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法研究进展
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我国于1965年人工合成。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首选和必备药物,临床一直采用皮下注射途径给药,普通制剂每日需用3~4次,这对于长期用药的病人来说苦不堪言,且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过敏及耐药,因此胰岛素新的给药途径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近年药剂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鼻腔给药 鼻腔呼吸区细胞表面具有大量的微细绒毛,可大大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鼻腔粘膜中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十分丰富,有利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由于鼻腔中酶的含量很低,对大分子蛋白质的分解作用远低于胃肠粘膜,这些特点都十分有利于胰岛素的透过和吸收,因此鼻内给药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提高给药时的生物利用度,常采用含甾醇类或甾甙类亲脂性物质做吸收促进剂,将二者做成混悬液,作用于鼻粘膜中的类脂而增加胰岛素的吸收。目前的制剂生物利用度已可达11.3%。除常规制剂外,靶向制剂也被用作鼻内给药的载体,如以经化学修饰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为膜材料制备的膜、流动性好的胰岛素脂质体,给药后降糖作用可持续8小时之久。另有研究发现,以粒径为300~400纳米的脱乙酰壳多糖毫微粒作为载体,可显著增强胰岛素穿透鼻粘膜的能力,使药物在鼻内的吸收增多。本品的鼻内制剂在美国已经上市。
, http://www.100md.com
口服给药系统 口服是最简捷而便利的给药途径,有关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研究亦获得重大突破。有研究者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45纳米的药物毫微粒,按每公斤体重100单位的剂量给糖尿病大鼠口服后,血糖水平于两天后下降至原来的二分之一,且降糖作用维持达10~13天之久,具有良好的缓释性。由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高低不一,持久降糖临床难以控制血糖于一理想浓度,国内推出一种作用周期短的口服毫微粒,给药6~7小时后血糖水平降到最低。药效可持续数天。利用脂质体的缓释和保护药物作用,有人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和大豆甾醇按7︰4的比例制备了胰岛素脂质体,经大鼠口服29单位/公斤体重后,药物利用度高达31.6%。为使药物免受胃酸和酶的破坏,国外有人用特殊的凝胶剂制备了口服微球,此球在胃内基本不释药。但进入小肠后即迅速膨胀并释药。经大鼠试验,口服后降糖作用在两小时内出现,可维持6小时。常规的剂型经一定处理也能用于胰岛素口服系统的研究,Hosny将40单位胰岛素与不同剂量的胆酸钠混合后制成胶囊,再用丙烯酸树脂S100包衣,尔后给糖尿病兔口服,结果口服含胆酸钠50毫克的胰岛素胶囊三小时后,血糖水平降至原来的69%,五小时后降到48%,作用十分显著。
, 百拇医药
直肠给药 本方法具有两大优点:直肠内pH值接近中性或微碱性,且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极少被破坏;可基本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直肠给药是一条颇为理想的给药途径。但因胰岛素是大分子药物,直肠内吸收相对困难,因而要加入促吸收剂,以提高生物利用度。Yun等用泊洛沙姆做基质,制备了胰岛素栓剂,动物实验发现,加用此基质后降糖作用大大改善。另有人制得了一系列含脱氧胆酸、牛磺胆碱钠等的栓剂,每枚含胰岛素50单位,直肠给药于糖尿病兔,其降糖作用相当于皮下注射40单位胰岛素的56%,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中的水解酶活性很低,利于胰岛素透皮给药,但这种大分子蛋白一般难于穿透皮肤,离子导入技术可使其在电场作用下透过皮肤角质层而被吸收入血。国外已研制出脉冲直流离子电渗装置,用于糖尿病小鼠腹部皮肤,电流为0.25毫安,频率2千赫兹,药物可成功地穿透皮肤,很快产生降糖作用。透皮啪用脱毛液可显著增强药效。
, http://www.100md.com
肺部(吸入)给药系统 肺具有吸收表面积大、血液循环丰富、肽类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易穿透的特点,为胰岛素吸收的理想生理环境。若加入促吸收剂效果会更佳。经观察,将之肺部给药于动物,药物利用度达26%,而在加入胆酸钠后,利用度跃升至69%。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 指舌下和颊部给药。由于此二部位血管丰富,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因此对这一途径途径的研究亦较多。但口腔中含有许多水解酶,使得口腔内吸收很少,有人加入吸收促进剂后发现,与肌注相比,加入了聚氧乙烯(9)月桂基醚的口腔粘膜给药剂,用后生物利用度为30%,而不加的药液生物利用度仅为4%左右。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近年虽颇为活跃,但许多剂型仍有一些颇为主要的影响环节有待完善。目前的多数研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临床报道尚少,相信随着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新科技的日臻成熟,胰岛素的生物给药系统研究将有新的突破。, 百拇医药
鼻腔给药 鼻腔呼吸区细胞表面具有大量的微细绒毛,可大大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鼻腔粘膜中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十分丰富,有利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由于鼻腔中酶的含量很低,对大分子蛋白质的分解作用远低于胃肠粘膜,这些特点都十分有利于胰岛素的透过和吸收,因此鼻内给药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提高给药时的生物利用度,常采用含甾醇类或甾甙类亲脂性物质做吸收促进剂,将二者做成混悬液,作用于鼻粘膜中的类脂而增加胰岛素的吸收。目前的制剂生物利用度已可达11.3%。除常规制剂外,靶向制剂也被用作鼻内给药的载体,如以经化学修饰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为膜材料制备的膜、流动性好的胰岛素脂质体,给药后降糖作用可持续8小时之久。另有研究发现,以粒径为300~400纳米的脱乙酰壳多糖毫微粒作为载体,可显著增强胰岛素穿透鼻粘膜的能力,使药物在鼻内的吸收增多。本品的鼻内制剂在美国已经上市。
, http://www.100md.com
口服给药系统 口服是最简捷而便利的给药途径,有关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研究亦获得重大突破。有研究者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45纳米的药物毫微粒,按每公斤体重100单位的剂量给糖尿病大鼠口服后,血糖水平于两天后下降至原来的二分之一,且降糖作用维持达10~13天之久,具有良好的缓释性。由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高低不一,持久降糖临床难以控制血糖于一理想浓度,国内推出一种作用周期短的口服毫微粒,给药6~7小时后血糖水平降到最低。药效可持续数天。利用脂质体的缓释和保护药物作用,有人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和大豆甾醇按7︰4的比例制备了胰岛素脂质体,经大鼠口服29单位/公斤体重后,药物利用度高达31.6%。为使药物免受胃酸和酶的破坏,国外有人用特殊的凝胶剂制备了口服微球,此球在胃内基本不释药。但进入小肠后即迅速膨胀并释药。经大鼠试验,口服后降糖作用在两小时内出现,可维持6小时。常规的剂型经一定处理也能用于胰岛素口服系统的研究,Hosny将40单位胰岛素与不同剂量的胆酸钠混合后制成胶囊,再用丙烯酸树脂S100包衣,尔后给糖尿病兔口服,结果口服含胆酸钠50毫克的胰岛素胶囊三小时后,血糖水平降至原来的69%,五小时后降到48%,作用十分显著。
, 百拇医药
直肠给药 本方法具有两大优点:直肠内pH值接近中性或微碱性,且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极少被破坏;可基本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直肠给药是一条颇为理想的给药途径。但因胰岛素是大分子药物,直肠内吸收相对困难,因而要加入促吸收剂,以提高生物利用度。Yun等用泊洛沙姆做基质,制备了胰岛素栓剂,动物实验发现,加用此基质后降糖作用大大改善。另有人制得了一系列含脱氧胆酸、牛磺胆碱钠等的栓剂,每枚含胰岛素50单位,直肠给药于糖尿病兔,其降糖作用相当于皮下注射40单位胰岛素的56%,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中的水解酶活性很低,利于胰岛素透皮给药,但这种大分子蛋白一般难于穿透皮肤,离子导入技术可使其在电场作用下透过皮肤角质层而被吸收入血。国外已研制出脉冲直流离子电渗装置,用于糖尿病小鼠腹部皮肤,电流为0.25毫安,频率2千赫兹,药物可成功地穿透皮肤,很快产生降糖作用。透皮啪用脱毛液可显著增强药效。
, http://www.100md.com
肺部(吸入)给药系统 肺具有吸收表面积大、血液循环丰富、肽类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易穿透的特点,为胰岛素吸收的理想生理环境。若加入促吸收剂效果会更佳。经观察,将之肺部给药于动物,药物利用度达26%,而在加入胆酸钠后,利用度跃升至69%。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 指舌下和颊部给药。由于此二部位血管丰富,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因此对这一途径途径的研究亦较多。但口腔中含有许多水解酶,使得口腔内吸收很少,有人加入吸收促进剂后发现,与肌注相比,加入了聚氧乙烯(9)月桂基醚的口腔粘膜给药剂,用后生物利用度为30%,而不加的药液生物利用度仅为4%左右。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近年虽颇为活跃,但许多剂型仍有一些颇为主要的影响环节有待完善。目前的多数研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临床报道尚少,相信随着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新科技的日臻成熟,胰岛素的生物给药系统研究将有新的突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