曲的斜线,且有棕褐色微毛。前足胫节比腿节短,比跗节稍长,跗节第一节之长等于其它各部长之总和。后足胫节长短与跗节相等,背面有10个刺单行排列,腿节十分膨大而且向侧方呈扁状,在内侧方并有纵沟及不甚规则的人字形图案,长短等于胫节加第一跗节之和,跗节第一节比其它跗节之总和要长些,并在背缘排列有很多刺。腹部近圆筒形,背面呈黑褐色,节间有污黄色斑纹,腹面色淡,呈灰黄色。尾毛褐色比后腿节长,雌性产卵管几与后胫节等长,腹部末节的背片比腹片略长。
, http://www.100md.com
成虫性前期喜隐居田埂、房角及砖块堆下的缝隙中和杂草丛生的地带。群居性。白天隐居不动也少鸣,夜晚外出取食。雄性有争鸣好斗习性。雌性将近性期则喜分群,且在隐蔽之处用口器及前足挖洞穴生活。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极强,在夜间能群集迁移。可堆草诱集或挖一公尺深的坑,撒下麦麸、糖渣等诱料,大量捕捉。
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8~9月间清晨露水未干前,在湿地及石下捕捉,置沸水中烫死,晒干。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晾干,用米微炒即成。
, http://www.100md.com
本品为干燥的雌雄成虫。
[名称] 蟋蟀Scapsipedus(Gryllodes) 别名:蛐蛐(河北)将军干(江苏)
[产地及销售习惯] 全国各地均有,主产于江苏苏州、上海、扬州,浙江萧山、杭州,河北保定、通县等地;一般多自产自销,主销华东。
据报告自蟋蟀(Gryllulus mitratus)中提出一种结晶Grypyrin,有解热作用。
性状鉴别
全体呈长圆形,黑色,长1.5~2.2厘米,宽约5毫米。头略呈三角形;复眼一对,椭圆形,长径约1毫米;触角一对,多数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遮盖,后胸末端有尾毛一对,长1~3毫米。雌虫在尾毛之间,有一产卵管,长约1厘米。胸足三对,多数脱落。气臭。
[性味] 辛咸、温。有毒
[功用] 利尿。
[主治] 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 5只~6只。
[禁忌] 体虚者及孕妇忌用。
, 百拇医药
1. 北京地区所用的蟋蟀,有时混入另一种昆虫:棺材头(Loxoblemus doemitai Stein)。其习性与蟋蟀相同,但较活泼喜跳,性烈好斗,又称"斗蟋蟀"。雌虫不作较深洞穴。头部前方幅广,头顶显著,在头顶前下方又有一显著的白色点,背面黑色,后头有三对黄色纵线。复眼下方有显著突出的颜,呈角状,由前面看去很像棺材头,故名。成虫趋光性不强,群居性差。
2. 又有土蛐蛐(Nemobius caibae Shisaki)外形与蟋蟀亦很相似,商品上尚未发现混入。此种昆虫可以若虫的状态在田间落叶下及土穴中过冬。体型小于上述两种,喜在较松软的土中栖居,阴雨天活泼。成虫无趋光性,见灯光即躲避,群集性不大。
3. 在上海地区,过去曾混入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此虫比蟋蟀粗大。, 百拇医药
[原昆虫]
蟋蟀 别名:促织、蛐蛐、夜鸣虫。
Scapsipedus aspersus Walker--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 http://www.100md.com
成虫性前期喜隐居田埂、房角及砖块堆下的缝隙中和杂草丛生的地带。群居性。白天隐居不动也少鸣,夜晚外出取食。雄性有争鸣好斗习性。雌性将近性期则喜分群,且在隐蔽之处用口器及前足挖洞穴生活。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极强,在夜间能群集迁移。可堆草诱集或挖一公尺深的坑,撒下麦麸、糖渣等诱料,大量捕捉。
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采制]
8~9月间清晨露水未干前,在湿地及石下捕捉,置沸水中烫死,晒干。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晾干,用米微炒即成。
[药材及产销]
, http://www.100md.com
本品为干燥的雌雄成虫。
[名称] 蟋蟀Scapsipedus(Gryllodes) 别名:蛐蛐(河北)将军干(江苏)
[产地及销售习惯] 全国各地均有,主产于江苏苏州、上海、扬州,浙江萧山、杭州,河北保定、通县等地;一般多自产自销,主销华东。
[化学成份]
据报告自蟋蟀(Gryllulus mitratus)中提出一种结晶Grypyrin,有解热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效用]
[性味] 辛咸、温。有毒
[功用] 利尿。
[主治] 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 5只~6只。
[禁忌] 体虚者及孕妇忌用。
[附注]
, 百拇医药
1. 北京地区所用的蟋蟀,有时混入另一种昆虫:棺材头(Loxoblemus doemitai Stein)。其习性与蟋蟀相同,但较活泼喜跳,性烈好斗,又称"斗蟋蟀"。雌虫不作较深洞穴。头部前方幅广,头顶显著,在头顶前下方又有一显著的白色点,背面黑色,后头有三对黄色纵线。复眼下方有显著突出的颜,呈角状,由前面看去很像棺材头,故名。成虫趋光性不强,群居性差。
2. 又有土蛐蛐(Nemobius caibae Shisaki)外形与蟋蟀亦很相似,商品上尚未发现混入。此种昆虫可以若虫的状态在田间落叶下及土穴中过冬。体型小于上述两种,喜在较松软的土中栖居,阴雨天活泼。成虫无趋光性,见灯光即躲避,群集性不大。
3. 在上海地区,过去曾混入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此虫比蟋蟀粗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