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与研究方向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非典型的青霉稀类、单环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开发、更新换代非常快,尤其是目前在我国这类抗生素的上市速度也很快,如1980年代进入临床的19种、1990~1996年间的2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在我国几乎均已上市,与美国几乎同步。由于品种繁多,新品种占的比重很大,虽然为临床医生广泛的选择药物提供了条件,但同时这种选择的难度也增加了许多。本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以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以便于临床医生在应用这类药物时的选择。
1 青霉素类抗生素
由苄青霉素发展而来的一类抗生素,具有共同的β-内酰胺结构,作用于繁殖期细菌的细胞壁,属杀菌性抗菌素。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好的特点,故临床应用仍比较广泛。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特点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青霉素类药物临床使用逐渐一是由注射剂型向口服剂型发展,如口服青霉素V、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片剂、胶囊剂等;二是向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复方制剂发展,如舒氨新、安灭菌等,1990年代唯一进入临床的青霉素类新制剂品种他唑新(Tazocillin),是由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Tazobactam)与哌拉西林以1:8组成的制剂。
, 百拇医药
当前该类药物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增加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合力,可提高抗菌活性和扩展抗菌谱;(2)筛选对β-内酰胺酶稳定和抗β-内酰胺酶的药物;(3)上述两种趋向结合的药物;(4)寻找具有特色的强力β-内酰胺酶抑制剂,重点仍在青霉砜类。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分子结构中含有头孢烯结构的合成半合成抗生素,分为头孢烯类(Cephalosporins)和头霉烯类(Cephamycins)。与青霉素类结构的不同在于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取代了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种差异使头孢类抗生素可以耐青霉素酶。作用机理与青霉素类相似。表2为1~4代头孢类抗生素。
表2 1~4代头孢类抗生素
注:n为非典型头孢菌素,*为1990年代进入市场的药物
, http://www.100md.com
第一代对除肠球菌属、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属以外的多数G+球菌有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也有抗菌活性。氨氯头孢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碳头孢烯,是用碳原子取代头孢克罗母核中硫原子,所以有人将其归入第二代,其抗菌谱和活性与头孢克罗基本相似。头孢丙烯是用丙烯基取代头孢羟氨苄3位和尾链的甲基,抗G+球菌活性提高。
第二代头孢烯类的抗G+球菌活性比第一代低,但对多数G+杆菌具有较强活性,尤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属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的抗菌活性更强;第二代头孢霉类对某些G+杆菌尤其是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第三代的主要特点是对G+杆菌的活性很强,对G+球菌活性比第一代低。但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和头孢曲松对脆弱拟杆菌活性差;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显著活性,这是其他第三代所没有的特征;头孢克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非常差;但头孢泊肟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的特点是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其特性与第三代的头孢地嗪相似。
下列药物有明显使用特性,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能够穿透血脑屏障,也可由于脊髓腔内给药;注射用头孢噻吩和头孢匹林仅供静脉注射;其他则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肌肉注射。
针对第三、四代抗G+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活性差的特点,今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提高抗G+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的活性;(2)口服药物的开发研制;(3)探索与抗菌机理不同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进行嫁接的可行性,以期扩展抗菌谱、增强活性以及改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青霉稀类抗生素
这类药物属于新型的但是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烯类(Penems)和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并且抗菌谱广,对G+菌和G-菌、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较强活性。目前上市的亚胺培南(Imipenem)、培尼培南(Panipenem)和美罗培南(Meropenem)均属于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尚无上市品种。
, http://www.100md.com
亚胺培南1980年代上市,临床评价颇高,但其易被肾脱氢肽酶(DHP-1)降解,半衰期只有1h,为此现在主要用其与肾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的复方制剂泰能(Tienem);培尼培南1990年代上市,与亚胺培南性能相似,但肾毒性较强,现在临床应用的为与有机离子转运抑制剂倍他米隆(Bactamipron)的复方制剂Carbenin,倍他米隆可以阻碍β-内酰胺类药物在肾毒性部位的吸收;美罗培南,属于A1-碳头孢烯类(Carbacephem),4位有甲基,对DHP-1稳定为该药特点,可单独使用,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似。
目前该类抗生素的研究方向为对DHP-1稳定的药物和半衰期长的药物。
4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也称为单环菌类抗生素,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是一类抗G-杆菌的窄谱、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的活性与头孢他啶相近。
, 百拇医药
氨曲南(Aztrenam)和卡卢莫南(Carumonam)是1980年代后期推向市场的此类药物。其共同特点为对G-需氧菌有很强的活性,对绿脓杆菌活性优于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略低于头孢他啶;对G+需氧菌和厌氧菌几无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某些耐头孢菌素的G+杆菌仍有效。
当前该类药物正在加强对G+和厌氧菌有较强活性的衍生物的筛选,已进入临床试验的品种有Glaximonam、Oximonam、Pirazomonam和Tigmonam等。
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许多因素可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但其中最危险的因素为细菌反复与亚致死量抗菌药物接触,而用药方法不当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病人住院期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所有这些病人中又有超过50%因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时间等造成不合理用药。有资料显示我国广州地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比率达90%。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最终结果选择性保留耐药能力强的致病菌,及产生所谓选择压力,G+菌的产酶株已达100%,G+杆菌的产酶株已达85%以上。
, 百拇医药
按Richmond-Sykes的分类,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分别由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前者包括TEM(classⅢ)、OXA和PSE(classⅤ);后者包括头孢菌素酶(classⅠ)、青霉素酶(classⅡ)和广谱酶(classⅣ)。上述每一种酶可以有达数百种亚型。常见β-内酰胺酶检查结果见表3。
表3 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β-内酰胺酶检查结果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被或少被其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为青霉烷类,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属氧青霉烷类,舒巴坦(Sulbactam)和他唑巴坦(Tazobactam)属青霉烷砜类,未上市的包括溴巴坦(Brobactam)和BRL-42715等。这些药物的直接抗菌活性很微弱,但酶抑制作用满意。
, http://www.100md.com
目前临床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两种方式,即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由医生处方,根据不同情况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灵活处置;两者制成的复方制剂。
舒巴坦对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较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弱,对染色体介导的ClassⅠ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和氨苄西林组成的制剂舒氨新(优利新)可使氨苄西林对肠道G-杆菌的50%抑制率提高到60%~80%,且对耐药菌株作用尤其明显。但舒巴坦与头孢哌酮组成的复方制剂舒普深(Suloerazon),因为并不比舒氨新的作用更明显,尤其是舒巴坦对ClassⅠ酶作用微弱,因此有专家建议应用另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BRL-42715进行组方。
克拉维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G-杆菌产生的由质粒介导的TEM和SHV等以及克雷伯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脆弱杆菌产生的由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染色体介导的ClassⅠ酶没有抑制作用,因而不宜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组成的复方制剂安灭菌(安美汀,Augmentin)可大大提高阿莫西林对肠道产酶的G-杆菌、克雷伯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脆弱杆菌、布拉汗菌、流感嗜血杆菌的活性,但对MRSA感染的治疗时提高不明显。克拉维酸与替卡西林组成的复方制剂泰门汀(特美汀,Timentin)可明显提高替卡西林对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杆菌的活性,但不能提高对绿脓杆菌的活性。
, 百拇医药
他唑新(特治星,Tazocillin)是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能增强对一般G-杆菌的活性,但不能提高对绿脓杆菌的活性。他唑新用于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可达到87.5%~96%,泌尿道感染有效率95.7%,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有效率75%~93%,腹腔感染的有效率92.7%,细菌清除率76%~95%。比较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联合制剂的作用,他唑巴坦明显好于前两者。这是因为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与舒巴坦和克拉维酸相似较强,并对染色体介导的ClassⅠ酶有一定作用。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虽然提高了抗生素对耐药菌株的作用,但只是解决了致病菌耐药机制中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或讲有作用但有限。有些细菌可以产生大量的广谱酶,TEM酶和SHV酶的数量大的可以忽略酶抑制剂的存在,故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酶抑制剂仍是迫切的一个工作。
随着对药物的有关结构和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稳定性和毒性之间关系的进一步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将会继续深入,将会有更优异的品种上市。并且近年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现,有氧青霉烷类化合物如G-0069A、B、C以及O-苯基棒丝氨基酸等具有强力抗癌作用,单环β-内酰胺衍生物YM-14673具有很强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预计β-内酰胺类化合物抗菌以外的新用途也会不断被发现。, 百拇医药
1 青霉素类抗生素
由苄青霉素发展而来的一类抗生素,具有共同的β-内酰胺结构,作用于繁殖期细菌的细胞壁,属杀菌性抗菌素。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好的特点,故临床应用仍比较广泛。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特点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分类 | 作用特点 | 代表药物 |
天然 | 抗G+球菌 | 青霉素G(Penicillin G)、青霉素V(Penicillin V)、Phenethicillin |
耐酶 | 抗葡萄球菌 | 甲氧西林(Mathin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奈夫西林(Naf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
氨基类 | 抗一般G+杆菌 | 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acillin)、巴氨西林(Bacampicillin)、Cyclacillin、Hetacillin |
羧基 | 抗绿脓杆菌 | 阿唑西林(Azlocillin)、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美洛西林(Mezlo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
, 百拇医药
当前该类药物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增加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合力,可提高抗菌活性和扩展抗菌谱;(2)筛选对β-内酰胺酶稳定和抗β-内酰胺酶的药物;(3)上述两种趋向结合的药物;(4)寻找具有特色的强力β-内酰胺酶抑制剂,重点仍在青霉砜类。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分子结构中含有头孢烯结构的合成半合成抗生素,分为头孢烯类(Cephalosporins)和头霉烯类(Cephamycins)。与青霉素类结构的不同在于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取代了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种差异使头孢类抗生素可以耐青霉素酶。作用机理与青霉素类相似。表2为1~4代头孢类抗生素。
表2 1~4代头孢类抗生素
注射用 | 口 服 | |
第一代 | 头孢噻吩(Cephalothin)、头孢噻啶(Cephloridine)、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拉定(Cefradine)、头孢已氰(Cefacetrile)、头孢匹林(Cefapirin)、头孢硫呋(Cefathiamidine)、头孢西酮(Cefazedone)、头孢霉素C(Cephamycin C)n | 头孢氨苄(Cepalexin)、头孢曲嗪(Cefatriziae)、头孢沙定(Cefroxadine)、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头孢拉定(Cefradine)、头孢丙烯(Cefprozil)*、氯碳头孢(Loracarbef)* |
第二代 | 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替安(Cefotiam)、头孢西丁(Cefoxtin)、头孢雷特(Ceforanide)、头孢替坦(Cefotetan)、头孢美唑(Cefametazole)*、头孢尼西(Cefonicid)*、头孢拉尼(Ceforanide) | 头孢克罗(Cefaclor)、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头孢替安酯(Cefotiam hexetil) |
第三代 | 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甲肟(Cefmenoxime)、头孢哌酮(Cefperazone)、头孢唑肟(Ceftizoxime)、头孢他啶(Ceftazid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磺啶(Cefsulodin)、头孢地嗪(Cefodizime)*、头孢拉宗(Cefbuperazone)n、头孢米诺(Cefminox)n、氟氧头孢(Flomoxef)、拉氧头孢(Latamoxef)n、头孢米唑(Cefpimizole)n、头孢匹胺(Cefpiramide)n | 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泊肟酯(Cefpodoxime proxetil)*、头孢特仑酯(Cefteram pivoxil)*、头孢美他酯(Cefetamet pivoxil)*、头孢地从(Cefditoren piroxil)*、头孢地尼(Cefdinir)*、头孢布坦(Ceftibuten)* |
第四代 | 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 | —— |
, http://www.100md.com
第一代对除肠球菌属、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属以外的多数G+球菌有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也有抗菌活性。氨氯头孢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碳头孢烯,是用碳原子取代头孢克罗母核中硫原子,所以有人将其归入第二代,其抗菌谱和活性与头孢克罗基本相似。头孢丙烯是用丙烯基取代头孢羟氨苄3位和尾链的甲基,抗G+球菌活性提高。
第二代头孢烯类的抗G+球菌活性比第一代低,但对多数G+杆菌具有较强活性,尤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属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的抗菌活性更强;第二代头孢霉类对某些G+杆菌尤其是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第三代的主要特点是对G+杆菌的活性很强,对G+球菌活性比第一代低。但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和头孢曲松对脆弱拟杆菌活性差;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显著活性,这是其他第三代所没有的特征;头孢克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非常差;但头孢泊肟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的特点是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其特性与第三代的头孢地嗪相似。
下列药物有明显使用特性,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能够穿透血脑屏障,也可由于脊髓腔内给药;注射用头孢噻吩和头孢匹林仅供静脉注射;其他则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肌肉注射。
针对第三、四代抗G+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活性差的特点,今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提高抗G+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的活性;(2)口服药物的开发研制;(3)探索与抗菌机理不同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进行嫁接的可行性,以期扩展抗菌谱、增强活性以及改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青霉稀类抗生素
这类药物属于新型的但是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烯类(Penems)和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并且抗菌谱广,对G+菌和G-菌、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较强活性。目前上市的亚胺培南(Imipenem)、培尼培南(Panipenem)和美罗培南(Meropenem)均属于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尚无上市品种。
, http://www.100md.com
亚胺培南1980年代上市,临床评价颇高,但其易被肾脱氢肽酶(DHP-1)降解,半衰期只有1h,为此现在主要用其与肾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的复方制剂泰能(Tienem);培尼培南1990年代上市,与亚胺培南性能相似,但肾毒性较强,现在临床应用的为与有机离子转运抑制剂倍他米隆(Bactamipron)的复方制剂Carbenin,倍他米隆可以阻碍β-内酰胺类药物在肾毒性部位的吸收;美罗培南,属于A1-碳头孢烯类(Carbacephem),4位有甲基,对DHP-1稳定为该药特点,可单独使用,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似。
目前该类抗生素的研究方向为对DHP-1稳定的药物和半衰期长的药物。
4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也称为单环菌类抗生素,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是一类抗G-杆菌的窄谱、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的活性与头孢他啶相近。
, 百拇医药
氨曲南(Aztrenam)和卡卢莫南(Carumonam)是1980年代后期推向市场的此类药物。其共同特点为对G-需氧菌有很强的活性,对绿脓杆菌活性优于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略低于头孢他啶;对G+需氧菌和厌氧菌几无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某些耐头孢菌素的G+杆菌仍有效。
当前该类药物正在加强对G+和厌氧菌有较强活性的衍生物的筛选,已进入临床试验的品种有Glaximonam、Oximonam、Pirazomonam和Tigmonam等。
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许多因素可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但其中最危险的因素为细菌反复与亚致死量抗菌药物接触,而用药方法不当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病人住院期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所有这些病人中又有超过50%因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时间等造成不合理用药。有资料显示我国广州地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比率达90%。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最终结果选择性保留耐药能力强的致病菌,及产生所谓选择压力,G+菌的产酶株已达100%,G+杆菌的产酶株已达85%以上。
, 百拇医药
按Richmond-Sykes的分类,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分别由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前者包括TEM(classⅢ)、OXA和PSE(classⅤ);后者包括头孢菌素酶(classⅠ)、青霉素酶(classⅡ)和广谱酶(classⅣ)。上述每一种酶可以有达数百种亚型。常见β-内酰胺酶检查结果见表3。
表3 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β-内酰胺酶检查结果
致病菌 | 株数 | 产酶率(%) | 致病菌 | 株数 | 产酶率(%) | |
大肠杆菌 | 451 | 85 | 沙雷菌属 | 47 | 89 | |
克雷伯菌属 | 418 | 93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MSSA | 75 | 90 |
铜绿假单胞菌 | 345 | 98 | MRSA | 184 | 100 | |
不动杆菌属 | 285 | 9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MSCoN | 71 | 85 |
肠杆菌属 | 268 | 88 | MRCoN | 153 | 100 | |
其他假单胞菌 | 53 | 98 | 肠球菌属 | 165 | 0 |
, http://www.100md.com
目前临床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两种方式,即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由医生处方,根据不同情况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灵活处置;两者制成的复方制剂。
舒巴坦对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较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弱,对染色体介导的ClassⅠ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和氨苄西林组成的制剂舒氨新(优利新)可使氨苄西林对肠道G-杆菌的50%抑制率提高到60%~80%,且对耐药菌株作用尤其明显。但舒巴坦与头孢哌酮组成的复方制剂舒普深(Suloerazon),因为并不比舒氨新的作用更明显,尤其是舒巴坦对ClassⅠ酶作用微弱,因此有专家建议应用另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BRL-42715进行组方。
克拉维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G-杆菌产生的由质粒介导的TEM和SHV等以及克雷伯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脆弱杆菌产生的由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染色体介导的ClassⅠ酶没有抑制作用,因而不宜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组成的复方制剂安灭菌(安美汀,Augmentin)可大大提高阿莫西林对肠道产酶的G-杆菌、克雷伯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脆弱杆菌、布拉汗菌、流感嗜血杆菌的活性,但对MRSA感染的治疗时提高不明显。克拉维酸与替卡西林组成的复方制剂泰门汀(特美汀,Timentin)可明显提高替卡西林对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杆菌的活性,但不能提高对绿脓杆菌的活性。
, 百拇医药
他唑新(特治星,Tazocillin)是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能增强对一般G-杆菌的活性,但不能提高对绿脓杆菌的活性。他唑新用于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可达到87.5%~96%,泌尿道感染有效率95.7%,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有效率75%~93%,腹腔感染的有效率92.7%,细菌清除率76%~95%。比较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联合制剂的作用,他唑巴坦明显好于前两者。这是因为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与舒巴坦和克拉维酸相似较强,并对染色体介导的ClassⅠ酶有一定作用。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虽然提高了抗生素对耐药菌株的作用,但只是解决了致病菌耐药机制中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或讲有作用但有限。有些细菌可以产生大量的广谱酶,TEM酶和SHV酶的数量大的可以忽略酶抑制剂的存在,故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酶抑制剂仍是迫切的一个工作。
随着对药物的有关结构和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稳定性和毒性之间关系的进一步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将会继续深入,将会有更优异的品种上市。并且近年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现,有氧青霉烷类化合物如G-0069A、B、C以及O-苯基棒丝氨基酸等具有强力抗癌作用,单环β-内酰胺衍生物YM-14673具有很强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预计β-内酰胺类化合物抗菌以外的新用途也会不断被发现。, 百拇医药